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明人讀書與編著生活

并列篇名

The Life of Reading and Editing Books in Ming Dynasty

DOI

10.6793/JNTCA.201210.0199

作者

呂允在(Yun-Tsai Lu)

关键词

明代 ; 文人 ; 讀書 ; 編著 ; 生活 ; Ming Dynasty ; scholars ; reading ; editing ; life

期刊名称

藝術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91期(2012 / 10 / 01)

页次

199 - 22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在傳統中國儒家思想盛行以及《史記》作者司馬遷以「成一家之言」為史家要務影響下,明代文人熱衷於著書立說,本文以文人生活文化角度,試圖理解有關明代文人讀書與編著的生活面向。全文分為:前言、專心著述,成一家言、隨手札記、匯集成卷、編纂叢書與類書、編纂藏書目錄、結語等六部分來探索明代文人讀書與編著生活的多元面貌。專心著述,成一家言部分探討明代文人著述時的背景,明代文人於閒居讀書之餘或仕途不順時便專注於立言著書、經典解釋,除了記錄個人思想也彙整記錄前人的著作和思想。而著述除了需要大量的時間,也需具備知識淵博的背景以及龐大的藏書以便於旁徵博引之用。隨手札記,匯集成卷部分進一步分析文人在著述時所帶來的影響,一邊閱讀一邊鈔錄的讀書模式,並夾雜論述自己的心得觀點也成為一種著述的形式,而文人在鈔錄編撰時也進行考證補缺的工作。編纂叢書與類書部分分析明代文人對於叢書與類書編纂的貢獻,由於讀書、藏書、鈔書、校書、著書的需求,加上雕版印刷的普及,明代文人對於歷朝叢書、類書的保存有巨大的貢獻,最末段分別探討叢書與類書在編纂上的差異以及對文人而言需求上的不同。編纂藏書目錄,由於明代文人多擁有大量的藏書、在整理自身藏書時的編目分類,不但可以便於查閱藏書,也可有助於全面了解藏書的類型和數量,而書目分類的依據也透露了藏書主人的思想。

英文摘要

The scholars in Ming Dynasty were very keen on Publishing their own books. This article tried to discover their lives of reading and books editing through a cultural dimension. The full text were structured within six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Preface. The second part, Concentrating on Writings and Flourishing the School, probed into the background of the Ming authors. The third part, Taking Notes, discussed on the influence of taking notes while reading. The forth part, Editing Books as Series, discovered how the Ming Scholars dealt with the works of the predecessors and their own. The fifth part, Indexing Book Collection, is about how the library worked for their book collections. Then the final part, Conclusio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王正華(2003)。生活、知識與文化商品:晚明福建版「日用類書」與其書畫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41,1-85。
    連結:
  2. 吳蕙芳(2005)。「日用」與「類書」的結合─從《事林廣記》到《萬事不求人》。輔仁歷史學報,16,85-124。
    連結:
  3. (1995)。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4. (1997)。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 (1997)。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 《左傳》襄公二十四
  7. 《朱文懿公文集》,卷6,〈周文恪公傳〉,頁4上-下
  8. (1995)。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9. (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0. (1997)。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1.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2. (1991)。明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
  13. (1990)。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上海:上海書店。
  14. (1997)。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
  15. (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6. (1990)。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上海:上海書店。
  17. (1997)。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8. (2000)。四庫禁燬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
  19. (1995)。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 (1997)。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
  21. (1994)。明代書目題跋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22. (1991)。明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
  23. (1995)。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4. (1974)。筆記小說大觀。臺北:新興書局。
  25. 明王兆雲(1991)。皇明詞林人物考。臺北:明文書局。
  26. 明・王叔杲,《半山藏稿》(臺北:漢學研究中心景照萬曆二八年序刊版),卷12,〈家誡論一〉,頁7上
  27. 明祁承火業(1985)。澹生堂藏書約。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28. 明祁承火業(1989)。澹生堂藏書目。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29. 明姚士粦(1985)。見只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30. 明胡應麟(1980)。少室山房筆叢。臺北:世界書局。
  31. 明胡應麟(1980)。少室山房筆叢。臺北:世界書局。
  32. 明・茅坤,《耄年錄》,卷8,〈諭仲兒約〉,頁20上
  33. 明徐(1997)。筆精。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34. 明徐(1978)。徐氏紅雨樓書目。臺北:成文出版社。
  35. 明袁中道(1996)。游居柿錄。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
  36. 明袁宏道(1989)。袁中郎尺牘。臺北:廣文書局。
  37. 明高攀龍(1966)。高子遺書。臺北:環球書局。
  38. 明張岱(1985)。瑯嬛文集。長沙:岳麓書社。
  39. 明曹溶。學海類編。臺北:文海出版社。
  40. 明陳第(1985)。世善堂藏書目錄。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41. 明陸楫(1996)。古今說海。成都:巴蜀書社。
  42. 明焦竑(1965)。國朝獻徵錄。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43. 明焦竑(1965)。國朝獻徵錄。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44. 明葉盛(1985)。菉竹堂書目。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45. 明葉盛(1985)。菉竹堂書目。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46. 明謝肇淛(2001)。五雜俎。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47. 明羅欽順(1990)。困知記。北京:中華書局。
  48. 清丁申(1980)。武林藏書錄。臺北:世界書局。
  49. 清丁申(1980)。武林藏書錄。臺北:世界書局。
  50. 清永瑢、清紀盷(1993)。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上海:商務印書館。
  51. 清朱彝尊(1990)。靜志居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52. 清李集(1985)。鶴徵前錄。臺北:明文書局。
  53. 清張廷玉(1978)。明史。臺北:鼎文書局。
  54. 清張廷玉(1978)。明史。臺北:鼎文書局。
  55. 清張廷玉(1978)。明史。臺北:鼎文書局。
  56. 清張廷玉(1978)。明史。臺北:鼎文書局。
  57. 清張廷玉(1978)。明史。臺北:鼎文書局。
  58. 清張廷玉(1978)。明史。臺北:鼎文書局。
  59. 清張廷玉(1978)。明史。臺北:鼎文書局。
  60. 清張廷玉(1978)。明史。臺北:鼎文書局。
  61. 清張怡(2006)。王光劍氣集。北京:中華書局。
  62. 清許瑤光(1970)。光緒・嘉興府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63. 清許瑤光(1970)。光緒・嘉興府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64. 清陳田(1991)。明詩紀事。臺北:明文書局。
  65. 清・黃宗羲,《明儒學案》,卷1,〈崇仁學案一.聘君吳康齋先生與弼.吳康齋先生語〉,頁19
  66. 清葉昌熾(1999)。藏書紀事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7. 清・潘介祉,《明詩人小傳槁》,卷7,頁251
  68. 清•錢謙益,《牧齋初學集》(《四部叢刊初編》集部,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29年版,據明崇禎癸未刻本影印),卷66,〈刑部郎中趙君墓表〉,頁738
  69. 丰家驊(1998)。楊慎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70. 王利偉(2004)。儒家文化對類書編纂之影響。圖書與情報,32-34。
  71. 王美英(1994)。試論明代的私人藏書。《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4),118。
  72. 王重民(1983)。中國善本書提要.子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73. 石昌渝(1995)。通俗小說源流論。北京:三聯書店。
  74. 李景林(2002)。孔子「述、作」之義與文化的繼承性。天津社會科學,2002(6),111-115。
  75. 李劍雄(1998)。焦竑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76. 汪燕崗(2004)。明代中晚期南京書坊和通俗小說。南京社會科學,10,55-59。
  77. 周彥文(1985)。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78. 唐明邦(1991)。李時珍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79. 高瑞春(2003)。從「述而不作─看孔孔的寫作觀。曲靖師範學院學報,22(1),79-81。
  80. 崔文印(1996)。明代叢書的繁榮。史學史研究,1996(3),62。
  81. 張學智(2000)。儒家文化的精神與價值觀。哲學與文化,27(3),852-861。
  82. 曹之(1999)。古代鈔撰著作小考。河南圖書館學報,19(2),25。
  83. 許媛婷(2002)。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84. 陳一弘(2000)。類書的體式、編輯作用、侷限與普遍性。國立編譯館館刊,29(1),285-301。
  85. 陳香(1975)。藏書家列傳(三)─彙介歷來的藏書家及私人書目。書評書目,30,115-117。
  86. 傅璇琮(2001)。中國藏書通史。寧波:寧波出版社。
  87. 喬衍琯(1977)。論千頃堂書目經義考與明志的關係。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新10(1)
  88. 嵇文甫(1963)。晚明考證學風的興起。《鄭州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1963(3),2。
  89. 劉兆祐(1998)。中國目錄學。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90. 劉春華(2007)。《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雜纂之屬》與《四庫全書・子部•類書類》之比較。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學報,28(3),16-18。
  91. 謝國禎(1981)。明清筆記叢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92. 嚴倚帆(2005)。祁承及澹生堂藏書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工作坊。
  93. 髙千惠(2001)。先民智慧的結晶─談我國古代的叢書與類書。故宮文物月刊,18(10),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