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伊福部昭與江文也“民族性音樂作品”風格研究

并列篇名

Research on the "Nationalistic Music" of Akira Ifukube and Bunya Koh

DOI

10.6793/JNTCA.200610.0004

作者

吳玲宜(Lin-Yi Wu)

关键词

民族性音樂 ; 現代主義 ; Nationalistic music ; Modernism

期刊名称

藝術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79期(2006 / 10 / 01)

页次

29 - 4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江文也、伊福部昭是亞洲重要的作曲家,二人在創作之初互相觀摩、激勵,雖然在日本學習的環境相似,而且都以較現代技法及民族素材創作,但「民族主義」的層面及民族性風格在追求方向是有不同的,這些追求逐漸成為他們的文化記憶與文化傳統的一部份;伊福部昭「民族主義」風格轉變,由「日本層面」推演至北海道愛奴人「古老歌詠的旋律」風格,再由「現代主義」嘗試之後,進而轉向日本雅樂文化、歌詠亞洲的音樂。而江文也「民族主義」風格轉變,由「想像中」的台灣風格出發,在俄國作曲家齊爾品的音樂觀影響下,嘗試找出民族主體性而轉向中國風格,晚期鄉愁般的台灣情懷,作品也由最初極為繁複的「現代主義」回到單純真實。 他們二人在文化記憶中,各自追求不同層面的民族性風格,進而突顯個人獨特的作曲風格,觀察他們創作轉折歷程,我們似乎可以發現某種存在於亞洲作曲家的特殊情境。二位作曲家的身影,將不斷激勵我們去思索亞洲音樂文化的未來。

英文摘要

Bunya Koh and Akira Ifukube were among the most important Asian composer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ir artistic career, they inspired each other, and learned from each other. Though they both studied in Japan, and dealt with nationalistic source material in a modern way, they were different in their pursuits of Nationalism and in their styles. Their efforts had gradually become part of the cultural tradition of the nation. Akira Ifukube's Nationalism started from the nationwide level, adapting the ancient Ainu hymn originated in his hometown, Hokkaido, Japan. After underwent the contemporary dynamism, he ended up in Japanese classical music, singing for Asian music. On the other hand, Bunya Koh's Nationalism set out from an imaginary Taiwanese style. Later, being inspired by Alexander Tcherepnin, a Russian musician, to find out the national subjectivity, he adjusted Chinese style and wrote nostalgic Taiwanese music, returning to original purity from the complicated Modernism. The two composers strove to develop their own nationalistic style from different aspects, protruding their unique fashion. But still, we can find some common struggles shared by all the Asian composers in their lives. The way they lived will continue to inspire us to create a bright future for Asian music.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1985)。江文也故都素描。臺北:上揚有聲。
  2. (2001)。伊福部昭室內樂作品集。東京:
  3. (1984)。江文也臺灣舞曲。臺北:上揚有聲。
  4. (1991)。伊福部昭の世界。東京:東芝EMI株式會社。
  5. (1982)。日本の現代管絃樂作品集。東京:
  6. Kuniharu Akiyama,John Vinton(Ed.)(1971).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Music.New York:E.P. duttonn &Co. Inc.
  7. Tcherepnin, A.(1935).Music in Modern China, Musical Quarterly.
  8. 土井敏(1999)。まほ'らしの五線譜 江文也という「日本人」。東京:白水社。
  9. 小村公次、相良侑亮(1999)。伊福部昭の宇宙。東京:音樂之友社。
  10. 中村洪介(1999)。日本二十世紀音樂。東京:音樂之友。
  11. 日本二十世紀音樂(1999)。太平洋戰爭期 放送 作曲家。東京:音樂之友。
  12. 木部與巴仁(1997)。音樂家の誕生-伊福部昭。東京:新潮社。
  13. 片山社秀(1999)。日本の作曲二十世紀。日本:日本音樂之友社。
  14. 伊福部昭(1969)。鋼琴組曲(日本組曲)。東京:全音樂譜出版社。
  15. 早坂文雄、廖興彰譯(1981)。日本的音樂論,99
  16. 江文也(1975)。台灣民歌。北京:
  17. 江文也(1939)。唐詩宋詞。北京:新民音樂書局。
  18. 江文也(1936)。生蕃四歌(台灣山地同胞之歌)。東京:龍吟社。
  19. 江文也(1936)。臺灣の舞曲。東京:春秋社。
  20. 江文也(1978)。阿里山的歌聲。北京:
  21. 江文也(1951)。為弦樂合奏的小交響曲。北京:
  22. 江文也(1940)。大成樂章唱片解說書。日本:日本勝利唱片公司。
  23. 江文也(1933)。白鷺的幻想創作過程。音樂世界,6(11)
  24. 江文也(1945)。江文也獨唱會節目單。中國:北京。
  25. 江文也(1983)。鋼琴三重奏-在台灣高山地。北京人民音樂。
  26. 江文也(1939)。孔廟大成樂章。北京:
  27. 江文也(1956)。聖詠作曲集。北平:方濟堂聖經學會。
  28. 江文也紀念音樂會(1992)。臺北:縣立文化中心。
  29. 吳玲宜(2001)。來自福爾摩沙的鄉愁-江文也的台灣情懷。二十世紀台灣歷史與人物學術討論會,臺北:
  30. 周婉窈(2003)。想像的民族風-試論江文也文字作品中的臺灣與中國。江文也先生逝世二十週年紀念學術研討會,臺北:
  31. 林衡哲著(1984)。音樂大師江文也。台北:敦煌出版社。
  32. 相良侑亮(1992)。伊福部昭の宇宙。東京:音樂之友社。
  33. 張己任(2002)。荊棘中的孤挺花-江文也。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34. 許常惠、劉靖之編(1986)。中國新音樂史論集。香港: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
  35. 劉靖之、江小韻(2000)。江文也作品目錄考。論江文也-江文也紀念研討論文集,北京:
  36. 劉麟玉(2000)。從戰前時音樂雜誌考證江文也旅日時期的音樂活動。論江文也-江文也紀念研討論文集,北京:
  37. 謝俊逢(1996)。日本傳統音樂與藝能。臺北:全音樂譜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