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徐悲鴻藝術理論與實踐之復古元素

并列篇名

The Archaic Elements in Xu Beihong's Art Theory and His Art

DOI

10.6793/JNTCA.200610.0023

作者

宋千儀(Ch'ien-I Sung)

关键词

復古 ; 創新 ; 徐悲鴻 ; 國畫改良論 ; 新文化運動 ; archaism ; innovation ; Xu Beihong ; Chinese Painting Reform Theory ; New Culture Movement

期刊名称

藝術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79期(2006 / 10 / 01)

页次

275 - 29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二十世紀初的新文化運動蓬勃進行,「西化」與「反傳統」乃是當時時代風潮,不少知識份子由西方近世文化中尋求文化轉型的資源,希望能藉由拋去傳統、移植西方文化,而達到文化重建的目的。 然而反傳統絕非創新的唯一途徑,「復古」也可以成為創新的手段。從傳統中找尋典範以支持新變,一樣可以改革創新。 在新文化運動潮流中,徐悲鴻發表了國畫改良論,提出改革傳統國畫的具體方法。另一方面,徐悲鴻創作時,常將西畫技法融入傳統國畫中,其繪畫作品有異於前人的嶄新表現。本文試圖檢視徐悲鴻藝術理論與實踐,討論徐悲鴻如何藉復古以革新,並探索徐悲鴻藝術理論與創作的復古元素。

英文摘要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went on vigorously. The cultural trend was ”westernization” and ”confrontation”. Some intellectuals were looking for resources from the contemporary western culture to inject into the transition, hoping to achieve culture renovation by throwing away the tradition and transplanting western culture. However, such confrontation is not the only way to innovate. Archaism can become a means of innovation too. Looking for the models from the tradition can reform and innovate equally. In his ”Painting Reform Theory”, Xu Beihong brought forth a concrete method to improve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In addition, Xu Beihong incorporated the western painting skills and Chinese techniques in his works, and the results were fresh new in comparison with traditional works. In this essay I will examine Xu Beihong's art theories and art works, talk about how he innovates by archaism and explore the archaic elements of his theories and work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2004)。田橫五百士藝術特色探究。社科縱橫,93(1),93-95。
  2. 悲鴻自述。徐悲鴻藝術文集,1-28。
  3. 世界藝術之沒落與中國藝術之復興。徐悲鴻藝術文集,523。
  4. 中國畫史研究
  5. (1932)。徐悲鴻選畫範
  6. 宋洪興祖撰(1984)。楚辭補註。藝文印書館。
  7. 南朝齊謝赫著。古畫品錄
  8. Kao, Mayching(Ed.)(1988).Twentieth-Century Chinese Painting.Oxford University Press.
  9. Mayching Kao (ed.)(1988).Twentieth-Century Chinese Painting.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0. 白海(2001)。藝術探索
  11. 白海(2001)。藝術探索
  12. 列子(1954)。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店。
  13. 余英時、張灝、王元化、林毓生、王汎森、歐陽哲生、劉軍寧、秦暉(1999)。五四新論:既非文藝復興,亦非啟蒙運動。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4. 吳超然(2003)。從現代中國水墨繪畫改良的兩位關鍵人物論透視學在晚明的輸入。典藏今藝術,131,153。
  15. 吳超然(2003)。從現代中國水墨繪畫改良的兩位關鍵人物論透視學在晚明的輸入。典藏今藝術,131,152-153。
  16. 阮元(1955)。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
  17. 卓聖格(1989)。徐悲鴻研究。台北市立美術館。
  18. 卓聖格著(1989)。徐悲鴻研究。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19. 卓聖格著(1989)。徐悲鴻研究。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20. 屈萬里(1983)。古籍導讀。台北:台灣開明書店。
  21. 屈萬里著(1983)。古籍導讀。台灣開明書店。
  22. 洪興祖(1984)。楚辭補註。台北:藝文印書館。
  23. 唐培勇(2004)。田橫五百士藝術特色探究。社科縱橫,19(1),93-95。
  24. 徐伯陽、金山(1991)。徐悲鴻年譜。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25. 徐伯陽、金山(1987)。徐悲鴻藝術文集。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26. 徐伯陽、金山合編。徐悲鴻年譜
  27. 徐伯陽、金山合編。徐悲鴻年譜
  28. 徐伯陽、金山合編(1937)。徐悲鴻藝術文集
  29. 徐伯陽、金山合編(1987)。北京大學日刊。徐悲鴻藝術文集,39-45。
  30. 徐伯陽、金山合編(1938)。論中國畫。徐悲鴻藝術文集,357-364。
  31. 工商日報(1937/05/12)
  32. 徐伯陽、金山合編(1991)。徐悲鴻年譜。台北: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33. 徐悲鴻、徐伯陽、金山合編。徐悲鴻藝術文集。桂林:
  34. 徐悲鴻、徐伯陽、金山合編。《美展》|《徐悲鴻藝術文集》
  35. 徐悲鴻、徐伯陽、金山合編。《美展》|《徐悲鴻藝術文集》
  36. 時事新報(1943/03/15)
  37. 徐悲鴻、徐伯陽、金山合編。世界藝術之沒落與中國藝術之復興。徐悲鴻藝術文集,513-526。
  38. 徐悲鴻、徐伯陽、金山合編。新藝術運動之回顧與前瞻。徐悲鴻藝術文集,427-433。
  39. 徐悲鴻、徐伯陽、金山合編。《美展》|《徐悲鴻藝術文集》
  40. 徐悲鴻、徐伯陽、金山合編。中西畫的分野。徐悲鴻藝術文集,375-377。
  41. 徐悲鴻、徐伯陽、金山合編。當代文藝
  42. 星洲日報(1939/02/12)
  43. 徐悲鴻、徐伯陽、金山合編(1947)。世界藝術之沒落與中國藝術之復興。世界日報(1947/09/04)。
  44. 淡江大學中文系(1992)。五四精神的解咒與重塑。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45. 莊申(1975)。中國畫史研究。台北:正中書局。
  46. 莊申編著(1974)。中國畫史研究。正中書局。
  47. 裴普賢(1977)。詩經研讀指導。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48. 劉瑞寬(2003)。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
  49. 劉瑞寬(2003)。中國美術的現代化:美術期刊與美展活動的分析(1911-1937)。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50. 歐陽哲生(1999)。五四新論:既非文藝復興,亦非啟蒙運動。台北: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51. 蔣伯潛(1959)。語譯廣解四書讀本:孟子。台北:粹芬閣。
  52. 瀧川龜太郎(1984)。史記會注考證。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53. 龔鵬程、淡江大學中文系主編(1992)。五四精神的解咒與重塑。台灣學生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