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嚴粲《詩緝》的解經態度與方法及其在經學史上的意義

并列篇名

The Attitude and Method of Interpreting Confucian Classics in Yan Can's Shihji and Its Significances in the History of the Learning of Confucian Classics

DOI

10.30091/JCDNCHU.200606.0003

作者

黃忠慎(Zhong-Shen Huang)

关键词

嚴粲 ; 詩緝 ; 詩序 ; 首序 ; 後序 ; 新派 ; 舊派

期刊名称

興大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19期(2006 / 06 / 01)

页次

55 - 9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詩緝》一書使用經學、理學、文學三條進路來解經,本文要考察的是其經學面向的風貌,由方法論的角度切入以說明嚴粲的解經特質。不過,面對中國傳統經典,解經者的使用的解釋方法與其面對古典的態度之間有極為密切的關係,甚至,態度往往是決定方法的重要關鍵。因此,本文雖是從方法論來研究嚴粲《詩緝》的解經特質,但也必須觀察他對《詩經》或整體《毛詩》學派系統的態度。 嚴粲對於〈詩序〉說教型的詮釋是接受的,其撰寫《詩緝》的目的依然是「以《詩》說教」。他對於「首序」全面尊重,以為出於國史之手,至於「後序」則時見他提出異議。嚴粲也認為孔子決定了詩篇的去留,解詩時則是繼承了美刺說詩的方式,強調解出詩的言外之意的重要性。 嚴粲的解經方法非常傳統,主要是採「以本經解本經」、「以他經解本經」、「以本傳解本經」、「以他傳解本經」的漢學方式,透過蒐集、整理、分析、考辨、歸納等步驟來疏解經義,當然這也是極為務實的訓釋方法。 在嚴粲所處的南宋晚期時代,經典詮釋者多想擺脫舊說束縛,以開創另一片新天地,此時嚴粲的《詩緝》一方面配合時代的需求與習尚,以理學與文學來說《詩》,一方面卻又守住傳統的研經方式,解經時尊重舊說,還為毛、鄭之說費心辨解、析論,這種多重視維的解經方式在當時反而顯得別樹一格。不過,我們仍然必須指出,《詩緝》的解詩面向雖是多重的,在宋代相關著作中也屬優秀,但對於前人所給予的超高評價,還是得持保留的態度。

英文摘要

Three approaches in interpreting classics, namely the approach of the learning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 the approach of the learning of the Principle and that of literature, were adopted in Shiji. This paper aims to examine the overall picture of the approach of the learning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 witnessed in Shiji and exposit the characteristics in Yan Can's interpretation of the Classics. However, when facing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lassics, there are very close relation between the methods of interpretation used by the interpreters and their own attitudes towards the Classics. This may go to the extreme that their attitudes are important elements in determining the methods employed. Therefore, this paper, though, stud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Yan Can's interpretation of Classics from a methodological approach, must also observes his attitudes toward Shying and the overall impression of the school of Maoshih. Yan Can accepted the kind of interpretation model of moral teaching reflected in the Preface. The aim of his writing of the Shiji was still ”using Shying to achieve moral teaching.” He had complete respect for the ”First Preface.” He thought that it was the writing of the national historians. He held different opinions against the ”Last Preface” from time to time. Yan Can also believed that it was Confucius who determined the selection of ancient poems. In his interpretations of Shijing, he inherited the idea of praising and satirizing. He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the meanings of the poems beyond words. The methods employed by Yan Can in his interpretation are very traditional. The model used in sinology was used. Basically, it adopted the method of ”using the same classic to interpret the target classic,” ”using the other classics to interpret the target classic,” ”using the commentaries to interpret the target classic,” and ”using commentaries of other classics to interpret the target classic.” By means of collecting, grouping, sorting out, analyzing, examining and inducing data, he interpreted the meaning of the classics. All these steps, of course, are very realistic methods of interpretatio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黃俊傑(1999)。從儒家經典詮釋史觀點論解經者的歷史性及其相關問題
    連結:
  2. 詩緝
  3. 禮記·禮器
  4. 王風·中谷有蓷
  5. 陳風·宛丘
  6. (1979)。詩集傳。台北:蘭台書局。
  7. (1983)。詩緝。台北:廣文書局。
  8. 毛傳
  9. 詩緝
  10. 豳風·七月
  11. 毛詩傳箋通釋
  12. (1995)。中國歷代詩經學。台北:學生書局。
  13. (1976)。尚書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
  14. 詩緝
  15. 詩緝
  16. 齊風·雞鳴
  17. 小雅·小昱
  18. (1977)。經解入門。台北:廣文書局。
  19. 儀禮·既夕禮
  20. 中國經學史的基礎
  21. 毛詩傳箋通釋
  22. 「鄭聲淫」的說法
  23. 禮記正義
  24. (1975)。漢書·儒林傳。台北:洪氏出版社。
  25. 鄭風·狡童
  26. 罔極
  27. 詩經
  28. 禮記·禮器
  29. 鄘風·君子偕老·序
  30. 齊風·澤陂
  31. (1976)。禮記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
  32. 四庫全書總目
  33. (2002)。詩本義析論。台北:里仁出版社。
  34. 詩緝
  35. (1976)。毛詩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
  36. 詩緝
  37. (1977)。史記。台北:?業書局。
  38. 南有嘉魚
  39. 孔疏
  40. (1976)。論語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
  41. 詩緝
  42. 詩緝
  43. (1987)。朱子語類。台北:華世出版社。
  44. 詩緝
  45. 詩經欣賞與研究
  46. 詩本義
  47. (2000)。錢穆先生治學方法的三點特性。文史哲,2,24。
  48. 毛詩後箋
  49. 四庫全書總目
  50. 詩緝
  51. 孔疏
  52. (1977)。經學源流考。台北:廣文書局。
  53. (2000)。禮記讀本。台北:三民書局。
  54. 大雅·棫樸
  55. (1986)。續經解三禮類彙編。台北:藝文印書館。
  56. 毛傳
  57. 四庫全書
  58. 毛傳
  59. (1986)。皇清經解毛詩類彙編。臺北:藝文印書館。
  60. 儀禮·既夕禮·注
  61. 禮記正義
  62. 左傳·襄公十七年
  63. 詩緝
  64. 四庫全書
  65. (1982)。中國經學史的基礎。台北:學生書局。
  66. 四庫全書總目
  67. 四庫全書
  68. 毛詩正義
  69. 四庫提要
  70. 詩緝
  71. 毛詩正義
  72. 振振
  73. 詩緝
  74. 詩緝
  75. 禮記·內則
  76. 瞿瞿
  77. 皇清經解毛詩類彙編
  78. (1981)。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
  79. 四庫全書總目
  80.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81. 四庫全書總目
  82. 鄘風·柏舟
  83. 毛傳
  84. 丁丙(1967)。善本書室藏書志。台北:廣文書局。
  85. 孔穎達。正義
  86. 孔穎達。左傳·昭公十七年
  87. 毛奇齡。西河合集·經集·凡例
  88. 王琛修、張景祁纂。重纂邵武府志·儒林傳·邵武縣
  89. 王琛修、張景祈纂(1967)。重纂邵武府志。台北:成文出版社。
  90. 王說(1988)。詩三家義集疏。台北:明文書局。
  91. 皮錫瑞(2000)。經學歷史。台北:藝文印書館。
  92. 伊文·柯比、張身華譯(1972)。邏輯概論。台北:幼獅書店。
  93. 朱守亮(1994)。詩經評釋。台北:學生書局。
  94. 朱自清。詩言志辨
  95. 朱自清。詩言志辨
  96. 朱自清(1996)。詩言志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97. 朱鑑(1985)。通志堂經解。台北:漢京文化公司。
  98. 何定生(1973)。詩經今論。台北:商務印書館。
  99. 吳萬鐘(1999)。經學研究論叢。台北:學生書局。
  100. 李師威熊(1988)。中國經學發展史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01. 李清馥(1984)。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02. 李莉褒(199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中興大學中文研究所。
  103. 杜松柏(1980)。國學治學方法。台北:弘道書局。
  104. 屈萬里(1986)。詩經詮釋。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105. 屈萬里。詩經詮釋
  106. 林尹(1974)。訓詁學概要。台北:正中書局。
  107. 林希逸。詩緝·序
  108. 林耀潾(1988)。先秦詩教義述。孔孟學報,55,59。
  109. 邵晉涵。爾雅正義
  110. 洪湛侯。詩經學史
  111. 洪湛侯。詩經學史
  112. 洪漢鼎(2002)。詮釋學史。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113. 胡承琪、郭全芝點校(1999)。毛詩後箋。安徽:黃山書社。
  114. 范處義。詩補傳
  115. 范處義。四庫全書
  116. 夏傳才(1993)。詩經研究史概要。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117. 徐復觀(1979)。中國思想史論集。台北:學生書局。
  118. 徐復觀(1974)。中國文學論集。台北:學生書局。
  119. 郝明工、吳雁南、秦學順、李禹階主編(2001)。中國經學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20. 郝懿行(1987)。爾雅義疏。台北:藝文印書館。
  121. 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
  122. 馬瑞辰(2004)。毛詩傳箋通釋。北京:中華書局。
  123. 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
  124. 康曉城(1988)。先秦儒家詩教思想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25. 張心澂(1975)。偽書通考。台北:宏業書局。
  126. 梁啓超(1978)。梁啓超學術論叢。台北:南嶽出版社。
  127. 莊仲芳編(1975)。南宋文範·作者考。台北:鼎文書局。
  128. 郭齊、尹波點校(1996)。朱熹集。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129. 陳文采(198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
  130. 陳奐(1995)。詩毛氏傳疏。臺北:學生書局。
  131. 陳榮華(1998)。葛達瑪詮釋學與中國哲學的詮釋。台北:明文書局。
  132. 陳啓源。四庫全書總目
  133. 陳啓源。毛詩稽古編
  134. 陸淳。四庫全書
  135. 章權才(1995)。兩漢經學史。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136. 黃永武、中華民國孔孟學會主編(1981)。詩經研究論集。台北:黎明文化公司。
  137. 黃宗羲撰。萬充宗墓誌銘
  138. 黃俊傑編(2002)。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一):通論篇。台北:喜馬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
  139. 楊容(2002)。解構思考。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140. 萬斯大。讀禮質疑序
  141. 虞集。四庫全書
  142. 賈德訥、田浩(2003)。宋代思維模式與言說方式。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43. 趙匡。禮記
  144. 潘德榮。詮釋學導論
  145. 潘德榮(1999)。詮釋學導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146. 潘德榮。詮釋學導論
  147. 蔣年豐(1989)。第一屆中國思想史討論會論文集
  148. 蔡沈(1978)。書集傳。台北:大方出版社。
  149. 蔡英俊。中國古典詩論中語言與意義的論題
  150. 蔡英俊(2002)。中國古典詩論中語言與意義的論題。台北:學生書局。
  151. 鄭玄。六藝論
  152. 鄭玄。內則·注
  153. 錢穆(2000)。經學大要。台北:蘭台出版社。
  154. 糜文開、裴普賢。詩經欣賞與研究
  155. 麋文開、裴普賢(1991)。詩經欣賞與研究。台北:三民書局。
  156. 嚴粲。詩緝
  157. 嚴粲。秦風·蒹葭
  158. 嚴粲。文王
  159. 嚴粲。
  160. 嚴粲。重纂邵武府志
  161. 嚴粲。鴟有二種
  162. 嚴粲。小雅·斯干
  163. 嚴粲。蒹葭為一物十名
  164. 嚴粲。詩經研究史
  165. 嚴粲。毛傳
  166. 嚴粲。毛詩後箋
  167. 嚴粲。經文之棘有二種
  168. 嚴粲。衛風·芄蘭·序
  169. 嚴粲。十三經注疏
  170. 嚴粲。
  171. 嚴粲於。大雅·生民
  172. 嚴粲於。鄘風·柏舟·序
被引用次数
  1. 陳清茂(2008)。從《詩緝》論嚴粲《詩經》學重要觀念。中國學術年刊,30(1),1-29。
  2. 簡澤峰(2015)。胡承珙《毛詩後箋》徵引宋人說《詩》意見考。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5(2),57-97。
  3. (2019)。從世尊對外道禪法的批判來探析「佛四禪」成立過程可能存在的內在理路。圓光佛學學報,33,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