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從元代詩法著作論李商隱詩在元代的接受情形

并列篇名

The Reception of Li Shangyin's Poetry in Ming Dynasty: From the Aspect of Yuan Poetry Theories

DOI

10.7013/CCTHCWHSNK.201106.0115

作者

李宜學(Yi-Hsueh Lee)

关键词

元代 ; 詩法 ; 李商隱 ; 接受 ; Ming dynasty ; poetry theory ; Li Shangyin ; reception

期刊名称

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

卷期/出版年月

17期(2011 / 06 / 01)

页次

115 - 15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唐〕李商隱詩的「接受」(reception)研究,以金、元時期較爲簡略,尚待發明之處猶多。而元代詩學,以詩法爲主要表現形式,具體呈現了元人對詩歌理論的看法;並且,這類著作往往也成了初學者一窺詩學堂奧的入門手冊,需求量頗大,故書商多樂於刊印,以資牟利,更擴大了其流通的深度與廣度。因此,欲了解李商隱詩在元代讀者心目中的實際圖像,詩法著作便成了不可或缺的考察對象。但現存元代此類著作中有不少僞書,作者、著作年代均迭有爭議,能否代表元人的詩學觀?不無可商。職是,本文將先說明詩法著作在元代詩學中的重要性,以凸顯研究之獨特性與可行性;其次,甄別涉及李商隱詩論之元代詩法著作的真僞,並提出因應之道,以確保論述基礎穩固;最後,根據上述可信之元代詩法著作,抽繹其中潛藏的李商隱詩歌見解,以呈顯李商隱請在元代「接受」中的一個側面。透過本文,或可爲目前研究略顯不足的元代李商隱詩學,填補一頁空白。

英文摘要

The studies on the reception of Li Shangyin's poetry during Jin and Yuan dynasty have not been the focal point of relative researches. Taking a large part of Yuan poetry studies, the poetry theory publications reflected the contemporary attitude toward poetry and were primers for beginners to learn poetry studies, which thus brought considerable profits for the booksellers and resulted in their spread. However, as large quantities of counterfeits were also in market circulation, the authors and publication dates of many of these publications were highly in dispute and whether they could accurately accounted for Yuan people's perspective of poetry was rather dubious. In this regard, this paper began with dissecting the importance of the poetic theor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Yuan poetry to emphasize the originality and advisability of its arguments. Secondly, it went on with the methods of discerning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mentioned theories to ensure the discourse foundation. Finally, it extracted the discussions about Li Shangyin from the credible theory publications to get a clear picture of the reception of Li's poetry in Yuan dynasty.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supplement the somewhat overlooked studies of Li Shangyin's poetry in Yuan dynast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呂正惠(2007)。從《詩家一指》 的原貌論《二十四詩品》 非司空圖撰。淡江中文學報,16
    連結:
  2. 李宜學(2005)。論西崑體及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興大中文學報,17
    連結:
  3. 〔韓〕崔溶澈(CHOE, Yongchul ) : ( 朝鮮活字本《三國志通俗演義》 刊行者的考察), 網址http://www.sciea.org/japan/data/September27-28-05.pdf。
  4. (1973)。圍爐詩話 西昆發微 逃禪詩話 談龍錄。臺北:廣文書局。
  5.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6. (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7. 〔清〕章學誠 :(詩話),《文史通義》,臺北:盤庚出版社,未著出版年。
  8.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9.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0. (1995)。中國詩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11. 李更、陳新 :(《分門纂類唐宋時賢千家詩選校證》摘要) , 網址:http: //www.sikuquanshu.com/skqs/articles/GetArticles.asox?article=a_20050701_ 13.as
  12. 元方回選評、李慶甲集評校點(2005)。瀛奎律髓彙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3. 元袁桷(1985)。清容居士集附札記。北京:中華書局。
  14. 元楊士弘編選、明張震輯注、明顧璘評點、 陶文鵬整理點校、魏祖欽整理點校(2006)。唐音評注。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
  15. 宋朱熹集註(1958)。詩集傳。北京: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
  16. 宋江少虞(1981)。宋朝事實類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7. 宋胡仔纂集(1978)。苕溪漁隱叢話‧前後集。臺北:長安出版社。
  18. 宋劉克莊(1971)。後村詩話。臺北:廣文書局。
  19. 宋劉克莊編集、李更校證、陳新校證(2002)。分門纂類唐宋時賢千家詩選校證。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0. 宋黎靖德編(1994)。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
  21. 宋魏慶之(1992)。詩人玉屑。臺北:世界書局。
  22. 明王昌會(1973)。詩話類編。臺北:廣文書局。
  23. 明朱紱編(1973)。名家詩法彙編。臺北:廣文書局。
  24. 明梁橋(1973)。冰川詩式。臺北:廣文書局。
  25. 明許學夷、杜維沫校點(1998)。詩源辯體。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6. 明黃省曾編(2004)。名家詩法。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7. 法米歇‧傅柯、王德威翻譯導讀(1997)。知識的考掘。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8. 梁劉勰撰、范文瀾注(1993)。文心雕龍注。臺北:臺灣開明書局。
  29. 清阮元(1985)。揅經室外集。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30. 清紀昀編、清永瑢編(1979)。欽定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藝文印書館。
  31. 清錢牧齋評注、清何義門評注、韓成武點校、賀嚴點校、孫微點校(2000)。唐詩鼓吹評注。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
  32.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1996)。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33.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 編(1988)。古典文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34. 王仲鏞(1992)。唐詩紀事校箋。成都:巴蜀書社。
  35. 王運熙編、顧易生編、蔣凡、劉明今(2007)。中國文學批評通史─宋金元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6. 王夢鷗(1991)。傳統文學論衡。臺北:時報出版公司。
  37. 王禮卿(1998)。唐賢三體詩法詮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38. 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傅璇琮編(1991)。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39.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纂(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
  40. 朱東潤(2007)。中國文學批評史大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1. 米彥青(2007)。清代李商隱詩歌接受史稿。北京:中華書局。
  42. 吳文治編(1998)。宋詩話全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43. 吳文治編(1998)。宋詩話全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44. 吳在慶(2006)。增補唐五代文史叢考。安徽:黃山書社。
  45. 吳藕汀、吳小汀(2005)。詞調名辭典。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46. 呂正惠(2002)。元朝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近期讀書筆記。建構與反思─中國文學史的探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臺北:
  47. 呂思勉(1985)。文字學四種。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48. 李宜學(2009)。博士論文(博士論文)。新竹,清華大學中文研究所。
  49. 李建福(2008)。《二十四詩品》 真偽述評。唐宋詩詞研究論集,彰化:
  50. 李零(2011)。蘭臺萬卷:讀《漢書‧藝文志》。北京: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
  51. 林繼中(2005)。文化建構文學史綱(魏晉─北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52. 胡傳志(2000)。金代文學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
  53. 孫琴安(2005)。唐詩選本提要。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54. 徐國能(2002)。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55. 張少康(2005)。司空圖及其詩論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
  56. 張心澂(1970)。偽書通考。臺北:宏業出版社。
  57. 張伯偉(2006)。中國古代文學批評方法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58. 張伯偉(1999)。中國詩學研究。瀋陽:遼海出版社。
  59. 張健(1999)。王昌會論詩有三十四門─《詩話類編》研究之一。紀念許世瑛先生九十冥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60. 張健(2004)。魏慶之及《詩人玉屑》考。人文中國學報,10
  61. 張健(2001)。元代詩法校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62. 張健(2002)。詩話與詩。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63. 張夢機(1984)。近體詩發凡。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64. 曹旭(1998)。詩品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5. 清聖祖御製(1996)。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
  66. 莫礪鋒(2007)。唐宋詩歌論集。南京:鳳凰出版社。
  67. 莫礪鋒(2007)。杜詩講演錄。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68. 莫礪鋒(2000)。朱熹文學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69. 郭紹虞(1988)。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70. 陳尚君(1997)。唐代文學叢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71. 陳國球(1987)。鏡花水月─文學理論批評論文集。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72. 傅璇琮(2003)。唐代詩人叢考。北京:中華書局。
  73. 傅璇琮編(1999)。唐人選唐詩新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74. 黃世中(2009)。類纂李商隱詩箋注疏解。安徽:黃山書社。
  75. 葉嘉瑩(1985)。迦陵談詩二集。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76. 劉明今(2004)。遼金元文學史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77. 劉學鍇(2004)。李商隱詩歌接受史。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
  78. 劉學鍇(2002)。李商隱傳論。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
  79. 劉學鍇、余恕城(1992)。李商隱詩歌集解。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80. 劉學鍇、余恕城、黃世中(2001)。李商隱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
  81. 蔡英俊(198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
  82. 蔡英俊(2001)。中國古典詩論中「語言」與「意義」的論題─「意在言外」的用言方式與「含蓄」的美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83. 蔡振念(2002)。杜詩唐宋接受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84. 錢穆、錢賓四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輯(1998)。錢賓四先生全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85. 錢鐘書(1990)。七綴集。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86. 簡錦松(2006)。唐詩現地研究。高雄:中山大學出版社。
  87. 羅根澤(1978)。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學海出版社。
  88. 譚優學(1987)。唐詩人行年考續編。成都:巴蜀書社。
  89.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90. 龔鵬程(2008)。中國文學批評史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91. 龔鵬程(1990)。文學批評的視野。臺北:大安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