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基隆漢詩的在地言說:《詩報》及其相關書寫

并列篇名

The local stories of Keelung Han Poetry goes, "Shi Bao and it's relative writings

DOI

10.7013/CCTHCWHSNK.200812.0161

作者

柯喬文(Chiau-Wen Ke)

关键词

漢詩 ; 詩報 ; 現象學 ; 在地言說 ; 場所精神 ; Han Poetry ; Shi Bao ; phenomenology ; The local stories ; genius loci /spirit of place

期刊名称

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

卷期/出版年月

12期(2008 / 12 / 01)

页次

161 - 19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基隆」,自身總在言說,基隆漢詩的「在地言說」,是由於在地住民,基於住地共感,所產生出來的,言說的同時,亦即現身,都可視爲意向性的書寫,將「基隆」納入意識之中,成爲基隆漢詩,這樣的書寫,開展在《詩報》等相關書寫中,通過反覆意象的語言掌握,以「此地此時」爲核心的特殊性,便突顯出來;其中,現象學概念的援引,有助於對詩的把握,因此,理解漢詩時,有現象學視角的加入,對於複雜的殖民話語,能夠有撥除遮蔽的效果。 再者,日人所執行的現代化舉措,將時間空間,納入殖民語境,如農業的節氣,人與自然間,以和諧的方式共處,詩人則通過「居」的現象,以及日常生活敘事,建構詩學空間,此詩學空間與現代時間,成爲並行於基隆漢詩的體驗中,而詩的多義與歧語,使此時空的建構,成爲可能。

英文摘要

The beginning of this article is concerning my own experience of leaving away from my hometown and the attempt to recall my memory via poems. Keelung, a place that it always tells its own stories. ”The local stories” in Keelung Han Poetry (基隆漢詩) come into being because of the local residents' common feelings to their living lands and surroundings. When telling a Keelung story, the image of Keelung shows up. This writing style can be regarded as intentional. It is the consciousness of Keelung that Keelung Han Poetry grows up. This kind of writing styles developed in Shi Bao (詩報) and its relative writing works. Through controlling the language of images over and over again, it shows the center spirit of ”right here-right tim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oncept of phenomenology is helpful for understanding a poem. Thus, it is positively affective to know better Han poetry written in complex colonial language usages when assisted with the view of phenomenology. Moreover, the modernization measures that Japanese enforced brought ”time” and ”space” into the language context, for instance, the agricultural solar terms and the harmonious living ways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Nature. Poets construct an artistic conception of poetry via being a being and living in their daily lives.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poetry and modern time then become a kind of experiences in Keelung Han Poetry. The various classifications of a poem and uncertain explanations to it make it possible to construct a certain space-tim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謝大寧(2005)。經典的存有論基礎。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8
    連結:
  2. 謝大寧(2005)。經典的存有論基礎。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8
    連結:
  3. 台灣日日新報
  4. 臺灣文藝叢誌
  5. 清朱仕玠(1984)。臺灣文獻叢刊:小琉球漫誌。台北:成文。
  6. 清鄭用錫(1992)。北郭園全集。台北:龍文。
  7. Ben Highmore、周群英譯(2005)。日常生活與文化理論。永和:韋伯文化。
  8. Mike Crang、王志宏譯、余佳伶譯、方淑惠譯(2003)。文化地理學。台北:巨流。
  9. 加達默爾、洪漢鼎譯(1993)。真理與方法(上)(下)。台北:時報。
  10. 石坂莊作(1917)。基隆港。台北:臺灣日日新報社印刷。
  11. 江寶釵(2004)。台灣漢詩言說現地的建構與離散。國文學誌,8
  12. 吳淑娟、廖一瑾教授指導(2004)。文化大學中文所。
  13. 宋南萱、周芳美教授指導(2000)。中央大學藝術學所。
  14. 李春霖編(1938)。南雅文藝。基隆:南雅文藝雜誌社。
  15. 杜夫海納(1996)。審美經驗現象學(上)(下)。北京:文化藝術。
  16. 季鐵男編(1992)。建築現象學導論。台北:桂冠。
  17. 海洋大學台灣文化研究中心編(2004)。再現風華-基隆市老照片調查成果報告書。
  18. 海德格(1996)。海德格爾選集(上)(下)。上海:三聯。
  19. 海德格、王慶節譯、陳嘉映譯(1990)。存在與時間。台北:時報。
  20. 高嘉謙、王德威教授指導(2008)。政治大學中文所。
  21.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1959)。基隆市志·人物篇。基隆:基隆市文獻委員會。
  22. 基隆郡役所庶務課編(1985)。基隆郡勢要覽。台北:成文。
  23. 張添進(2001)。破浪吟草。基隆:基隆市立文化中心。
  24. 詩報
  25. 張添進編(2007)。詩報,309
  26. 陳世一(2003)。港都基隆·文化出航。基隆:基隆市立文化中心。
  27. 陳兆康編、王前編(1997)。雨港古今詩選(上)(下)。基隆:基隆市詩學會。
  28. 陳佳妏、黃志民、呂興昌教授指導(2001)。政治大學中國文學所。
  29. 陳其寅(1992)。懷德樓文稿(上)(下)。基隆:財團法人基隆市文化基金會。
  30. 陳其寅、許梅貞編(2001)。陳其寅百年紀念展。基隆:財團法人基隆市文化基金會。
  31. 陳青松(2001)。基隆市志·文教志·文化事業篇。基隆:基隆市政府。
  32. 陳青松(2004)。基隆第一。基隆:基隆市立文化中心。
  33. 陳室如(2008)。近代域外遊記研究(1840-1945)。台北:文津。
  34. 陶一經(2003)。基隆市志·文教志·藝文篇。基隆:基隆市政府。
  35.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口述歷史專案小組編(1992)。基隆市鄉土史料。南投:省文獻會。
  36. 三六九小報
  37. 蔣山(1989)。基隆市志·港務篇。基隆:基隆市文獻委員會。
  38. 鄭俊彬(2001)。基隆市志·文教志·列傳篇。基隆:基隆市政府。
  39. 鄭樹森編(1984)。現象學與文學。台北:東大。
  40. 諾伯舒茲、施植明譯(1997)。場所精神-邁向建築現象學。台北:田園城市文化。
  41. 簡萬火(1931)。基隆誌。基隆:基隆圖書出版協會。
  42. 羅伯特、周寧譯(1988)。現象學與文學。瀋陽:春風文藝。
被引用次数
  1. 賴恆毅(2012)。在臺日人之基隆書寫─以《基隆港》收錄之日人漢詩為觀察場域。文史台灣學報,5,135-169。
  2. 李嘉瑜(2014)。理想化的完美山水—台灣古典詩中的基隆八景(1895-1945)。台灣文學研究學報,18,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