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從詩義類比論李賀〈馬詩〉之自我隱喻與歷史取譬

并列篇名

Examples of Myth History and Self-image in Metaphor of Li Ho's "Horse Poem"

DOI

10.30091/JCDNCHU.200506.0007

作者

林淑貞(Shu-Chen Lin)

关键词

李賀 ; 馬詩 ; 詠物詩 ; 隱喻 ; 自我情結 ; Li Ho ; horse Poem ; chanting object poem ; metaphor ; self-complex

期刊名称

興大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17期(2005 / 06 / 01)

页次

195 - 22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在歷代詠物詩當中,初唐李嬌堪稱最喜詠物,有詠物詩一百二十首,各有命題,屬一題一詠;詠物詩一題而至二十三首者,厥推李賀〈馬詩〉,如此空前絕後地以馬為題詠對象,可見李賀對馬特有偏好,到底其形塑馬的意象究欲表達何意?歷代解李賀馬詩又多作何解?本文嘗試從李賀馬詩來體會李賀所形塑出來的馬意象與作意之關連性,並進而探求這一組詩究欲傳釋什麼意涵?或是透顯什麼樣的意義?與歷代詠馬詩之關涉如何? 論述理序,先導出歷代論李賀馬詩之意見,各有所見,亦有不見之處,指出解詩、注詩的歧義與多義情形,在此情況下,我們當如何閱讀這一組詩歌?採用什麼視角?再論李賀馬詩敘寫視角與意象採擷的情形如何?指出馬與人之類比為隱喻關係,此一關係如何取義?三論馬意象與隱喻之關涉,隱含「言內意」與「言外意」,而此一寫馬的取義方式是否承續馬的書寫傳統?四論歷代詠馬詩之意義與李賀取擷角度是否相應,或另出新意?五論馬詩實為李賀自我隱喻之圖象與情結,六論李賀運用歷史神話的作意何在?七為結論,梳理前述,總結全文。

英文摘要

Li Ho wrote one hundred and twenty poems about chanting objects. He had great interest in chanting objects among poets in history. He chanted different object in every poem. Aimed at horse, Li Ho wrote twenty-three poems about horse. It appeared that Li Ho had special preferences about horse. What on earth did he shape the image of horse? What methodology used by scholars in analysis horse? The paper aimed at interpreting the symbols of horse and explore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ymbols and Li He's motivations. What contexts did he mean? What meanings did he implicitly suggest? What's the relationship with former chanting horse poem?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Arthur Pollard、董崇選譯(1978)。西洋文學術語叢刊。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2. Duane Schultz、Sydney Ellen Schultz合著、丁祥興校閱、陳正文譯(1997)。人格理論。台北:揚智文化。
  3. Robert H.Hopck、蔣韜譯(2002)。導讀榮格。台北:立緒。
  4. 王立(1999)。心靈的圖景:文學意象的主題史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
  5. 王祥(1999)。李賀詩歌與永貞革新之關係考論-兼論李賀詩歌之寓意問題。瀋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3(2),43-48。
  6. 古添洪(1984)。記號詩學。台北:東大。
  7. 白居易、顧學頡校點(1985)。白居易集。北京:中華書局。
  8. 任繼愈(1990)。中國道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9. 吳汝綸(1979)。李長吉詩評注。台北:新文豐。
  10. 呂正惠(1992)。發端於「擬古」的詩藝-「古風」在李白詩中的意義。清華學報,32(1),31-46。
  11. 李賀著、王琦、姚文燮、方扶南注(1998)。三家評注李長吉歌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2. 李賀著、劉衍校箋(1990)。李賀詩校箋證異。長沙:湖南出版社。
  13. 杜創洋(2001)。以我觀物,借題抒意-解讀李賀馬詩三十三首。甘肅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7(3),39-42。
  14. 周尚義(1997)。論李賀詠馬詩的審美意蘊及創作情結。江西教育學院學報,18(4),31-33。
  15. 林淑貞(2002)。中國詠物詩「託物言志」析論。台北:萬卷樓。
  16. 柯靈烏(1982)。歷史的理念。台北:桂冠。
  17. 高辛勇(1987)。形名學與敘事理論。台北:聯經。
  18. 陳本澧、香港中文大學罕傳善本叢書初編。唐李賀協律鉤元
  19. 陳植鍔(1992)。詩歌意象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 陳騤(1998)。文則。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1. 傅經順(1988)。李賀詩歌賞析集。成都:巴蜀書社。
  22. 游佳容(2002)。試探李賀馬詩二十三首馬意象與仕宦生涯之關係。中正大學中文所研究生期刊,4,131-148。
  23. 逯欽立(1982)。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台北:木鐸。
  24. 葉慶炳(1987)。唐詩散論。台北:洪範。
  25. 趙毅衡(1990)。文學符號學。北京:中國文聯。
  26. 劉靜怡(1999)。台中,東海碩論。
  27. 顏崑陽(1997)。論詩歌文化中的「託喻」觀念-以《文心雕龍·比興篇》爲詩論起點。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論文集,台北:
被引用次数
  1. 段莉芬(2010)。從詠物詩的傳統看柯啟慧「細物.薄故」金屬工藝個展。大葉大學通識教育學報,6,181-195。
  2. 王美秀(2011)。主體錯置、區隔他者、復國隱喻—論盧思道〈聽蟬鳴篇〉中的離散論述。國文學報,50,177-208。
  3. 周淑媚(2012)。蚌病成珠─從文學與治療角度看李賀早夭及其詩歌的複雜性。通識教育學報,17,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