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流動視域,詩性之海:廖鴻基「討海人」寫作中的歸家之路

并列篇名

Mobile Vision, Poetic Ocean-Homecoming in the Writing of "Fishermen" by Liao Hong-Ji

DOI

10.7013/CCTHCWHSNK.200912.0165

作者

蕭義玲(Ii-Ling Hsiao)

关键词

廖鴻基 ; 討海人 ; 自然書寫 ; 自然寫作 ; 海洋文學 ; 家園 ; 存在 ; 觀看 ; Lioa Hong-Ji ; fisherman ; natural writing/writing ; healing ; homeland ; existence ; view

期刊名称

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

卷期/出版年月

14期(2009 / 12 / 01)

页次

165 - 19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作爲海洋沉思者,廖鴻基不同於一般世俗討海人的是,他是以「透視」的眼光,亦即存在的關切進入海洋中,因此,從討海人到鏢魚船上的鏢手,從撒網到出鏢,彷彿是在通過一個個海洋所設立之門檻,也像在尋求一種更真切、深刻的自我理解與表達,討海人的每一次漁獵戰鬥,都成了一場場以直面海洋,來沖擊陸地僵滯困局的生之戰鬥,唯跨過了海洋設下的重重門檻,唯一步步地融入/回歸她的懷裡,成爲一條魚,才能以「成爲一條魚的討海人」之姿,取回這條寶貴的魚:自己。 因此,對討海人言,當船航入海,便如身體的直接航入海,澎湃海潮、陷阱暗流、魚獸兇猛、天候瞬變,當無所依憑的討海人起身站立,且向著大海撒網的同時,便將自己直接撒入了變動不測的海洋宇宙中。巨浪、漩渦、險溝、暗流,一一都是生存的隱喻,也是戰場之所在。因此,以「海洋戰鬥」隱喻「生存戰鬥」,討海人之戰,航行的本身,直接衝擊了視域疆界下的慣性/陸地思維。對廖鴻基言,「戰」是討海人所以爲討海人的本質與實踐,它是一段突圍「無法融於海/無法成爲一條魚/無法成爲自己」的生之戰鬥旅程,而此一以「戰」來「融入海」的旅程,亦便是一段重新與生命源頭連結,亦即重新找到人之於世界,之於整個宇宙位置的歷程,這是僵固視域之突圍,生命困絕之解脫,死與再生的轉化契機,亦是生命的重新恢復其流動的歸家之路。

英文摘要

Having distinguished himself from general secular fishermen, Liao Hong-Ji, as an ocean thinker, gets involved in the ocean based on the existential concern. Therefore, the course of being from fishermen to harpoon man of harpoon boat or from casting net to shooting harpoon is as if it passes through the threshold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ocean, and it feels like searching for a vivid and profound self-understanding and expression. All of fishermen's fishing efforts become the fight for life of stagnation and predicament on land, as only striding over the thresholds of ocean and harmonizing into/returning to her bosom step by step to become a fish can this precious fish, self, be retrieved in the posture of ”Becoming the fishermen of a fish.” For fishermen, fishing vessels with their sails set into ocean as if the physical body sets sail on the sea. Billows, whirlpool, deep sea trench and undercurrent are metaphors of existence, i.e. the battlefield. For Liao Hong-Ji, ”fight” embodies the essence and practice of fishermen, as it is one journey of fighting life to break through the barriers of ”being unable to harmonizing into the ocean/being unable to be a fish/being unable to be yourself.” Such journey harmonizing into the ocean with ”fight” signifies a course of reconnection with the origin of life, the course of rediscovering man's position in the world and the entire cosmos, as it means circulation of vision, the extrication of predicament of life, and the critical point of transformation of death and rebirth that means helping life recover to circulating healing, homecoming.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蕭義玲(2007)。一個知識論述的省察-對台灣當代「自然寫作」定義與論述的反思。清華學報,37,491-533。
    連結:
  2. 尤娜、楊廣學(2006)。象徵與敘事:現象學心理治療。山東:人民出版社。
  3. 伊利亞德、楊素娥譯(2001)。聖與俗-宗教的本質。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4. 吳明益(2004)。以書寫解放自然:台灣現代自然書寫的探索(1980-2002)。台北:大安出版社。
  5. 坎伯、朱侃如譯(1998)。千面英雄。台北:立緒出版社。
  6. 汪民安、陳永國主編(2003)。後身體:文化、權力和生命政治學。吉林:人民出版社。
  7. 林宗德(200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8. 林怡君(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
  9. 柳秀英。海洋視角的生命觀-以廖鴻基的文學作品爲例。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學報,23,193-208。
  10. 海德格著、孫周興譯(1993)。走向語言之途。台北:時報出版社。
  11. 海德格著、陳嘉映譯、王慶節譯(1993)。存在與時間。台北:桂冠出版社。
  12. 高達美、洪漢鼎譯(2004)。真理與方法。上海:譯文出版社。
  13. 游勝冠、廖鴻基對談(2006)。風格的光譜:十場臺灣當代文學的心靈饗宴。國立台灣文學館籌備處。
  14. 黃慧真(200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
  15. 葉連鵬(2006)。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16. 廖鴻基(2006)。腳跡船痕。台北:印刻。
  17. 廖鴻基(2005)。尋找一座島嶼。台中:晨星。
  18. 廖鴻基(1996)。討海人。台中:晨星。
  19. 廖鴻基(2008)。後山鯨書。台北:聯合文學。
  20. 廖鴻基(2003)。台11線藍色太平洋。台北:聯合文學。
  21. 廖鴻基(2001)。海洋遊俠:台灣尾的鯨豚。台北:印刻。
  22. 廖鴻基(2006)。天浮沉。台北:聯合文學。
  23. 廖鴻基(1998)。漂流監獄。台中:晨星。
  24. 廖鴻基(2007)。領土出航。台北:聯合文學。
  25. 廖鴻基(1999)。來自深海。台中:晨星。
  26. 廖鴻基(2003)。漂島:一趟遠航記述。台北:印刻。
  27. 廖鴻基(2000)。山海小城。台北:望春風。
  28. 廖鴻基(1997)。鯨生鯨世。台中:晨星。
  29. 賴芳伶。淒厲唯美、迴環往復的慾望美學-試探廖鴻基《山海小城》的軸心與邊緣互涉。興大中文學報,16,1-26。
被引用次数
  1. 王國安(2012)。殊途同歸:試論夏曼‧藍波安與廖鴻基海洋書寫的異同。人文社會科學研究,6(2),1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