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英雄遺恨與歷史哀歌:「元曲悲劇」初探與《西蜀夢》

并列篇名

Hero, History and Songs of Sorrows: Yuan Tragedy and the Dream of Western Shu

DOI

10.7013/CCTHCWHSNK.201106.0159

作者

汪詩珮(Shih-Pe Wang)

关键词

元雜劇 ; 西蜀夢 ; 悲劇 ; 哀歌 ; 平話 ; 詞話 ; 詩學 ; 抒情 ; Yuan drama ; The Dream of Western Situ ; tragedy ; lament ; pinghua ; cihua ; Poetics ; lyric

期刊名称

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

卷期/出版年月

17期(2011 / 06 / 01)

页次

159 - 21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論述核心有二,其一,爲探究中國戲劇是否存有「悲劇」之品類。文中以「元刊雜劇」中帶有悲怨、憾恨結局的五部戲作爲討論對象,佐以西方以《詩學》爲主的悲劇理論分析、觀察,得出結論爲:元代悲劇以英雄、哀歌、遺恨風格爲主,故可以「元『曲』悲劇」名之。其二爲《西獨夢》的細讀,佐以時代相近的平話、詞話情節敘事,觀察元代雜劇的特殊視角,及其「曲文」所呈現的哀淒氛圍,作爲「元『曲』悲劇」的最佳例證。

英文摘要

This paper has two main theses: one is to reexamine the arguable question-is there any ”tragedy” in Chinese drama? It analyzes five plays of Yuankun zaju (Yuan edition plays) which end in a regretful mood and tragic aura, comparing them with the Western theories such as Aristotle's Poetics. The preliminary conclusion is there is probably a kind of tragedy genre in Yuan drama, but it is more lyrical, expressed mainly in song suits. The subject of Yuan tragedy is of hero, its style is of lament, and the aura is of regret. The other core of this paper is the close-reading of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is dramatic genre-The Dream of Western Shu, also comparing with the contemporary Yuan pinghua and Ming cihua, so we might understand more about the specific viewpoints of Yuan traged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呂正惠(2009)。悲劇與哀歌。清華中文學報,3
    連結:
  2. 汪詩珮(2010)。宿命‧平反‧ 教化觀:論兩本《竇娥冤》。戲劇學刊,11
    連結:
  3. 汪詩珮(2010)。世變、文人、隱喻:元雜劇《王粲登樓》 的視界。漢學研究,28(1)
    連結:
  4. 呂正惠, ( 悲劇與哀歌 ),「人間網」 ( http://www.ren-jian.com/_blog/?ID=331 ) 。
  5. 不著撰人,《新編宣和遺事》,臺北: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
  6. (1982)。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7. Alexioll, Margaret(2002).The Ritual Lament in Greek Tradition.Oxford:Rowman & Littlefield.
  8. Coogan, Michael D.(2009).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Old Testament : The Hebrew Bible in ils Context.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9. Cuddon, J. A.(1977).A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NY:Doubleday & Company.
  10. Idema, Wilt L.,West, Stephen H.(1982).Chinese Theater 1100- 1450: A Source Book.Wiesbaden:Steiner.
  11. Miller, Arthur(1994).The Theater Essays of Arthur Miller.London:Methuen.
  12. 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2000)。十三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3. 上海文藝出版社編(1983)。中國古典悲劇喜劇論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14. 天理圖書館善本叢書‧漢籍之部編(1980)。三分事略‧ 剪燈餘話‧荔鏡記。東京:八木書店。
  15. 王兆乾(1988)。池州儺戲與成化本《說唱詞話》─兼論肉傀儡。中華戲曲,6
  16. 王季思編(1991)。重訂增注中國十大古典悲劇集。濟南:齊魯書社。
  17. 王國維(1975)。宋元戲曲考(等八種)。臺北:僶勉出版社。
  18. 王國維(2009)。王國維全集。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 王國維、黃仕忠講評(2010)。宋元戲曲史。南京:鳳凰出版社。
  20. 王曉傳輯錄(1958)。元明清三代禁毀小說戲曲史料。北京:作家出版社。
  21. 王璦玲(2005)。晚明清初戲曲之審美構思與其藝術呈現。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22. 田仲一成、布和譯(2008)。中國祭祀戲劇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3. 朱一玄校點(1997)。明成化說唱詞話叢刊。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4. 朱光潛(2002)。悲劇心理學─各種悲劇快感理論的批判研究。臺北:駱駝出版社。
  25. 李宜涯(2000)。《西蜀夢》與《花關索傳》之比較研究─論詞話與雜劇之關係。文史學報,30
  26. 李豐楙(2002)。神化與誦凡:元代度脫劇的主題及其時代意義。文學、文化與世變,臺北:
  27. 汪詩珮(2006)。博士論文(博士論文)。新竹,清華大學中文研究所。
  28. 赤松紀彥編、井上泰山編、金文京編、小松謙編、佐藤晴彥編、高橋繁樹編、高橋文治編、竹內誠編、土屋育子編、松浦恆雄編(2007)。元刊雜劇の研究─三奪槊、氣英布、西蜀夢、單刀會。東京:汲古書院。
  29. 亞里斯多德、陳中梅譯注(2007)。詩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0. 林鶴宜(1998)。論明清傳奇敘事的程式件。明清戲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31. 青木正兒(2010)。中國近世戲曲史。北京:中華書局。
  32. 洛地(2001)。洛地文集。西雅圖:藝術與人文科學出版社。
  33. 紀德君(2000)。明清歷史演義小說藝術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34. 胡忌(1955)。談雜劇的收場。文學遺產增刊,1
  35. 范曄(1965)。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36. 埃斯庫羅斯、呂健忠譯注(2006)。奧瑞斯泰亞:阿格門儂、奠酒人、和善女神。臺北:左岸文化。
  37. 孫書磊(2004)。中國古代歷史劇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38. 孫楷第(1953)。也是園古今雜劇考。上海:上雜出版社。
  39. 容世誠(1997)。戲曲人類學初探:儀式、劇場與社群。臺北:麥田出版社。
  40. 徐扶明(1994)。「倒不了俺漢家節」」─讀關劇《單刀會》和《西蜀夢》。關漢卿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41. 徐沁君(1980)。新校元刊雜劇三十種。北京:中華書局。
  42. 索福克里斯、呂健忠譯注(2009)。索福克里斯全集 I : 伊底帕斯三部曲。臺北:書林。
  43. 國立中央圖書館編(1971)。歷史通俗演義。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
  44. 張文澍(2008)。元曲悲劇探微。北京:中華書局。
  45. 張哲俊(2002)。中日古典悲劇的形式─三個母題與嬗變的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6. 曹占鰲、曹占標(1987)。迎神賽社禮節傳簿四十曲宮調。中華戲曲,3
  47. 許子漢(1999)。明傳奇排場三要素發展歷程之研究。臺北:臺灣大學文學院。
  48. 陳奇猷校注(1987)。韓非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
  49. 傅謹(1995)。戲曲美學。臺北:文津出版公司。
  50. 曾永義選注、王安祈選注(1992)。元人散曲選詳註。臺北:學海出版社。
  51. 馮沅君(1956)。古劇說彙。北京:作家出版社。
  52. 黑格爾、朱光潛譯(1996)。美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53. 楊建文(1994)。中國古典悲劇史。武漢:新華書局。
  54. 葛洪(1994)。西京雜記。臺北:地球出版社。
  55. 解玉峰(2006)。20世紀中國戲劇學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56. 廖奔(1989)。《迎神賽社禮節傳簿四十曲宮調》 劇目內容考(續)。中華戲曲,8
  57. 廖奔(1988)。《迎神賽社禮節傳簿四十曲宮調》 劇目內容考。中華戲曲,7
  58. 劉壎(1973)。水雲村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9. 廣田律子、王汝瀾譯、安小鐵譯(2005)。「鬼」之來路─中國的假面與祭儀。北京:中華書局。
  60. 鄭騫(1962)。校訂元刊雜劇三十種。臺北:世界書局。
  61. 蕭統編、李善注(2002)。文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62. 錢鍾書(1980)。管錐編。香港:中華書局。
  63. 薛若鄰(1984)。關索戲和關索。戲曲研究,12
  64. 謝柏梁(1993)。中國悲劇史綱。上海:學林出版社。
  65. 謝柏梁(2010)。中國悲劇文學史。臺北:國家出版社。
  66. 羅貫中(1987)。三國演義。臺北:華正書局。
  67. 羅斯寧(2003)。元雜劇的鬼魂戲和元代的祭祀習俗。中山大學學報,3
  68. 蘇國榮(1987)。中國劇詩美學風格。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
被引用次数
  1. 陳憶慈(2017)。結局差異對觀賞悲劇文本的觀影經驗之影響—探討向下比較與後設評估機制。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學位論文。2017。1-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