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經典的存有論基礎
|
DOI
|
10.7013/CCTHCWHSNK.200512.0059
|
作者
|
謝大寧
|
关键词
|
經典 ; 經學 ; 詮釋學 ; 經典存有論
|
期刊名称
|
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
|
卷期/出版年月
|
7期(2005 / 12 / 01)
|
页次
|
59
-
80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所謂經典存有論的基礎,並不是去問經典背後的伯日可本質陸的存在,而是企圖追問經典如何成其為經典這樣的問題。要解決此一問題,我們可能必須先確立經典這樣的文本,它在存有論上的優先性,然後我根據高達美在《真理與方法》一書中,對藝術作品「同時共存性」這一存有方式的描述,轉而確立經典的存有方式。可是經典的存有方式尚不只此,由於經典與傳統的互文性,我乃更進一步依據伊里亞德對聖與俗的存有論區分,進而以「祈求」這一概念作為對經典存有方式的描述,從而以此確立經典存有論的基礎。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
参考文献
|
-
汪文聖(1994)。由胡塞爾與海德格哲學來看「智」生「識」之問題。鵝湖學誌,13,121-152。
連結:
-
陳榮華(2000)。論高達美詮釋學的文本與詮釋之統一性。文史哲學報,52,269-297。
連結:
-
Dahlbender, Giselhe著、吳俊業譯(2000)。馬丁·海德格思維中的科技與倫理問題。哲學與文化,27:7=314,636-641+701-703。
-
吳秀瑾(1997)。比較海德格和傅柯對現代主體性之批判。台灣哲學學會
-
汪文聖(1996)。一解海德格之「何謂形上學?」。哲學與文化,23:5=264,1570-1577。
-
林鎮國(1994)。「裂峙:德希達/海德格/尼采」[by Ernst Behler]。哲學雜誌期,4,198-203。
-
林鎮國(1999)。重訪人文主義-從沙特、海德格、德希達到牟宗三。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5,197-215。
-
倪梁康(1999)。胡塞爾與海德格爾的存在問題。哲學研究,6
-
孫周興(1993)。哲學與文化。
-
孫周興。還原、建構、解構-海德格[MartinHeidegge]前期哲學中的現象學方法。哲學雜誌,21,214-231。
-
孫周興(1999)。在現象學與解釋學之問-早期弗萊堡時期海德格爾哲學。江蘇社會科學,6
-
海德格爾(1996)。海德格爾選集(上,下)。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上海三聯書店。
-
耿占春(1993)。隱喻。北京:東方出版社。
-
張鼎國(2001)。詮釋學論爭在爭什麼:理解對話或爭議析辯?-高達美與阿佩爾兩種取徑的評比。哲學雜誌,34,32-61。
-
張鼎國(1997)。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高達美[Hans-GeorgGadamer]與希臘人。哲學雜誌,21
-
莊慶信(1993)。海德格[MartinHoidegger]與高達美[G. Gadamer]對現代詮釋學的貢獻。東吳哲學傳習錄,2,107-116。
-
陳嘉映(1999)。哲學概念翻譯的幾個問題 從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哲學譙睪名的一致。中國現象學與哲學評論,2
-
陳嘉映(1997)。哲學概念翻譯的幾個問題 從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哲學譙睪名的一致。哲學雜誌,21
-
陳嘉映。哲學概念翻譯的幾個問題 從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哲學談譯名的一致。
-
陳榮華(2000)。高達美:語言的統一能力。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6,111-134。
-
陳榮華(1998)。高達美《真理與方法》中的完整性先前概念(Vorgriffder Vollkommenheit)與真理概念。文史哲學報,49,57+59-78。
-
陳榮華(1992)。海德格哲學:思考與存有。台北:竹葉青印刷出版社。
-
陳榮華(1993)。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哲學的詮釋學。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16,223-263。
-
陳榮華(2000)。台大哲學論評。
-
陳榮華(1992)。海德格論技術(Technik)。台大哲學論評,15
-
陳榮華(1998)。葛達瑪與中國哲學的詮釋學。台北:明文出版社。
-
陳榮華(1993)。台大哲學評論。
-
陳榮華(2001)。海德格與高達美論語言:獨白與對話。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24,115-161+163。
-
陳榮華(1993)。台大哲學評論。
-
陸敬忠(2002)。台大哲學論評。
-
陸敬忠(2001)。當代哲學詮釋學源生初探-黑格爾、海德格與高達美。哲學雜誌,34,4-31。
-
陸敬忠(1999)。詮釋學之為倫理學?-高達美[Hans-Georg Gadamer]「真理與方法」中應用概念之簡介。應用倫理研究通訊,11,4-10。
-
漢斯·奧爾格·加達默爾(1993)。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台北市:時報文化。
-
趙永吉(2000)。輔仁宗教研究。
-
賴錫三(2000)。海德格從存有學立場對科技危機的反思與拯救。文明探索叢刊期,21,77-124。
|
被引用次数
|
-
蔡岳璋(2013)。學問家的革命與傳統的發明─以章太炎《齊物論釋》為例。清華中文學報,9,123-168。
-
許明珠(2020)。從「德的象徵」經典詮釋法談莊學之「德」。國立臺中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報,7,53-74。
-
柯喬文(2008)。基隆漢詩的在地言說:《詩報》及其相關書寫。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12,161-1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