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試探“景陽體”對元嘉詩壇2的影響

并列篇名

Analysis for Effect of "Yuan Jia Poetry" by "Jin Yang Style"

DOI

10.7013/CCTHCWHSNK.200706.0031

作者

張嘉珊(Jia-Shan Zhang)

关键词

張協 ; 景陽體 ; 巧構形似 ; 元嘉 ; Zhang Xie ; Jin-Yang Style ; Vivid description for scenery ; Yuan-Jia

期刊名称

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

卷期/出版年月

9期(2007 / 06 / 01)

页次

31 - 5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景陽體」乃指詩歌中「尚巧似」的藝術風格,此種創作技巧由西晉詩人張協首倡,鍾嶸於《詩品》中稱此種風格為「景陽之體」。張協所以雄於潘岳、靡於太沖,卻能於潘左之外別出一格,根本原因正在於「巧構形似之言」。鍾嶸《詩品》一書中,評論具有「巧似」風格者,除張協外,正是謝靈運、顏延之、鮑照三家,得見「貴尚巧似」成為晉宋之際,尤其是元嘉詩壇的重要審美風尚,而這樣的特質,實為祖襲張協詩歌「巧構形似之言」而來。然在張協詩歌的基礎上,靈運巧似而「逸蕩」,延之巧似而「拘束」,鮑照巧似而「不避危仄」,三人又各自發展,呈顯出不同的詩歌風貌,蔚為大家。本文欲彰顯「景陽體」對於元嘉詩風的影響,嘗試就張協詩歌「巧構形似」的藝術特色切入探析,並及於元嘉三家詩歌的承繼與轉化,分別就其同異之處略作析論。

英文摘要

As classified by poetry, the skill for ”scenery description by vivid words” is named as ”Jin Yang Style”. Zhang Xie made use of this skill well for his poems, and won a great achievement as compared to others. At the same time, more followers employed this style for writing from Zhang Xie's original during Jin, Song Dynasties. Such as Xie Ling-Yun, Yan Yan-Zhi, Bao-Zhao, classified and commented by ”Shi-Ping” (a poem assessment written by Zhong Rong). On the basis of Zhang Xie, differences are developed from those poetry, Xie Ling-Yun, Yan Yan-Zhi and Bao-Zhao arose three different kinds of characteristic, as ethereal, restrained and abstruse styles. In this paper, the effects of Yuan Jia Poetry by ”Jin Yang Style” are well studied, and more details from similarity and diversity are researched and analyzed from those poetry mentioned befor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明張溥(1979)。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題辭注。台北:世界書局。
  2. 明許學夷(1987)。詩源辨體。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3. 南朝宋劉義慶撰、余嘉錫箋注(1993)。世說新語箋注。台北:華正書局。
  4. 梁劉勰撰、王更生注譯(1991)。文心雕龍讀本。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5. 梁劉勰撰、范文瀾註(2000)。文心雕龍註。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6. 梁蕭子顯撰、楊家駱主編(1987)。新校本南齊書。台北:鼎文書局。
  7. 梁蕭統編、李善注(1999)。六臣註文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8. 梁鍾嶸撰、陳延傑注(1995)。詩品注。台北:開明書店。
  9. 清何焯(1992)。義門讀書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0. 清黃子雲、丁福保編(2003)。清詩話。北京:北京圖書館。
  11. 王叔岷(2004)。鍾嶸詩品箋證稿。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12. 王國瓔(1988)。中國山水詩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
  13. 李亮(2004)。詩畫同源與山水文化。北京:中華書局。
  14. 汪中(1997)。詩品注。台北:正中書局。
  15. 徐公持(1992)。詩之賦化與賦之詩化。文學遺產,1
  16. 馬積高(1987)。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7. 高莉芬(1996)。六朝詩賦合流現象之一考察-賦語言功能之轉變。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18. 張伯偉(2000)。鍾嶸詩品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q。
  19. 曹旭(1996)。詩品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 許文雨(1967)。文論講疏。台北:正中書局。
  21. 陳延傑(1995)。詩品注。台北:台灣開明書店。
  22. 陳怡良(1996)。陶謝兩家理趣詩之比較。第三屆中國詩學會議論文集,彰化:
  23. 陳祚明(2002)。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4. 陳傳席(1999)。六朝畫論研究。台北:學生書局。
  25. 陳傳席(2005)。中國繪畫理論史。台北:三民書局。
  26. 楊祖聿(1981)。詩品校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27. 葛路(1983)。中國古代繪畫理論發展史。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
  28. 葛曉音(1989)。八代詩史。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
  29. 廖蔚卿(1997)。從文學現象與文學思想的關係談六朝“巧構形似之言”的詩。漢魏六朝文學論集,台北:
  30. 廖蔚卿(1978)。六朝文論。台北:聯經出版社。
  31. 臺靜農(1974)。百種詩話類編。台北:藝文印書館。
  32. 劉熙載著、龔鵬程撰述(1986)。藝概。台北:金楓出版社。
  33. 樊波(1998)。中國書畫美學史綱。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
  34. 蔡英俊(1995)。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台北:大安出版社。
  35. 鍾躍英(2000)。氣韻論。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36. 羅宗強(2002)。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