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西田幾多郎《善的研究》之存有論詮釋-認識之真、倫理之善、藝術之美、宗教之神的一體觀
|
DOI
|
10.7013/CCTHCWHSNK.200703.0183
|
作者
|
賴錫三
|
关键词
|
西田幾多郎 ; 純綷經驗 ; 存有論 ; 海德格 ; 京都學派 ; 場所
|
期刊名称
|
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
|
卷期/出版年月
|
8期(2007 / 03 / 01)
|
页次
|
183
-
222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西田幾多郎作為近代日本哲學之父,對日本哲學走入現代性這個世界哲學舞台,有其重大的貢獻和意義。而從他本人開端肇始,就建立起一種既根源又開闊的哲學格局,而且此哲學乃本於東亞哲學傳統一向所著重的實存性實踐精神。簡而言之,說西田哲學深具根源性,其意義正如海德格的「存有論」相對於「知識論」、熊十力的「性智」(本體論)相對於「量智」(知識論)、牟宗三的「無執存有論」相對於「執的存有論」一般;因為,西田哲學的出發點-「絕對無」、「純粹經驗」、「終極實在」等觀念,都是異名同實地在表達著主客二分之前,生命和宇宙同一實相的存有狀態。而且更重要的是,西田哲學的根源性同時具有開闊性,它就像活水源頭一般,從存有論的終極實在,直接流通到形上學、倫理學、宗教學、美學等層面來。這個西田哲學格局的現象,就筆者的觀察而言,非常相應於海德格存有學之現象,都是從一個最基礎性存有學出發,來疏通形上學、倫理學、美學、宗教的根源義。可以說,他們都想為「道術將為天下裂」的學術範疇,再度找回「道通為一」的原始大美。(西田哲學的奠定之作《善的研究》(1911),早於海德格奠基之著《存有與時間》(1927)和熊十力奠基之作《新唯識論》(1932)。 尤其特別值得重視的是,承繼西田所開創的京都學派之連續性發展中(如久松真一、西谷啓治、阿部正雄、上田閑照等),在當今世界的東西哲學比較潮流中,仍然深具創造性的活力,不斷地與西方最具當代性的哲學發展,如胡賽爾現象學、海德格存有論起著一種深度的哲學對話,甚至進入到東方宗教(禪宗)西方宗教(基督教和神秘主義)的比較性激盪中。可以說,日本京都學派已經一定程度取得了做為東、西哲學對話的東方代表權了(就這一點而言,當代新儒家顯然落後許多)。近年來,台灣極少數的學者(如吳汝鈞、林鎮國、林安梧、賴賢宗、黃文宏等)已開始注意到,日本京都學派和港台當代新儒家之間,所可能產生的對話可能性和重要性。筆者在多年前,因參與國科會計畫的過程中,亦稍注意到此一對話的豐富可能性,我認為將西田幾多郎、熊十力、海德格對比而觀,將產生極有理趣的對話。但,由於這個學術課題艱難而專精,實非筆者的學力所能及。目前只能就西田的奠基之作《善的研究》一書,一方面介紹之、分析之、詮釋之,並從中指出筆者認為其中所具有的現象學、存有論意含,以及可以和熊十力、海德格相互對話的關鍵處,這或許可以在目前極少數的研究領地裏,提供一點初步的投石問路之見。總之,本文試圖把握西田幾多郎《善的研究》一書之總體精神後,發現:西田一貫的哲學精神在於回歸根源性的本然狀態來立論,不管是對經驗、實在、真理、倫理、宗教……等等莫不如此;因此,基本上西田對「根源義」的認識論、倫理學、宗教、美學……等等,遂採取「道通為一」的一體觀。而就這個哲學氣象而言,西田和海德格是頗為相契的。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
参考文献
|
-
(2003)。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
連結:
-
(2003)。熊十力體用哲學的存有論詮釋-略論熊十力與牟宗三的哲學系統相之同異。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5,81-120。
連結:
-
(2006)。臺大中文學報。
連結:
-
(2003)。熊十力體用哲學的存有論詮釋-略論熊十力與牟宗三的哲學系統相之同異。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5
連結:
-
賴錫三(2003)。熊十力體用哲學的存有論詮釋-略論熊十力與牟宗三的哲學系統相之同異。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5,81-120。
連結:
-
賴錫三(2006)。西田幾多郎《善的研究》之存有論詮釋-認識之真、倫理之善、藝術之美、宗教之神的一體觀。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183-222。
連結:
-
善的研究。
-
倫理學的兩個基本問題。
-
善的研究。
-
善的研究。
-
善的研究。
-
善的研究。
-
善的研究。
-
善的研究。
-
善的研究。
-
善的研究。
-
善的研究。
-
善的研究。
-
善的研究。
-
善的研究。
-
善的研究。
-
倫理學的兩個基本問題。
-
善的研究。
-
善的研究。
-
善的研究。
-
海德格爾選集-上。
-
(1998)。絕對無的哲學:京都學派哲學導論。台灣商務。
-
善的研究。
-
善的研究。
-
善的研究。
-
善的研究。
-
善的研究。
-
善的研究。
-
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中央研究院。
-
(1983)。日本近代哲學的原點坐標。台大哲學所。
-
善的研究。
-
善的研究。
-
善的研究。
-
善的研究。
-
耶教與佛教的神祕教。
-
善的研究。
-
(1981)。存在的絕對與真實。仰哲。
-
善的研究。
-
(1993)。憂鬱是中國人的宗教。書鄉文化。
-
善的研究。
-
物理學之“道”:近代物理學與東方神祕主義。
-
善的研究。
-
善的研究。
-
善的研究。
-
(1993)。中國哲學十九講。學生書局。
-
善的研究。
-
善的研究。
-
善的研究。
-
善的研究。
-
善的研究。
-
(1993)。形上美學要義。書鄉文化。
-
善的研究。
-
善的研究。
-
善的研究。
-
日記。
-
熊十力體用哲學的存有論詮釋-略論熊十力與牟宗三的哲學系統相之同異。
-
善的研究。
-
Martin Heidegger.The Way Back Into The Ground Of Metaphysics.
-
Martin Heidegger, Tr.|David Farrell Krell and Frank A. Capuzzi(1975).Early Greek Thinking.
-
久松真一著、葉明媚譯、吳汝鈞校定(1995)。京都學派哲學:久松真一。文津出版社、東方人文叢刊。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主辦(2000)。“氣的文化研究:文化、氣與傳統醫學學術研討會”系列論文
-
中村雄二郎。西田幾多郎。
-
中村雄二郎著、卞崇道、劉文柱譯(1993)。西田幾多郎。北京:三聯書店。
-
中村雄二郎、卞崇道、劉文柱譯(1993)。西田幾多郎。北京三聯書店。
-
毛怡紅(1995)。海德格爾的「原始倫理學」及其當代影響。哲學雜誌,12,72-85。
-
王守華、卞崇道著(1989)。日本哲學史教程。山東大學。
-
卡西勒著、黃龍保、周振選譯(1991)。神話思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卡普拉著朱潤生譯(1999)。物理學之“道”:近代物理學與東方神祕主義。北京:北京出版社。
-
卡普拉、朱潤生譯(1999)。物理學之“道”:近代物理學與東方神祕主義。北京出版社。
-
卡普拉、朱潤生譯(1999)。物理學之“道”:近代物理學與東方神祕主義。北京出版社。
-
卡普拉、朱潤生譯(1999)。物理學之“道”:近代物理學與東方神祕主義。北京出版社。
-
史作檉(1981)。存在的絕對與真實。仰哲出版社。
-
史作檉(1996)。文字解放之真義。台北:書鄉文化出版。
-
史泰司著、楊儒賓譯(1998)。冥契主義與哲學。正中書局。
-
史泰司著、楊儒賓譯(1998)。冥契主義與哲學
-
尼采著、周國平譯(1994)。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
-
布留爾著、丁由譯(2001)。原始思維。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
伊利亞德著、楊儒賓譯(2000)。宇宙與歷史:永恆回歸的神話。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
牟宗三(1989)。五十自述。台北:鵝湖出版社。
-
牟宗三(1987)。生命的學問。台北:三民書局。
-
牟宗三(1985)。圓善論。學生書局。
-
牟宗三(1983)。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學生書局。
-
牟宗三(1990)。中西哲學會通十四講。學生書局。
-
牟宗三(1984)。現象與物身。學生出局。
-
牟宗三(1984)。現象與物自身。學生書局。
-
竹內良知。日本近代十大哲學家。
-
竹內良知。西田幾多郎。
-
竹內良知(1978)。西田幾多郎與現代。第三文明社。
-
竹內良知、林正成譯。西田幾多郎哲學簡介。
-
西田幾多郎著、何倩譯(1989)。善的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
西田幾多郎、何倩譯(1989)。善的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
何倩譯(1965)。善的研究。大陸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
-
吳汝鈞(2005)。純粹力動現象學。台灣商務。
-
吳汝鈞(1998)。絕對無的哲學:京都學派哲學導論,台北:
-
吳汝鈞(1998)。絕對無的哲學:京都學派哲學導論。台灣商務。
-
坎伯著、朱侃如譯(1997)。千面英雄。台北:立緒出版社。
-
李明輝(1990)。儒家與康德。聯經出版社。
-
叔本華著、任立、孟慶時譯(1996)。倫理學的兩個基本問題。商務印書館。
-
林安梧。當代新儒學與京都學派:以熊十力《新唯識論》與西田幾多郎《善之研究》爲核心的對比展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
林安梧(1993)。存有、意識與實踐。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
林安梧輯(1990)。現代儒佛之爭。明文書局。
-
林鎮國。空性與現代性。
-
林鎮國(1999)。空性與現代性。台北:立緒出版社。
-
杰米·霍巴德主編、龔雋譯(2004)。修剪菩提樹:批判佛教的風暴。上海古藉出版社。
-
舍勒(1991)。情感現象學。遠流。
-
洪漢鼎譯(1993)。真理與方法。時報。
-
秋月龍瑉著(1978)。鈴木大拙的生平與思想。天華。
-
唐君毅(1977)。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台北:學生書局。
-
唐君毅(1988)。人生之體驗續編。台北:學生書局。
-
海德格著、孫周興譯(1996)。海德格選集.下。上海:三聯書局。
-
袁保新(1991)。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文津。
-
馬克斯·舍勒著、倪梁康譯(2004)。倫理學中的形式主義與質料的價值倫理學。北京三聯書店。
-
張慶雄(1997)。熊十力的新唯識論與胡塞爾的現象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張灝(2000)。幽暗意識與民主傳統。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
陳榮灼(1992)。「現代」與「後現代」之間。時報。
-
陳榮灼(1991)。“即”之分析-簡別佛教“同一性”哲學諸型態。國際佛學研究,1-22。
-
湯淺泰雄、楊儒賓主編(1993)。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巨流圖書公司。
-
湯淺泰雄、楊儒賓主編(1993)。“氣之身體觀”在東亞哲學與科學中的探討及其與西洋的比較。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台北:
-
萊因哈德•梅依著、張志强譯(2003)。海德格爾與東亞思想。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賀照田主編(2002)。東亞現代性的曲折與展開:學術思想評論第七輯。吉林出版社。
-
黃文宏。同一與差異-芬克對胡塞爾現象學經驗的反思。
-
黃文宏(2004)。海德格與中國思想的相遇。中正大學中文系。
-
黃文宏(2002)。現代儒家與東亞文明:地域與發展。台北:中研院文哲所。
-
黃文宏(2002)。現象學的觀念:從海德格的場所思維來看。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9,63-98。
-
黃文宏、中正大學中文系主辦(2004)。海德格事實生命的現象學與根本學的理念。《海德格與道家思想的相遇》會議論文
-
黃宗羲(1987)。明儒學案。台北:里仁書局。
-
新田義弘(1995)。場與有-中外哲學的比較與融通(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新田義弘著、黃文宏譯(2003)。西田哲學中的“哲學邏輯”-特論其後期思想中的“否定性”邏輯。揭諦,5,239-261。
-
楊儒賓。第三屆新儒學國際學術會議。香港:中文大學。
-
楊儒賓(2000)。理學家與悟-從冥契主義的觀點探討。《中央研究院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會議論文
-
鈴木大拙(1984)。耶教與佛教的神祕教。志文。
-
鈴木大拙著、徐進夫譯(1989)。耶教與佛教的神祕教。台北:志文出版社。
-
廖仁義(1984)。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
-
廖仁義。台大哲學所。
-
榮格著、楊儒賓譯(1995)。東洋冥想的心理學。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
榮格著、楊儒賓譯(1995)。東洋冥想的心理學。商鼎文化。
-
熊十力(1986)。新唯識論(語體文本)。台北:文津出版社。
-
熊十力(1986)。新唯識論。文津。
-
熊十力(1988)。摧惑顯宗記。台北:學生書局。
-
德勒茲著、陳永國編譯(2003)。游牧思想:德勒茲.瓜塔里讀本。吉林:人民出版社。
-
歐伯特(2005)。生活世界、肉身與藝術。臺大文史哲學報,229-230。
-
鄭發育、余德慧譯(1982)。善的純粹經驗。台灣商務印書館。
-
賴錫三(2000)。文明探索。
-
賴錫三(2007)。莊子靈光的當代詮釋-走向當代新道家。新竹:清華大學出版社。
-
謝大寧(1996)。儒家圓教底再詮釋:從「道德的形上學」到「溝通倫理學底存有論轉化」。學生書局。
-
龔雋譯(2004)。修剪菩提樹:批判佛教的風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被引用次数
|
-
賴錫三(2006)。牟宗三對道家形上學詮釋的反省與轉向—通向「存有論」與「美學」的整合道路。臺大中文學報,25,283-332。
-
賴錫三(2012)。身體、氣化、政治批判─畢來德《莊子四講》與〈莊子九札〉的身體觀與主體論。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2(3),59-102。
-
周鳳五(2006)。上博五〈姑成家父〉重編新釋。臺大中文學報,25,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