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臺南市國民中小學特教班體育教學現況與需求調查之研究

并列篇名

An Investig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Needs and Execution for the Special Education Classesat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in Tainan City

作者

吳谷忠(Gu-Jhong Wu);詹士宜(Shih-Yi Chan);洪雅惠(Ya-Huei Hong)

关键词

特教班 ; 體育教學 ; 特殊體育 ; 適應體育 ; 國中小 ; physical education ; special classrooms ;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 elementary school ; junior high school

期刊名称

特殊教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8期(2013 / 12 / 01)

页次

31 - 5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南市國民中小學特教班實施體育教學的現況,並分析不同背景教師在體育教學「需求」與「執行」的差異情形。本研究對象包含138位臺南市國民中小學特教班教師。本研究以「特教班體育教學現況與需求調查問卷」進行調查,問卷內容包含「課程與教學」、「目標訂定與評量」、「專業知能與合作」、「行政支持與教材設備」四個向度,以及教師個人背景變項。本研究的發現如下:(1)就教師基本資料而言,九成五以上的特教班教師是大學畢業,並受過特教專業訓練,目前有六成以上的教師擔任體育教學工作,八成以上的教師曾經教過體育課程,但有九成八的教師不具相關特殊需求者體育教育背景,五成以上的教師未修習相關研習或學分;(2)就整體層面而言,國民中小學特教班教師在體育教學的需求方面達到「很需要」的程度,但在執行方面只達到「部分做到」的程度;(3)就各向度而言,教師在需求方面「課程與教學」、「目標訂定與評量」、「專業知能與合作」、「行政支持與教材設備」達到「很需要」的程度,教師在執行方面「目標訂定與評量」與「課程與教學」達到「大致做到」的程度,而在「行政支持與教材設備」和「專業知能與合作」只達到「部份做到」的程度;(4)不同教育階段的國中小特教班教師,在整體的體育教學需求上,小學教師的需求程度高於國中教師,不同體育專業知能的國中小特教班教師,參加過相關研習的教師其體育教學之執行程度比未曾參加研習的教師高。

英文摘要

This research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the needs” and ”the execution” of the physical education (PE) for the special education classes at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The subjects included 138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A ”Questionnaire of Teaching Needs and Execution of the Physical Education for the Special Education Classes”, including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Goal Setting and Assessment”,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Cooper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Supports and Instructional Equipment” domains, was used. The findings were as the following. First, over 80% of them had taught PE. However, 95% of these teachers didn't have related adaptive PE backgrounds, and over 50% of them did not received related trainings or credits. Second, the degree of needs to teach adaptive PE for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reached ”very high” level, but the field stayed only at ”partially done” level in practice. Third, the teachers responded that the needs at the four domains were all at very high level, but some of them were partial completion. Finally,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recognized that they had more needs of adaptive PE than those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addition, the teachers participated the adaptive PE had higher executive performance.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参考文献
  1. 李偉清(2006)。打開國小特教班適應體育教學的魔法寶盒。花蓮教育大學學報,23,305-330。
    連結:
  2. 高桂足、林鎮坤(2007)。美國適應體育國家標準的建置與省思。大專體育雙月刊,93,78-83。
    連結:
  3. 陳玉蘭(2005)。唐氏症與游泳運動。中華體育季刊,19(4),17-26。
    連結:
  4. 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2009)。特殊教育統計資料。取自http://www.set.edu.tw/sta2/default.asp
  5. 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y Education Act Amendments of 1997 [IDEA]. (1997). Retrieved from http://thomas.loc.gov/home/thomas.php
  6. 教育部(1999)。特殊教育學校(班)國民教育階段智能障礙類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7. Beasley, C. R.(1982).Effects of a joggoing program on cardiovascular fitness and work performance of mentally retarded person.American Journal of Mental Deficiency,86(6),609-613.
  8. DePauw, K. P.(1990).PE and sport for disabled individuals in the United States.Journal of PhysicalEducation, Recreation and Dance,61(2),53-57.
  9. Downs, P.(1995).An introduction to inclusive practices.Canberra, Australia:Australian Sport Commission.
  10. Jurasek, G.(2000).A positive spirit.The Exceptional Parents,30(5),40-45.
  11. Lieberman, L. J.,Houston-Wilson, C.(2002).Strategies for inclusion: A handbook for physical educators.Champaign, IL:Human Kinetics.
  12. Lieberman, L. J.,MacVicar, J. M.(2003).Play and recreational habits of youths who are deaf-blind.Journal of Visual Impairment & Blindness,97(12),755-769.
  13. Modell, S. J.,Megginson, N. L.(2001).Life after school: A transition model for adapted physical eeucators.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 Dance,72(2),45-50.
  14. Schipper, H.(1990).Guidelines and caveats for quality of life measurement in clinical practice and research.Oncology,4,51-57.
  15. Seaman, J. A.,Corbin, C. E.,Pangrazi, B.(1999).Physical activity and fitness for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Washington, DC:President's Council on Physical Fitness and Sports.
  16. Shapiro, D. R.,Sayers, L. K.(2003).Who does what on the interdisciplinary team regarding physical education for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Teaching Exceptional Children,35(6),32-38.
  17. Sherrill, C.(2004).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recreation and sport:Crossdisciplinary and lifespan (5th ed.).New York, NY:McGraw Hill.
  18.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2000).Healthy people 2010.Washington, DC: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 Winnick, J. P.(1987).An integration continuum for sport participation.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Quarterly,4,157-161.
  20. 中華民國智障者體育運動協會編(2008)。97 年度特殊奧林匹克幼兒運動員計畫研習手冊。嘉義縣:國立嘉義啟智學校。
  21. 方進隆(2005)。運動與沮喪。國民體育,34(1),7-10。
  22. 方進隆(1997)。,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3. 行政院體委會(1999)。打造二十一世紀身心障礙體育之願景白皮書。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研中心。
  24. 余季容(2000)。健康體適能在國中智能障礙學生體育教學之應用。特教園丁,15(4),8-12。
  25. 吳武典(1990)。特殊教育的理念與做法。臺北市:心理。
  26. 吳英華(200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7. 吳泰億(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8. 吳智東(2006)。智能障礙學生之適應體育教學策略及活動設計。學校體育雙月刊,16(3),100-104。
  29. 李智令(2006)。智能障礙學生適應體育課程之發展與實施研究。臺北市:教育部。
  30. 林仁政(200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花蓮市,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31. 林佳燕(200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32. 林宜玲(2005)。給身心障礙學生,一個“I can, I do!” 的自信心。適應體育簡訊,31,6。
  33. 林容(201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彰化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34. 林晉榮(2002)。體適能與健康相關生活品質。國民體育,31(1),74-80。
  35. 林純真(2004)。我運動,所以我健康─談心智障礙者的休閒運動。國民體育季刊,33(1),15-22。
  36. 林鎮坤(2002)。特殊教育政策。臺北市:師大書苑。
  37. 林鎮坤(2003)。身心障礙者運動人口倍增策略:一個政策分析的觀點。國民體育,32(2),53-57。
  38. 林鎮坤(2004)。美國身心障礙運動知推行概況。國民體育,33(1),90-96。
  39. 邱文馨(200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市,臺北巿立體育學院。
  40. 胡政宏(2005)。智能障礙學童體育教學實施策略。國立編譯館館刊,33(4),84-92。
  41. 徐安國(200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42. 郝佳華(200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43. 高芳瑜(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彰化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44.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編(1998)。適應體育導論。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45. 康世平、闕月清、姚漢禱、游添燈(1996)。,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46. 張兆韡(200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47. 教育部(1995)。全國身心障礙教育實錄。臺北市:教育部。
  48. 教育部體育司(2010)。學校適應體育的推動理念與作法。學校體育,20(5),2-4。
  49. 許義雄(1997)。教育部委託之專題研究成果報告教育部委託之專題研究成果報告,臺北市:教育部。
  50. 許銘松(200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
  51. 陳福順(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彰化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52. 陳慧如(200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中市,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53. 黃明霞(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54. 黃相瑋(2003)。淺談推廣適應體育之重要性。國民體育季刊,32(2),79-82。
  55. 楊忠和(1985)。特殊體育教學之探討。台灣教育,419,34-38。
  56. 楊忠和(2004)。真誠關懷身心障礙者之健康休閒運動。國民體育季刊,33(1),7-14。
  57. 劉怡君(200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陽明大學。
  58. 劉嘉惠(200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東市,國立臺東大學。
  59. 劉嘉惠(2007)。智能障礙學生適應體育研究─以英國英格蘭肯特郡為例。特教通訊,38,53-58。
  60. 潘正宸(2011)。如何在融合教育導入適應體育。學校體育,127,123-128。
  61. 潘裕豐(1997)。殘障者適應體育運動的演進及發展趨勢。特殊體育季刊,62,1-5。
  62. 潘麗芬(200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63. 滕德政(2003)。讓生命在運動中飛舞─淺談智障學生的適應體育教學。國教輔導,42(3),14-18。
  64. 蔡貞雄(2000)。體育教師的教學效能。國民體育季刊,29(4),42-51。
  65. 賴秋進(200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66. 謝玉姿(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67. 闕月清(2002)。特殊體育與適應體育之發展。推波引水,37,1-4。
  68. 闕月清(1996)。特殊體育專業師資培育與在職進修。國民體育季刊,25(2),38-42。
  69. 闕月清譯、Maude, Patricia(2005)。孩子,動起來!兒童體能教學。臺北市:新視野。
被引用次数
  1. 陳武雄、梁焜珉、徐振德(2018)。融合教育下身心障礙學生體育課之現況反思。臺灣運動教育學報,13(1),3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