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社會批判理論與潛在課程研究

并列篇名

The Study of Social Critical Theory and Hidden Curriculum

DOI

10.7038/BREE.200212_(10).0009

作者

蔡文山(Wen-san Tsai)

关键词

社會批判理論 ; 潛在課程 ; 學校教育 ; Social Critical Theory ; Hidden Curriculum ; School Education

期刊名称

國民教育研究集刊

卷期/出版年月

10期(2002 / 12 / 01)

页次

177 - 189+19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主要是從社會批判理論的觀點來探討潛在課程研究。首先介紹社會批判理論的思想淵源與其主要論點,其次探討潛在課程的研究緣起與其意涵,接著論述有關社會批判理論對於潛在課程研究的影響,最後從社會批判理論的觀點對當前學校教育做反省思考,以期待建立更公平合理的教育新契機。

英文摘要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discuss the study of Hidden Curriculum from Social Critical Theory's perspectives. First, the origins of the ideas and the main issues of Social Critical Theory will be introduced. Secondly, the meanings and the research origins of Hidden Curriculum will be explained. Thirdly, the influences of Social Critical Theory on Hidden Curriculum will be discussed. Finally, the reflections on the current school-education environment will be developed from Social Critical Theory's perspectives in order to establish a fair and rational school-education environment.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参考文献
  1. Apple, M. W.(1982).Education and power.London:PKP.
  2. Apple, M. W.(1979).Curriculm&ideology.London:RKP.
  3. Blackledge, D.,Hunt, B.(1986).Soci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education.London:Croom Helm.
  4. Bowles, S.,Gintis, H.(1976).Schooling in Capitalist America.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5. Giroux, H. A.(1983).Theory and resistance in education A pedagogy for the opposition.Massachusette:Bergin & Garvey.
  6. Giroux, H. A.(1997).Pedagogy and politics of hope theory culture and schooling.Colorada:Westview Press.
  7. Giroux, H.,Penna, A.,Purpel, D. (Eds.)(1983).The Hidden Curriculum and Moral Education.U. S.:McCutchan.
  8. Jackson, P. W.(1968).Life in classroom.New York:Holt,Rinehart and Winston.
  9. Pinar, W. F.,Reynolds, W. M.\Slattery, P.,Taubmun, P. M.(1995).Understanding curriculum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curriculum discourses.New York:Peter Lang.
  10. 吳永軍(1996)。教學過程中潛在課程的若干分析。教育資料文摘,37(1),86-96。
  11. 吳根明(1988)。批判理論與教育。台北市:師大書苑。
  12. 呂祝義(1997)。探析批判理論及其在教育上的啓示。中國文化月刊,206,42-73。
  13. 李詠天(1993)。論潛在課程。現代教育,8(3),117-130。
  14. 李超宗(1989)。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理論。復興崗學報,40,391-410。
  15. 林瑞榮(1992)。批判理論與教育研究。台南師院學報,25,135-144。
  16. 張芬芬(1991)。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17. 陳伯璋(1984)。潛在課程的理論基礎。師大學報,29,53-91。
  18. 陳伯璋(1993)。社會變遷、課程發展與潛在課程。教育資料文摘,32(5),110-128。
  19. 陳伯璋(1985)。潛在課程研究。台北市:五南。
  20. 陳伯璋(1987)。課程研究與教學革新。台北市:師大書苑。
  21. 陳奎熹(2001)。教育社會學導諭。台北市:師大書苑。
  22. 湯志民(1987)。課程研究的新領域-「潛在課程」之研究。政治大學學報,55,207-242。
  23. 黃光雄(1989)。潛在課程的概念。教育資料文摘,23(3),102-112。
  24. 黃政傑(1986)。潛在課程的概念評析。教育研究所集刊,28,163-180。
  25. 黃瑞祺(2001)。批判社會學。台北市:三民。
  26. 歐用生(1999)。課程發展的基本原理。高雄市:復文。
  27. 歐用生(1981)。課程研究方法論-課程研究的社會學分析。高雄:復文。
  28. 歐用生(2000)。教師是轉型的知識份子-聲音的「政策」與「教學」。國民教育,41(2),2-10。
  29. 顏錦標(1991)。法蘭克福學派與社會批判理論簡述。復興崗論文集,13,327-342。
  30. 譚光鼎(1998)。社會與文化再製理論之評析。教育研究集刊,40,23-50。
被引用次数
  1. 蔡文山(2003)。後現代主義思潮對台灣當前課程改革的影響與啟示。臺中師院學報,17(2),113-129。
  2. 蔡文山(2004)。從教育機會均等的觀點省思台灣原住民學生的教育現況與展望。教育與社會研究,6,109-144。
  3. 蔡文山(2005)。台灣高中職與大學升學機制之教育社會學探究。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13,147-161。
  4. 丘愛鈴(2003)。綜合活動教科書之潛在課程分析。課程與教學,6(4),37-59+185。
  5. (2003)。後現代主義思潮對臺灣當前課程改革的影響與啟示。臺中師院學報,17(2),113-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