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熊十力體用哲學的存有論詮釋-略論熊十力與牟宗三的哲學系統相之同異
|
DOI
|
10.7013/CCTHCWHSNK.200312.0081
|
作者
|
賴錫三
|
关键词
|
熊十力 ; 新唯識論 ; 本體 ; 本心 ; 體用 ; 牟宗三 ; 海德格 ; 存有論
|
期刊名称
|
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
|
卷期/出版年月
|
5期(2003 / 12 / 01)
|
页次
|
81
-
120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本文以熊十力的鉅著《新唯識論》為討論對象。一方面消極地澄清其所謂本體之學,並非康德所批判的那種獨斷形上學;另一方面,積極地論釋其體用論,使其朝向海德格意義下的存有論之解釋可能。即,熊氏在談到體用不二而有別時,至少在形式上,頗相映於存有與存有者之間,那種同時具有存有論差異和存有論隸屬之關係。只是熊氏的本體具有本體生起論的動能,因此其體用論亦同時展現出宇宙生成論的生化模式;而海德格的存在雖也是即存有即活動的開顯解蔽,但海氏的存有之展現卻沒有明顯的宇宙生成論之表述。另外,熊氏這套論述顯然同時承繼《易傳》乾元下貫性命、與心學那種盡心知性以知天的傳統,並且將之融為一爐;雖然其論述取向,常由本體直下而說,但其歸宗處仍然要收在明心的工夫上。另外,本文亦略為討論到熊氏實踐形上學和佛教非上學的差異,與及熊氏和其高弟牟宗三,在本體宇宙論與兩層存在論的系統相上、內聖在通向外王的道德實踐上等核心問題,做出同異之檢別。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
参考文献
|
-
Early Greek Thinking.
-
海德格的「共屬」與天台宗的「即」-試論詭譎之說法。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6,467-484。
-
(1977)。摧惑顯宗記。學生書局。
-
善的研究。
-
(1978)。五十自述。鵝湖。
-
(1975)。中國哲學十九講。學生書局。
-
(1982)。中國哲學十九講,第五、六章。學生書局。
-
(1978)。心體與性體。正中書局。
-
(1989)。海德格從存有學立場對科技的反省與拯救。文明探索,二十一卷
-
(1994)。康德倫理學與孟子道得思考之重建。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年。
-
從《存有興時間》至《哲學獻進》從《存有興時間》至《哲學獻進》,未出版
-
(1990)。儒家與康德。聯經出版社。
-
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
-
西由全集,第十七卷,日記。
-
摧惑顯宗記。
-
Martin Heidegger.Being and Time.trhy John Macquarrie and Edward Robinsoo,N.Y.
-
Martin Heidegger.The Way Back Into The Ground of Metaphysics.
-
Martin Heidegger,Early Greek Thinking(1975).Tr. by David David Farrell Krell and Frank A..Capuzzi, N. Y.:Harper.
-
尼采(1994)。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商務印書館。
-
田義文著、陳一標譯(1991)。大乘佛教思想。東大。
-
印順法師、林安梧編(1979)。現代儒佛之爭。明文。
-
牟宗三(1978)。佛位與般若。台北學生書局。
-
何倩譯(1989)。蓄的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
沈清松(1976)。物理之後·形上學的發展。牛頓出版社。
-
尚新建(2002)。美國世俗化的宗教與威廉詹姆斯的徹底經驗主義。上海人民出版社。
-
林安梧(1982)。存有、意識與實踐。東大。
-
阿部正雄、吳汝鈞。絕對無的哲學-京都學派哲學導論。
-
胡賽爾、李幼蒸譯(1996)。純粹現象學通論,第四章。北京商務印書館。
-
胡賽爾、李幼蒸譯(1996)。純粹現象學通論,第三章。北京商務印書館。
-
唐君毅(1977)。人生之體驗續篇。學生書局。
-
海德格、周與選編(1996)。海德格爾還集。上海三聯書店。
-
張慶雄(1997)。熊十力的新唯識論與胡塞爾的現象學。上海人民出版社。
-
陳立民。從《存有興時間》至《哲學獻進》。鵝湖月刊,總號一七三期,41。
-
陳榮灼。王弼與郭象玄學思想之異同。東海學報,33
-
陳榮灼(1995)。本是無本。哲學雜誌,14,84-85。
-
黃玉燕譯(2002)。佛教入門。東大。
-
黃宗義(1976)。明儒學案,卷五。里仁書局。
-
寥仁義(197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大哲學所。
-
熊十力(1986)。新唯識論。文津。
-
熊十力(1976)。體用論。學生書局。
-
熊十力(1977)。摧惑顯宗記。學生書局。
-
賴錫三。海德格從存有學立場對科技危機的反省與拯救。文明探索,二十一卷,77-124。
|
被引用次数
|
-
陳昭英(2006)。知音、知樂與知政:儒家音樂美學中的「體知」概念。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3(2),41-60。
-
賴錫三(2007)。西田幾多郎《善的研究》之存有論詮釋—認識之真、倫理之善、藝術之美、宗教之神的一體觀—。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8,183-222。
-
(2023)。在中國思考“本體”:以熊十力、張東蓀的對話爲線索。人文中國學報,36,299-3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