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跨文化美學的音樂詮釋-以臺灣當代作曲家之藝術觀爲例

并列篇名

On the Musical Interpretation of Cross-Cultural Aesthetics-Using Examples of the Artistic Views of Selected Taiwanese Contemporary Composers

DOI

10.6793/JNTCA.200710.0211

作者

陳慧珊(Hui-Shan Chen)

关键词

跨文化美學 ; 音樂詮釋 ; 臺灣當代音樂 ; 臺灣當代作曲家 ; cross-cultural aesthetics ; musical interpretation ; contemporary music of Taiwan ; Taiwanese contemporary composers

期刊名称

藝術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81期(2007 / 10 / 01)

页次

211 - 22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臺灣當代音樂的創作始終在東方思維外,尚含有濃厚的西方色彩;西方元素與本土性格之間的融合與衝擊,往往顯現在音樂技法上的突破與風格上的變化。而隨著母體社會結構的改變與型態的轉型,臺灣當代音樂的創作已從傾中國化、泛西化美學之特質,逐漸轉移到一種以跨文化爲基礎的審美態度上。新的跨文化美學已悄然在臺灣當代音樂的發展中扮演起重要的角色,音樂藝術之審美標準、社會功能及文化認同等概念,必然都得重新被檢審與深思。 本文首先從臺灣當代音樂的發展背景中,了解音樂與社會密不可分的微妙關係。繼而從文獻探討中解讀跨文化美學的定義與面向,並從與幾位具代表性的臺灣各類當代作曲家的訪問中,剖析跨文化美學在音樂詮釋中的意涵。最後,本文探究跨文化美學對臺灣當代音樂發展之影響。

英文摘要

Apart from eastern thinking, the contemporary music creation of Taiwan has been influenced greatly by the western culture; the fusion and conflict between the western elements and the local character appear clearly in the breakthrough of musical technique and the change of the musical style. Nevertheless, affected by the change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cial concept, the creation of contemporary music of Taiwan has moved from its Chinese-related and pan-western aesthetic inclination to a kind of attitude based on cross-cultural aesthetics. A new cross-cultural aesthetics has becom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music of Taiwan; hence, issues like aesthetic criterion of music, function of music and music's cultural identity, etc., all need to be reviewed and rethought. This paper, first of all, examines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music and society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music of Taiwan. Secondly, from the literature review, this paper clarifies the definition and aspect of cross-cultural aesthetics, and through the interviews with certain selected Taiwanese composers, it explores the meanings of the musical interpretation of cross-cultural aesthetics. Finall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cross-cultural aesthetic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music of Taiwa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連結:
  2. Palmquist, M.E.,Carley, K.M.,Dale, T.A.,C. W. Roberts (Ed.)(1997).Text Analysi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Methods for Drawing Statistical Inferences from Texts and Transcripts.Mahwah, 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3. The Interdisciplinary Music Therapist [online] Voices: A World Forum for Music Therapy
  4. 王柯平(2001)。中西美學的會通要略。美學,5,53-58。
  5. 伊瑞克森、Erickson, M.(2004)。藝術世界:跨文化溝通的管道=Artworlds: Avenues for Cross-Cultural Understanding。國際藝術教育學刊,2(2),43-75。
  6. 亨克曼、Henckmann, W.、林國源譯(2002)。跨文化美學的一些問題=Some Problems of Intercultural Aesthetics。美學藝術學,1,73-83。
  7. 呂鈺秀(2003)。臺灣音樂史。臺北:五南。
  8. 李西建(2001)。中國美學的詩性智慧及現代意義。中國美學的詩性智慧及現代意義,4,56-63。
  9. 財團法人國家文藝基金會網頁
  10. 阿賓那、坡西安那達、鄭惠美編(1998)。國際藝術展中的亞洲當代藝術。Asian Contemporary Art: Where is it Heading,臺北:
  11. 青木孝夫(2001)。東亞美學的課題:以日本爲焦點。美學,4,59-61。
  12. 侯瀚如、鄭惠美編(1998)。全球化、混亂、空洞、反烏扥邦。Asian Contemporary Art: Where is it Heading,臺北:
  13. 威爾許、Welsch, W.、潘珢譯(2002)。全球化時代的認同之反省-就跨文化視點=Rethinking Identity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 A transcultural Perspective。美學藝術學,1,85-94。
  14. 柯芳隆(2000)。彈音論樂:音樂演出與音樂研究。臺北:高談文化。
  15. 張默編(1990)。中國當代美學。河南:河南人民。
  16. 許常惠(1977)。尋找中國音樂的泉源。臺北:大林。
  17. 許常惠(1983)。中國音樂往哪裡去。臺北:百科文化。
  18. 許常惠(1991)。臺灣音樂史初稿。臺北:全音。
  19. 許常惠(1986)。中國新音樂史話。臺北:樂韻。
  20. 陳郁秀主編、莊永明著(1997)。音樂臺灣一百年論文集。臺北:白鷺鷥基金會。
  21. 陳慧珊編撰(2004)。2004兩廳院現代音樂節讀本。臺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22. 陸谷孫主編(1992)。英漢大辭典。臺北:東華書局。
  23. 黃正銘(2006)。接受陳慧珊訪問有關跨文化美學、音樂創作等相關問題。
  24. 趙琴編(2002)。許常惠-那一顆星在東方。臺北:時報文化。
  25. 劉靖之(1998)。中國新音樂史論上。臺北:燿文事業。
  26. 劉靖之(1998)。中國新音樂史論下。臺北:燿文事業。
  27. 劉學軒(2006)。接受陳慧珊訪問有關跨文化美學、音樂創作等相關問題。
  28. 潘皇龍(1987)。現代音樂的焦點。臺北:全音。
  29. 潘皇龍(2006)。接受陳慧珊訪問有關跨文化美學、音樂創作等相關問題。
  30. 蕭新煌、鄭惠美編(1998)。慾望城市:全球化之下東亞城市中產階級的文化風貌。Asian Contemporary Art: Where is it Heading,臺北:
  31. 謝韻雅(2006)。接受陳慧珊訪問有關跨文化美學、音樂創作等相關問題。
  32. 鍾耀光(2006)。接受陳慧珊訪問有關跨文化美學、音樂創作等相關問題。
  33. 羅基敏(1998)。當代臺灣音樂文化反思。臺北:揚智文化。
  34. 羅基敏(2005)。古今相生音樂夢:書寫潘皇龍。臺北:時報文化。
  35. 羅基敏編(2000)。談音論樂:音樂演出與音樂研究。臺北:高談文化。
  36. 龔鵬程(1998)。美學在臺灣的發展。嘉義:南華管理學院。
被引用次数
  1. 陳慧珊(2008)。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論「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在當代音樂中的邂逅與發酵。關渡音樂學刊,8,17-32。
  2. 陳慧珊(2011)。臺灣公立樂團跨界展演初探─以臺北市立國樂團、國家交響樂團為例。關渡音樂學刊,15,135-166。
  3. 陳慧珊(2014)。反思「跨界音樂」:從音樂多元本體觀論當代音樂之跨界。音樂研究,21,23-51。
  4. 陳慧珊(2016)。後現代聆聽的挑戰方向:聆聽慣習、生態途徑、音樂詮釋。藝術學報,98,315-336。
  5. 陳慧珊(2019)。表演藝術之翻轉學習:從跨領域趨向談起。藝術學報,105,1-25。
  6. 何育真(2018)。臺灣中小學音樂課程目標變革之批判論述分析。關渡音樂學刊,28,83-131。
  7. 朱芳慧(2016)。論臺灣「跨文化戲曲」改編四要素。藝術學報,99,175-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