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中華樂舞文明與葫蘆神話之研究

并列篇名

Investigation of the Chinese Musical and Gourd & Life Mythology

DOI

10.6793/JNTCA.201010.0271

作者

林秀貞(Hsiu-Chen Lin)

关键词

圖騰 ; 律動 ; 葫蘆 ; 生殖 ; 洪水神話 ; totem ; gourd ; reproduction ; Myths of the Flood

期刊名称

藝術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87期(2010 / 10 / 01)

页次

271 - 29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人類藉由葫蘆多籽的特徵,從形象的意象轉換成具體的圖騰信仰,在祭祀活動中,藉葫蘆的特徵表現出繁衍後代的期望,本文從文獻、文物以及中國西南各少數民族的文獻資料相互印證之心得,發現葫蘆與人之出生到死亡,都有著不解之緣。 初民用葫蘆製器,在叩皿或吹奏時,肢體的律動應節而歌,擊節起舞,在拙樸激越的歌舞聲中,歌頌著葫蘆賜予人類的生存與繁衍,自此華夏的樂舞文明由是而生。

英文摘要

Since time began, mankind has looked upon the humble gourd as a symbol of fertility. Totems have been designed in the shape of the gourd and revered in worship by devotees seeking ethereal help in producing offspring. This paper incorporates information gathered from historical accounts, relics and local folklore to highlight the close association of life and death with the gourd. During ancient times, the gourd was used to make percussion receptacles that generated musical notes when struck. Then people started singing and dancing to these joyous sounds, celebrating life and the continuity of life bestowed by the gourd. That was the beginning of a culture of dancing to music. Tracing the path from man's worship of the gourd through to the birth of musical dance, this paper attests to the notion of ”the dance of life” as inspired by the life-giving gourd.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王克芬(1991)。中國舞蹈圖史。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
  2. 石興邦(1995)。白家聚落文化的彩陶─并探討中國彩陶的起源問題。文博,1995(4)
  3. 朱曉海編(2001)。新古典新義。台北:學生書局。
  4. 江應梁(1983)。傣族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5. 何志浩(1970)。中國舞蹈史。台北:中華大典編印會。
  6. 呂昭義(2009)。洪水、葫蘆神話的衍變與印緬那加族的遷移。學術探索,2009(3)
  7. 呂微(2001)。神話何為─神聖敘事的傳承與闡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8. 李亦園(1982)。台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9. 李亦園編、陸錫熊編(1984)。中國神話與傳說。台北:大俊圖書公司。
  10. 李仰松(1983)。西盟縣翁嘎科佤族社會經濟調查─佤族社會歷史調查。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11. 李建(2004)。“女媧做笙簧”神話的解讀。南通師範學院學報,20(1)
  12. 杜耀西、黎家芳、宋兆麟(1983)。中國原始社會史。北京:文物出版社。
  13. 周顯寶(2002)。女蛙與笙。雲南藝術學院學報,2002(1)
  14. 金開誠、董洪利、高路明(1989)。屈原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15. 段芝、李亦園(1978)。中國神話與傳說。台北:大俊圖書公司。
  16. 胡萬川(1989)。邛都老姥與歷陽嫗故事之研究。中央研究院第二屆國際和學會議論文集
  17. 宮本延人(1996)。台灣的原住民族。台北:晨星出版社。
  18. 桑耀華編(1987)。德昂族簡史─德昂族社會歷史調查。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19. 袁珂(1993)。盤古之神。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20. 袁鐵堅、國世平、杜平(1988)。中國各民族的消費風俗。廣西:廣西人民出版社。
  21. 常任俠, 〈沙坪壩出土的石棺畫像研究〉, 《金陵學報》, 第8卷1、2期。
  22. 張增祺(1990)。中國西南民族考古。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
  23. 陶陽、牟鐘秀(1991)。中國創世神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4. 鹿憶路(1992)。洪水神話─以中國南方民族與台灣原住民為中心。台北:里仁書局。
  25. 惠西域、石子(1988)。中國民俗大觀(上冊)。廣東:廣東旅游出版社。
  26. 普珍(1993)。中華創世神話。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27. 普珍(1992)。破壺成親、魂歸壺天─彝族葫蘆崇拜試析。貴州民族研究,1992(1)
  28. 楊甫旺(1995)。淺談葫蘆文化。民族藝術研究,1995(2)
  29. 楊和森(1987)。圖騰層次論。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30. 董錫玖、劉駿驤(1997)。中國舞蹈藝術史圖鑑。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
  31. 聞一多(1993)。聞一多全集─(第一冊)。台北:里仁書局。
  32. 劉小幸(1990)。母體崇拜─彝族祖靈葫蘆溯源。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33. 劉堯漢(1985)。中國文明源頭新探─道家與彝族虎文化觀。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34. 劉堯漢(1980)。彝族社會歷史調查研究文集─中華民族的原始葫蘆文化。北京:民族出版社。
  35. 劉堯漢(1983)。中華民族的原始葫蘆文化。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83(3)
  36. 劉惠萍(2003)。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台灣,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37. 劉還月(1997)。尋訪台灣平埔族。台北:常民文化事業。
  38. 鄧鈞(2006)。葫蘆笙象徵意義和文化淵源的音樂人類學考析。中國音樂,2006(4)
  39. 鄺嘉(2008)。試論大理巍山彝族葫蘆笙舞蹈的藝術特徵。美與時代,2008(10)
  40. 龔維英(1987)。我國上古卵生文化的探索。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