题名

談楚簡五則有關「安(焉)」字句的解釋─兼論「安」字

DOI

10.6760/YWHP.201112.0207

作者

張宇衛

关键词

楚簡 ; 虛詞 ; 安 ; 焉 ; 言 ; Chu bamboo slips ; function word ; an(安) ; ian(焉) ; ian(言)

期刊名称

語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17期(2011 / 12 / 01)

页次

207 - 22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楚簡研究蓬勃,字詞的解釋更為學界所重視,形成研討的焦點。關於楚簡的虛詞前人少有觸及,置於句子間又往往受到忽略,常不見對其有所解釋。本文以「安(焉)」為例,首先討論楚簡「安」的字形相關問題,聯繫到楚簡「居」、「處」的字形,說明「安」的點畫指向髖部,並以此為聲。文中並與戰國他系「焉」字相互參照,認為「安」實屬南方用法。之後,論及今日關於上古漢語虛詞「焉」的有關論點,文中採「合音詞」的觀念以進行說解。並擇取楚簡中五則有關「安(焉)」的句例討論,分別闡述其在句中的地位,以及學者間在說解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其中也涉及到楚簡「安」與「言」問題,本文認為楚簡「言」確實存在與「焉」的相同用法,但基本上是承自《詩經》的規律。

英文摘要

Studies of Chu bamboo slips is vigorous. The character word's explanation more educational world takes seriously. Refers to about Chu bamboo slips Chu Jan's function word predecessor unusual person, and puts in the sentence often to receive neglects, and often does not see to it has the explanation. This article take ”an(安)” as an example, first discusses Chu bamboo slips ”an(安)” glyph related question, relates to Chu bamboo slips ”an(安)”, ”an(安)” glyph. This article explained ”an(安)” stipples aims at the hip department, and take this as the sound. In the article and the department ”an(安)” the character refers to mutually with the Warring States, thought that south ”an(安)” is really the usage. Afterward, concerns today about the antiquity Chinese function word ”an(安)” related argument, in the article picks ”the combination tone word” the idea carried on says the solution. And selects in Chu bamboo slips five piece of unrelatedness ”an(安)” the sentence example discusses, elaborates it separately in the sentence status, as well as between the scholar in said the question which in the solution process exists, and also involves to Chu bamboo slips ”an(安)” and ”ian(言)” the question. This article thought Chu bamboo slips ”ian(言)” exists truly with ”ian(焉)” the same usage, but basically is receives from ”Poetry” rul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顏世鉉(2001)。郭店楚簡〈六德〉箋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2(2),443-501。
    連結:
  2. 李 銳,〈讀《恆先》札記〉,簡帛研究網2007.1.20
  3. 梁 靜,〈《景公瘧》與《晏子春秋》的對比研究〉,武漢大學簡帛網2007.7.28
  4. 朱淵清,〈「域」的形上學意義〉,confucius2000 網,2004.4.18
  5. (1993)。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6. 伊 強,〈〈君人者何必安哉〉「言不敢睪身」補說〉,武漢大學簡帛網2009.6.13
  7. 董 珊,〈楚簡《恆先》初探〉,簡帛研究網,2004.5.12
  8. 林文華,〈〈君人者何必安哉〉「言不敢睪身」考〉,武漢大學簡帛研究網2009.1.20
  9. (2004)。金文文獻集成。香港:明石文化。
  10. Kenny,G.A(1940). “study of the particle ye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60.1:1-22,60.2:193-207
  11. 丁四新,〈恆先章句〉,簡帛研究網,2004.7.25
  12. 單育辰,〈佔畢隨錄之七〉,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09.1.1
  13. 劉信芳,〈上博藏竹書恆先試解〉,簡帛研究網2004.5.16
  14. 曹 峰,〈《恒先》研究綜述──兼論《恒先》今後研究的方法〉,簡帛研究網2009.1.5
  15.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程少軒執筆):《〈上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校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2008.12.31
  16. (1993)。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17. 張崇禮,〈〈君人者何必安哉〉釋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09.1.13
  18. 清王引之(2000)。經傳釋詞。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19. 清段玉裁(1999)。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出版社。
  20. 清劉文淇(1982)。助字辨略。臺北:臺灣開明書局。
  21. 王世華(1989)。破「兼詞」說─兼談古代漢語研究中的兩個問題。古漢語研究,1989(2),57-60。
  22. 王立軍、王永安(1991)。「焉」字兼詞說質疑。河北師範大學學報,1991(4),122-126。
  23. 王穎(2006)。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24. 王穎(2008)。包山楚簡詞彙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25. 白于藍編(2008)。簡牘帛書通假字典。福州:福建人民。
  26. 白玉崢(1991)。說焉。中國文字
  27. 朱起鳳(1960)。辭通。臺北:臺灣開明書局。
  28. 何琳儀(1998)。戰國文字字典。北京:中華書局。
  29. 何樂士(2004)。左傳虛詞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30. 李佐豐(2004)。古代漢語語法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31. 李佐豐(2003)。上古漢語的「也」、「矣」、「焉」。上古漢語語法研究,北京:
  32. 李明曉(2006)。戰國楚簡連詞新證三則。漢語史學報
  33. 李明曉(2008)。戰國楚簡語氣詞研究。簡帛語言文字研究,成都:
  34. 李珍華、周萇楫(1998)。漢字古音字表。北京:中華書局。
  35. 李莉(2008)。《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虛詞研究》。簡帛語言文字研究,成都:
  36. 李零(2002)。郭店楚簡校讀記。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37. 周法高(1959)。中國古代語法。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38. 周鳳五(2009)。北京清華大學藏戰國竹書〈保訓〉新探。孔德成先生學術與薪傳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39. 周鳳五(1998)。郭店楚簡《忠信之道》考釋。中國文字
  40. 周鳳五(1993)。包山楚簡文字初考。王叔岷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臺北:
  41. 周鳳五(2003)。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42. 季旭昇(2005)。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讀本。臺北:萬卷樓出版社。
  43. 官會雲(2006)。古漢語「焉」字研究。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S2),121-123。
  44. 林義正(2005)。論〈恒先〉的宇宙思維:基於內關功夫的另一個詮釋。出土簡帛文獻與古代學術國際研討會,臺北:
  45. 胡適(1987)。詩三百篇言字解。詩經研究論集,臺北:
  46. 范麗梅(2004)。論鄂君啟節「(尸几)」字。中國文學研究,18,1-22。
  47. 馬敘倫(1972)。說文解字六書疏證。臺北:鼎文書局。
  48. 張玉金(2008)。論出土戰國文獻中的兼詞「焉」。古文字研究,北京:
  49. 張玉金(2008)。出土戰國文獻中「焉」的研究。語言科學,2008(4),406-414。
  50. 張鈺(2008)。郭店楚簡「斯」、「此」、「安」的連詞用法考察。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2008(5),103-106。
  51. 梅廣(2005)。詩三百篇「言」字新議。漢語史研究:紀念李方桂先生百歲冥誕論文集,臺北:
  52. 莊輝明、章義和(1999)。顏氏家訓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3. 許寶華編、宮田一郎編(1999)。漢語方言大詞典。北京:中華書局。
  54. 郭錫良(2007)。古代漢語語法講稿。北京:語文出版社。
  55. 陳偉(2002)。郭店竹書別釋。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56. 陳劍(2007)。說「安」字。甲骨金文考釋論集,北京:
  57. 楚永安(1986)。文言複式虛詞。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
  58. 楊繼文(2008)。《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虛詞研究》。簡帛語言文字研究,成都:
  59. 趙建功(2006)。以《易》解《恆先》六則。中國哲學史,2006(1),24-29。
  60. 趙建功(2006)。《恆先》意解。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15-20。
  61. 劉利、李小軍(2007)。主觀性與語氣詞「焉」的語法化。漢語史研究集刊,10,104-106。
  62. 劉春萍(2007)。戰國時代疑問代詞「惡、安、焉」。平頂山學院學報,2007(4),104-106。
  63. 劉釗(2005)。郭店楚簡校釋。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64. 龍宇純(1980)。上古音芻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9(2),331-398。
  65. 戴君仁(1960)。跋秦權量銘。中國文字,臺北:
  66. 韓東育(2003)。《老子》17、18 章中「焉」、「案」、「安」字究作何解?—兼談《郭店楚墓竹簡》的定論意義。東北師大學報(哲社版),2003(4),67-70。
  67. 關樹法(1986)。「兼」並非兼詞─兼說兼詞形成條件。遼寧大學學報,1986(1),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