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詮釋學在諮商歷程研究中的應用-以胡塞爾的超驗現象學方法為例

并列篇名

The application of Hermeneutics in the study of counseling process - An Example of Husserl's transcendental phenomenology methods

DOI

10.6308/JCG.09.01

作者

陳慧女(Hui-Nu Chen)

关键词

詮釋學 ; 超驗現象學 ; 諮商歷程研究 ; hermeneutics ; transcendental phenomenology ; study of counseling process

期刊名称

諮商輔導學報:高師輔導所刊

卷期/出版年月

9期(2003 / 12 / 01)

页次

1 - 1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社會科學研究的發展,一直都是以所謂的客觀的實證主義科學觀為主,而質性研究的主觀途徑則與實證主義有相當的不同。其實,不管是從客觀或主觀的途徑來探究「真實」,都有其立論的基礎。至今,主觀的詮釋學與批判理論已漸為後現代的科學研究者所應用,許多的哲學家也對於詮釋學注入不同的觀點;但是如何將詮釋學應用至對文本的詮釋,若從目前台灣諮商心理學的許多論文來看,仍尚看不出有其明確的詮釋之操作步驟與方法。因此,本文的目的在探討詮釋學在諮商歷程研究中的應用,分就詮釋學的起源、定義、發展、諮商研究之應用情形,最後介紹胡塞爾之超驗現象學方法,以及 Moustakas 以此所發展之具體的操作步驟,並舉例探討其在諮商研究中之詮釋學方法的應用。

英文摘要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science is always based on the objective and scientific view of positivism ,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subjective approach of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Whatever objective or subjective approach, both have their own foundation to explore the truth. Many post-modern scientific researchers applied hermeneutics and critical theory to their studies, and developed many views. How to use hermeneutics to interpret the text, has no specific method in studies of counseling and psychology in Taiwan yet.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hermeneutics to the studies of counseling process. The origin, definition, development, counseling study of the hermeneutics were explored. Meanwhile, Husserl’s transcendental phenomenology and the method developed by Moustakas were also introduced. In the end, an example was applied through the hermeneutics methods in the study of counseling process.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心理學
参考文献
  1. 齊力、林本炫主編(2003)。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連結:
  2. Denzin, N. K.(1989).Interpretive interactionism.London:Sage.
  3. Moustakas, C.(1994).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Methods.Thousand Oaks/London/New Delhi: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4. Peshkin, A.,D. N. Berg,K. K. Smith (eds)(1985).Exploring Clinic Methods for Social Research.Beverly Hills, CA:Sage.
  5. 余德慧、陳斐卿(1996)。人緣:中國人舞台生活的秩序。本土心理學研究,5,2-46。
  6. 李宗燁(199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
  7. 沈清松(1993)。詮釋學方法評介。政治大學研究通訊,5-17。
  8. 汪文聖(2001)。現象學與科學哲學。台北:五南出版社。
  9. 汪文聖(2001)。現象學方法與理論之反思:一個質性方法之介紹。應用心理研究,13,49-76。
  10. 唐儷芳(199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防醫學院護理研究所。
  11. 徐臨嘉(199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
  12. 張君玫譯(2000)。解釋性互動論。台北:弘智文化出版社。
  13. 張貴傑(2002)。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
  14. 梁福鎮、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2000)。質的研究方法。嘉義: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
  15. 畢恆達、胡幼慧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出版社。
  16. 陳慧女(199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社工組。
  17. 黃光國(2000)。社會科學的理路。台北:心理出版社。
  18. 楊明磊(2001)。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
  19. 鄒川雄、齊力、林本炫主編(2003)。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20. 雋飛(1989)。生命詮釋學:狄爾太-詮釋學的拓展者。自由青年,1,30-33。
  21. 嚴平譯、Plamer, R. E.原著(1992)。Hermeneutics。台北:桂冠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謝秋雯、卓紋君、李正源、王琮瑞(2012)。個別團體成員人際歷程評量表(IGIPS)修訂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44(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