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台灣原住民海報之文化元素分析

并列篇名

A Study of Cultural Element Analysis in Aboriginal Posters

DOI

10.6793/JNTCA.201104.0117

作者

黃琡雅(Shu-Ya Huang)

关键词

原住民 ; 海報設計 ; 風格 ; the aborigine ; poster design ; style

期刊名称

藝術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88期(2011 / 04 / 01)

页次

117 - 13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係以台灣原住民圖像海報設計為研究對象,分析2006年至2010年「台灣原住民圖像海報」的傳達主題與表現類型,試圖由原住民圖像海報設計看非原住民對原住民文化的認知與評價。以「文獻調查法」進行相關文獻資料的收集、整理,並利用「內容分析法」進行「台灣原住民圖像海報設計」的分類,將248件樣本經集群分析,以探討台灣原住民圖像海報傳達的樣態與方式。主要研究結果為:台灣原住民圖像海報的表現風格可歸納為「突顯多元傳統文化型」、「傳達文化傳承與認同型」、「喚醒保育部落文化生態資源型」、「表現原住民文化新契機型」四類。另外在台灣原住民圖像海報的視覺意象部分則偏向1.圖像元素的重新組合、2.奇特空間感的錯置、3.相似性聯想的象徵。在內涵意義的傳達上,則較偏向以象徵手法強調族群之歷史傳承、文化與族群意象的融合、對文化傳說的崇拜。

英文摘要

This article is the image of the aboriginal poster design of Taiwa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o analysis the theme of communication and performance types of the aboriginal poster of Taiwan from 2006 to 2010, trying to see the cognition and evaluation of aboriginal culture poster image by non-indigenous people. Carry on the collection data by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survey, and make use of the method of content analysis to carry 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aboriginal poster design of Taiwan, 248 samples through gather a group by cluster analysis, to realize the ways of communication of Aboriginal poster. The main findings are: the performance style of aboriginal posters images can be summarized as highlight the diverse traditional culture-based, cultural heritage and identity-based communication, wake-up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and cultural resource-based tribes, aboriginal cultural performance models of new contract four categories. The visual image deviation of the aboriginal poster design of Taiwan as: 1. Realignment of picture elements, 2. Symbolism of similarity association, 3.Misplaced sense of strange space. To convey the connotative meaning, and the symbolism tends to emphasize the historical ethnic heritage,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al and ethnic images, the worship of cultural legend.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陳錦忠(2008)。影像中圖象與造形符號的關係。藝術學報,83,77-90。
    連結:
  2. 萬煜瑤(2008)。排灣族藝術圖像中人的形體與意象分析:從神話與雕刻談起。民俗曲藝,161,135-184。
    連結:
  3. 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http://www.museum.org.tw/ (上網查詢日期:民99年05月10日)
  4. Culler, Jonathan、張景智譯(1992)。索緒爾。台北市:桂冠圖書。
  5. Panofsky, E.,梁春生(譯)(1997).造形藝術的意義.台北市:遠流出版.
  6. Roukes, Nicholas、呂靜修譯(1995)。設計的表現形式/想像力的激發。台北市:六台出版社。
  7. 王桂沰(2005)。企業.品牌.識別.形象─符號思維與設計方法。台北市:全華圖書。
  8. 李幼蒸(1997)。語義符號學。台北市:唐山出版社。
  9. 林佩淳、吳佩芬(2002)。數位藝術相關理論研究與創作探討。藝術學報,70,43-58。
  10. 洪足金(200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
  11. 徐麗華(1999)。論象徵與寄託。浙江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6,103-106。
  12. 許峻誠(2003)。西方後現代王義平面設計派別與視覺形式之比較。現代美術學報,6,35-66。
  13. 陳美蓉(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新竹,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
  14. 陸蓉芝(2003)。破─後現代藝術。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15. 楊裕富(2002)。設計的文化基礎:設計•符號•溝通。台北市:亞太圖書。
  16. 嚴雲受、劉鋒杰(1995)。文學象徵論。合肥市:安徽教育出版社。
  17. 蘇文清(2005)。標誌設計作品集。台北市:全華科技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