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觀看與書寫:清初、中葉旗人觀劇體驗與其俗曲創制

并列篇名

Seeing and Writing: Banner-men's Theatre Experience and Folk Song Compiling in Early and Middle Years of Qing Dynasty

DOI

10.7013/CCTHCWHSNK.201012.0221

作者

李芳(Fang Li)

关键词

旗人 ; 戲曲 ; 觀劇 ; 子弟書 ; 改編 ; banner-man ; drama ; seeing play ; Zidi Shu Youth Book ; adaption

期刊名称

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

卷期/出版年月

16期(2010 / 12 / 01)

页次

221 - 24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旗人入關之後,致力於學習、吸收漢文化,並希望同時保持本民族的騎射傳統,從而形成了文化政策上極爲矛盾之態度,在對待戲曲上亦有鮮明表現。清宮大量創製、搬演戲曲,對清代戲曲之繁盛,有不可磨滅之功,另一方面,又不斷下達禁令,關閉內城戲園,限制旗人觀劇。子弟書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旗人不滿於崑、弋腔,企圖創作出適宜自己觀賞的表演形式;子弟書的演唱方式,又避開了粉墨登臺之禁忌。子弟書是旗人觀劇之產物。題材大量借鑒了當時當紅之劇目,文詞多承襲自戲曲唱詞,唱腔亦受到崑腔、花部之影響。旗人在創作子弟書文本時,融入滿人對于戲曲故事的理解,描摹旗人生活,傳達旗人思想,從中可窺見旗人與漢族文化逐漸融合的過程。

英文摘要

Banner-men established Qing Dynasty in 1644. They devoted themselves to learn and absorb traditional culture of Han nationality, while they also hoped to remain their tradition of horsemanship and marksmanship, which led to an ambivalent attitude to make culture policy. The contradiction also reflected on their attitude to drama. Drama were complied and preformed abundantly in Forbidden City, which were benefit to prosperous of Drama definitely. At the other hand, the emperors ordered to close the theatre in the inner city and forbid banner-men to enjoy drama in the theatre. Zidi Shu (Youth book), a new performance that could evade the ban of theatre, were created in the special background. The banner-men drew on their theatre experience to adapting the topics, the texts and the tunes from famous drama. They melted their special understanding when compiling, so that the story reflected their lives and feeling, also displayed the process that banner-men accepted the culture of Han nationalit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清〕無名氏 :《尋夫曲》,清抄本,德國科倫大學嵇穆教授藏。
  2. 啟功:〈創造性的新詩子弟書〉,《文史》第二十三輯,北京:中華書局,1948年。
  3. (1996)。滿族歷史與文化。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4. (1959)。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5. (1994)。清蒙古車王府藏子弟書。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6. 〔清〕韓小窗:《千金全德》,天津社會教育處排印本。
  7. (1979)。建州紀程圖記校注。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
  8. (1997)。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9. 吳振臣:《寧古塔記略》,《叢書集成初編》1939年排印本,北京:商務印書館,1939年。
  10. 明顧起元(1987)。客座贅語。北京:中華書局。
  11. 清孔尚任(1962)。孔尚任詩文集。北京:中華書局。
  12. 清王應奎(1983)。柳南隨筆。北京:中華書局。
  13. 清周壽昌(1987)。思益堂日箚。北京:中華書局。
  14. 清奕賡、雷大受校點(1994)。佳夢軒叢著。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15. 清昭槤(1980)。嘯亭續錄。北京:中華書局。
  16. 清鄂爾泰(1968)。八旗通志初集。臺北:學生書局。
  17. 清震鈞(1982)。天咫偶聞。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18. 清鐵保(1968)。欽定八旗通志。臺北:學生書局。
  19. 么書儀(2006)。晚清戲曲的變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0.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俗文學叢刊編輯小組編(2004)。俗文學叢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21. 中國戲曲研究院編(1960)。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22. 王利器(1981)。元明清三代禁燬小說戲曲史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3. 安雙成(1988)。清初編審八旗男丁滿文檔案選譯。歷史檔案,4,10-13。
  24. 李芳(2008)。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廣州,中山大學。
  25. 李芳(2009)。子弟書作者洗俗齋生平略考。文學遺產,5
  26. 李芳(2009)。子弟書稱謂新探。滿語研究,2
  27. 林均珈(200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28. 波多野太郎(1973)。滿漢合璧子弟書尋夫曲校證
  29. 侯希三(1996)。北京老戲園子。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
  30. 姚穎(200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北京,北京師範大學。
  31. 徐亮(1997)。北京,北京大學。
  32. 崔蘊華(2003)。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北京,北京師範大學。
  33. 崔蘊華(2005)。書齋與書坊之間—清代子弟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34. 張次溪編(1988)。清代燕都梨園史料正續編。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35. 清代實錄館纂修(1987)。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36. 郭英德(1997)。明清傳奇綜錄。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37. 陳錦釗(1977)。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38. 陸萼庭(2006)。崑劇演出史稿。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39. 傅惜華(1957)。子弟書總目。上海: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
  40. 賈靜波(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北京,北京大學。
  41. 趙爾巽(1998)。清史稿•世祖本紀。北京:中華書局。
  42. 劉曉萌(2008)。清代北京旗人社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43. 鄭振鐸(2005)。中國俗文學史。北京:商務印書館。
  44. 薛寶琨、鮑震培(1990)。中國說唱藝術史論。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
  45. 韓光輝(1990)。清代北京地區人口的區域構成。中國歷史地理論叢,4,137。
  46. 簡意娟(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47. 關德棟編、周中明編(1984)。子弟書叢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