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餅與匱乏:從節日飲食到英雄傳說的考察

并列篇名

Pancake and Scarcity, from Festival Food to the Legend of Hero

DOI

10.7013/CCTHCWHSNK.201106.0267

作者

楊玉君(Yu-Jun Yang)

关键词

女媧 ; 煎餅 ; 天穿 ; 送窮 ; 填倉 ; 薰蟲 ; 鄭成功 ; Nüwa ; pancake ; tianchuan ; songqiong ; tiancang and xunchong ; Zheng Chengkong

期刊名称

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

卷期/出版年月

17期(2011 / 06 / 01)

页次

267 - 29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在整個陰曆正月中,有好幾種的歲時習俗用到煎餅,計有天穿、送窮、填倉和薰蟲。追究它們彼此之間的關係,可以發現個別的習俗搭配的日子並不固定,習俗的內容及目的之間也可互通,但均可歸納源頭至女媧補天的傳說。在這些習俗當中,煎餅均以其圓滿豐足的象徵意義,補全天庭、倉廩的缺漏空虛,驅逐窮鬼以迎富足,薰走蟲豸,以避免穀物不飽實。而煎餅傳說到了閩南、台灣後,雖然補天的時間位移到了端午、傳說主人翁自女媧變成鄭成功,但傳說情節中仍保留了煎餅解決匱乏、使人事飽足的功能。總而言之,煎餅最終的目的在於補足事物的匱乏,使身家財物達到豐足圓滿的境界。

英文摘要

Throughout the first month of the lunar calendar, several festivities feature pancake as the folklore food for the occasion. They are tianchuan, songqiong, tiancang and xunchong. With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ir multilateral relation, one discovers that despite mobile combination between dates and customs, content of custom and its purpose are interchangeable and traceable to the mythological legend of ”Nüwa patching up the sky.” In almost all of these customs, pancake symbolizes a state of profusion and abundance when it is used to patch up the sky, fill up the granary, drive out impoverished ghosts and expel vermin. When the legend of pancake reached Southern Fujian and Taiwan, though it underwent change of protagonist and shift of dates, the legend still retains the affluent nature that enriches and replenishes human beings as well as crops and wealth. To sum up, the ultimate purpose of pancake is to mend, repair, or fulfill scarcity, turning oneself and/or one's wealth into a state of completio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1965)。四部備要。臺北:中華書局。
  2. 楊玉君: 田野調查錄音, 2008 年 5 月30 日voice3 ,報導人喬先生, 1932 年生,北馬駒村人。
  3. (1989)。新編諸子集成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
  4. 馮玉祥:《抗日與軍食》, 天津:時事研究社, 1935 年。
  5. http://www.cmjwx.com.cn/a/gushi/chuanqigushi /2010/ 1102/5545.htm1 (中國民間文學網)
  6.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http: //dict.revised.moe.edu.tw/index. html
  7. 戴永夏, 〈歷史與空間:山東煎餅〉,《香港文匯報》網路版, 2010 年 7 月13 日,http: //paper.wenweipo.com/2010/07/13/WH1007130001.htm,讀取日期20 10 年 9 月27 日。
  8. (1988)。筆記小說大觀叢刊。臺北:新興書局。
  9. 懷蔭布修,黃任、郭賡武撰:《泉州府志》,卷 20,1763 年。
  10. (1975)。四部叢刊三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1. 元熊夢祥(1983)。析津志。北京古籍出版社。
  12. 宋元好問(1982)。新校本元遺山詩集箋註。臺北:世界書局。
  13. 宋李昉編(1961)。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
  14. 宋洪興祖(1983)。楚辭補注。北京:中華書局。
  15. 宋梅堯臣、朱東潤編年校注(1980)。梅堯臣集編年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6. 宋陳元靚(1970)。歲時廣記。臺北:藝文印書館。
  17. 宋魏了翁(1989)。重校鶴山先生大全集。上海:上海書店。
  18. 明黃一正(1995)。事物紺珠。臺北:莊嚴文化事業。
  19. 明楊英(1958)。從征實錄。臺北:臺灣銀行。
  20. 明劉侗、于奕正(1983)。帝京景物略。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21. 美戴維‧利明、埃德溫‧ 貝爾德、李培茱譯、何其敏譯、 金澤譯(1990)。神話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2. 英瑪麗‧ 道格拉斯(2008)。潔淨與危險。北京:民族出版社。
  23. 唐李延壽(1980)。北史。臺北:鼎文書局。
  24. 唐李林甫撰、陳仲夫點校(1992)。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
  25. 唐韓愈(1991)。韓昌黎全集。北京:中國書店。
  26. 梁宗懍撰、杜公瞻疏(1991)。荊楚歲時記。北京:中華書局。
  27. 清 王初桐輯(2002)。奩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8. 清俞正燮(1977)。癸巳存稿。臺北:世界書局。
  29. 清徐景曾纂修(2006)。順德府志。上海:上海書店。
  30. 清陳夢雷編、蔣廷錫校訂(1985)。古今圖書集成曆象彙編歲功典。臺北:鼎文書局。
  31. 清彭定求、清楊中訥(1960)。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
  32. 清游智開修、史夢蘭纂(2006)。永平府志。上海:上海書店。
  33. 清蒲松齡、 路大荒整理(1986)。蒲松齡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4. 清厲荃輯 |清關槐增輯(2002)。事物異名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5. 清錢泳、張偉點校(1979)。履國叢話。北京:中華書局。
  36. 清譚吉璁纂修(1970)。陝西《延綏鎮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37. Gaster, Theodor H.(1969).Myth, Legend, and Custom in the Old Testament, A Comparative Study with Chapters From Sir James G. Frazer's Folklore in the Old Testament.New York:Harper & Row.
  38. 丁世良編(1989)。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華北卷。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39. 丁世良編(1986)。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彙編。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40. 丁世良編(1991)。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彙編。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41. 丁世良編、趙放編(1989)。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西北卷。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42. 大甲公學校編(1985)。台灣省大甲鄉土の概觀。臺北:成文出版社。
  43. 山曼(1988)。山東民俗。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
  44. 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民間文學集成‧福建卷》編輯委員會編(1998)。中國民間文學集成‧福建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
  45. 尹侃修、范森修、談有典纂(2006)。乾隆《肅寧縣志》。上海:上海書店。
  46. 由國慶編(2005)。中國糕點話舊。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47. 何世忠編、謝進炎編(2000)。鄭成功傳奇性的一生。臺南:世峰出版社。
  48. 李一輯(1970)。月令採奇。臺北:藝文印書館。
  49. 李亦園(2010)。信仰與文化。臺北:Ariti Press。
  50. 李建(2004)。女媧作笙簧─神話的文心解讀。南通師範學院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1)
  51. 沈榜(1980)。宛署雜記。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52. 岳續明(2001)。華夏絕食鍋盔餅。糧食問題研究,1
  53. 金崇禮(1981)。醫方類聚。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54. 金毓紱編(1985)。遼海叢書。瀋陽:遼瀋書社。
  55. 俞正燮(1977)。癸已存稿。臺北:世界書局。
  56. 胡適(1980)。中國章回小說考證。上海:上海書店。
  57. 徐海榮編(1999)。中國飲食史。北京:華夏出版社。
  58. 馬昌儀(1987)。文化英雄論析─印第安神話中的獸人時代。民間文學論壇,1
  59. 常建華(2006)。歲時節日裡的中國。北京:中華書局。
  60. 常建華(1999)。中國古代人日、天穿、 填倉諸節新說。民俗研究,2月
  61. 康保成(1993)。韓愈送窮文與驅儺、祀灶風俗。中山大學學報,3月
  62. 張勃(2010)。"亡佚"之後的發現─《北京歲華記》手抄本及其歲時民俗文獻價值研究。文獻,3
  63. 陳建憲(1994)。神祗與英雄:中國古代神話的母題。北京:三聯書店。
  64. 陳桂炳(2001)。泉州民間風俗。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
  65. 陳運棟(1991)。台灣的客家禮俗。臺北:台原出版社。
  66. 雪犁 編(1994)。中國民俗源流集成‧飲食卷。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
  67. 黃榮洛(2000)。台灣客家民俗文集。竹北:新竹縣文化局。
  68. 楊玉君(2009)。一枚煎餅補天穿:談閩台的煎餅補天習俗。2009 閩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
  69. 楊利慧(1999)。女媧溯源─女媧信仰起源地的再推測。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70. 溫幸、薛麥嘉編(1991)。山西民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71. 潘江東(1999)。中國餐飲業祖師爺研究。臺北:揚智文化。
  72. 潘峰(2003)。說餅。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9(2)
  73. 蔡蕙如(1998)。與鄭成功有關的傳說之研究。臺南:南市文化。
  74. 錢鍾書(1998)。談藝錄。北京:中華書局。
  75. 霍殿鼇纂(1968)。馬邑縣志。臺北:成文書局。
  76. 顏興(1953)。鄭成功與端午煎鎚。臺南文化,3(3)
  77. 夔寧(1995)。中國古代的軍糧。四川烹飪,5
  78. 龔健(2004)。中秋搏餅與象牙牌搏彩。福建鄉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