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影戲眼/心眼/心病的多層視窗:上海新感覺派小說中視覺書寫所繪製的心靈圖像

并列篇名

Multi-steroidal Windows of Cine Oeil/Mental Vision/Mental Disorder: Visual Writing Renders Images of the Soul on Shanghai New Sensation Novel

DOI

10.7013/CCTHCWHSNK.200906.0049

作者

陳孟君(Meng-Chun Chen)

关键词

視覺 ; 心眼 ; 影戲眼 ; 心病 ; 感覺結構 ; Visual ; Cine Oeil ; Mental Vision ; Mental Disorde ; Structure of feeling

期刊名称

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

卷期/出版年月

13期(2009 / 06 / 01)

页次

49 - 8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新感覺派作家外化肉眼不可視而潛藏在內心的感覺,通過具體形象的刻書,釋放出心靈的感知,此乃隱喻著心靈視網膜的「心之眼」。然而,當心之眼淪爲耍「心眼」時,便嫁接出城市心病的精神不適應症,使得心、眼、病形成了涉及城市空問與身體的辯證關係,進而勾勒出城市人的心靈圖譜。因此,本文試圖綰合上海象徵身體和小說主人公身體的反動,兩者的視覺、內心感覺共構爲三○年代上海城與人的感覺結構和精神圖像。

英文摘要

Shanghai new Sensibility writers showed the mental feelings which the naked eyes could not see by portraying specific images. Showing spiritual awareness was metaphor of mental vision. However, when mental vision degenerated into plays tricks with citizens, it was concerned about mental disorder in Shanghai. In this way, mentality, visual, illness formed dialectic of Shanghai space and the lead's body, sketching mental map of city people. Consequently, this paper combined symbolic body of Shanghai and the lead's body in order to construct structure of feeling about Shanghai city and people in the 30'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佛教電子辭典」: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佛學數位圖書館暨博物館」
  2. 大衛·寧著、常昌富譯、顧寶桐譯(1998)。當代西方修辭學:批評模式與方法。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 卡爾·馬克思(1988)。哲學的貧困-答蒲魯東先生的貧困的哲學。臺北:谷風出版社。
  4. 史書美著、何恬譯(2007)。現代的誘惑:書寫半殖民地中國的現代主義(1917-1937)。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5. 瓦爾特·本雅明、蘇珊·桑塔格著、吳瓊編、杜予編(2005)。上帝的眼睛-攝影的哲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6. 米歇爾·福科著、劉北成譯(2006)。臨床醫學的誕生。南京:譯林出版社。
  7. 克里斯帝安·麥茨、吉爾·德勒茲著、吳瓊編(2005)。凝視的快感―電影文本的精神分析。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8. 吳福輝(1995)。都市旋流中的海派小說。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
  9. 李歐梵(2005)。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0. 李歐梵編選(2001)。上海的狐步舞―新感覺派小說選。臺北:允晨文化。
  11. 阿多諾著、張峰譯(1993)。否定的辯證法。重慶:重慶出版社。
  12. 班納迪克·安德森、Anderson, Benedict著、吳叡人譯(2004)。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興起與散布。臺北:時報文化。
  13. 康來新總編輯(2001)。劉吶鷗全集·電影集。台南:台南縣文化局。
  14. 康來新總編輯(2001)。劉吶鷗全集·理論集。台南:台南縣文化局。
  15. 康來新總編輯(2001)。劉吶鷗全集·文學集。台南:台南縣文化局。
  16. 張檸(2003)。當代中國的都市經驗。南方文壇,4,24-32。
  17. 莫里斯·梅洛-龐蒂著/譯、揚大春譯(2007)。眼與心。北京:商務印書館。
  18. 劉紀蕙(2000)。孤兒·女神·負面書寫-文化符號的徵狀式閱讀。臺北:立緒出版社。
  19. 劉紀蕙主編(2006)。文化的視覺系統(Ⅰ)(Ⅱ)。臺北:麥田。
  20. 羅崗主編、顧錚主編(2003)。視覺文化讀本。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1. 羅蘭·巴爾特著、李幼蒸譯(2004)。符號學原理:結構主義文學理論文選。臺北:桂冠圖書。
  22. 嚴家炎、李今編(2008)。穆時英全集。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23. 讓·波德里亞、Jean Baudrillard著、劉成富譯、全志鋼譯(2006)。消費社會。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鄧觀傑(2019)。建構香港的視線-劉以鬯小說中的南洋與上海。中國文學研究,48,285-320。
  2. 吳佳鴻(2020)。開映中不許發奇聲-劉吶鷗小說中的聲響、噪音與認同。中國現代文學,38,11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