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京劇髯口在特殊狀態下之運用

并列篇名

The Adaptations in Special Circumstances of-"Rankou" in Peking Opera

DOI

10.6793/JNTCA.200704.0005

作者

王小明(Hsiao-Ming Wang)

关键词

京劇 ; 生理 ; 年齡 ; 機動性 ; 兩門抱 ; Peking Opera ; Physical Features ; age ; Flexibility ; Characters play by two styles

期刊名称

藝術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80期(2007 / 04 / 01)

页次

39 - 5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髯口是京劇中的假鬍子,大致與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成長歲月雷同。但在戲中的人物是否要掛髯口,要依據行當(腳色)來決定。掛了髯口的人物,除了代表年齡的正常成長之外,其中有因生理及基因上的變化,使得在鬚髮上各有特色。也會在特殊的因素下,由行當的改變而產生造型上不同的變化,更會在性格特色上,將人物設計在雙重造型皆可的行當上。因此,髯口在京劇中多用於淨、丑及老生的腳色,其中,會因特殊的因素,而做彈性的變化運用。這些變化運用也是京劇程式化中的突變特性,然而不清楚的人會不重視,不瞭解的會有疑問。因此,值得在此提出研究及說明。

英文摘要

”Rankou,” is the fake moustache in Peking Opera, Though it seems that a character's ”Rankou,” was put on according to his age, the final decision was made on a proper appearance of a certain role type. ”Rankou,” will change depends on character's ages in plays, or other biological or genetically reasons. The change from one role type to another will coherently influence the design of hair and moustache, but in most cases, a character will be categorized into one role type than can make the two different costumes persuasive. In this sense, ”Rankou,” is usually to be seen with ”Jing”, ”Chou”, and ”Laosheng”. Sometime it will be used in some special circumstances. The different adaptations are part of the mutation in Chinese's opera's stylized performance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于金驊(1996)。訪談、錄音。台北:
  2.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戲曲曲藝》編輯委員會(1985)。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上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3. 王森燃(1997)。中國劇目辭典。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
  4. 北京戲曲學校(1996)。紅逼宮 司馬師。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5. 吳同賓、周亞勛(1991)。京劇知識辭典。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6. 李洪春、劉松岩(1985)。京劇長談。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7. 李桐森(1983)。周信芳藝術評論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8. 孫元坡(1997)。訪談、錄音。台北:
  9. 翁偶虹(1990)。郝壽臣表演藝術論。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10. 馬元亮(1996)。訪談、錄音。台北:
  11. 齊如山(1990)。楊小樓藝術評論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12. 齊如山(1955)。國劇漫談。台灣台北:晨光月刊社。
  13. 劉奎官、趙鳳池(1982)。劉奎官舞台藝術。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14. 樊效臣、海波(1990)。郝壽臣表演藝術論。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15. 潘俠風(1987)。京劇藝術問答。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16. 譚元壽、劉連群(1990)。譚鑫培藝術評論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