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社會團體工作課程教學成效初探:校外團體實作訓練

并列篇名

A Preliminary Evaluation of Course Effectiveness of Social Group Work: Off-campus Group Work Training

作者

王金永;盧惠芬

关键词

社會團體工作 ; 團體領導能力 ; 課程設計 ; 教學成效 ; social group work ; group leading competencies ; course design ; teaching effectiveness

期刊名称

臺灣社會工作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14期(2014 / 07 / 01)

页次

57+59 - 10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社會團體工作是社會工作傳統三大直接服務方法之一,也是國內各大專院校社會工作學系的基本必修科目,對於大學部學生的專業基礎養成訓練之重要性不言可喻。本研究文企圖從社工教育者的觀點檢視「社會團體工作」課程之教學成效,了解學生在校外團體實作訓練的學習經驗與困難,並提出課程設計與教學方式之建議。量化資料分析發現,校外團體實作訓練對團體領導能力有顯著提升作用;質性資料分析發現,學生相對缺乏的專業知能是對於團體中個別成員行為的診斷與介入、團體動力的敏感度、以及團體成效的評估。根據上述研究發現,本文建議在授課教師督導協助之下,團體工作課程可安排類似之校外實作訓練以提升學生之團體領導能力。

英文摘要

Social group work is one of the traditional direct methods in social work and also an obligatory foundation course in undergraduate programs in Taiwan. Its importance within professional fundamental training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cannot be overemphasized. This article aims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ourse ‘social group work’, to understand students’ learning experiences and difficulties, as well as to make suggestions for course design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quantitative data analysis, the training experience of leading off-campus small groups significantly enhances students’ group leading competencies. As to qualitative research findings, it is found that students lack skills in diagnosing and intervening in individual group member’s behaviors, may have insufficient sensitivity to group dynamics, and are unable to adequately evaluate group effectiveness.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the authors recommend that under the course instructor’s supervision and direction, it is feasible to arrange off-campus group skills training to improve students’ group leading competencies.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社會學
参考文献
  1. 吳秀碧、許育光(2012)。團體領導能力量表之編製與信、效度建構。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32,1-32。
    連結:
  2. 吳秀碧、許育光、洪雅鳳、羅家玲(2004)。非結構諮商團體過程中領導者技術運用之研究。中華心理衛生學刊,3,23-56。
    連結:
  3. 李佳儒、張勻銘、王智弘(2010)。未成年團體諮商之倫理困境與因應策略。中華心理衛生學刊,4,613-637。
    連結:
  4. 周月清(2004)。社會工作研究法教學與學生學習成果評估。東吳社會工作學報,11,39-88。
    連結:
  5. 周甘逢譯、劉冠麟譯、Sternberg, Robert J.、Williams, Wendy M.(2002)。教育心理學。台北:華騰文化。
    連結:
  6. 林萬億(2010)。我國社會工作教育的發展:後專業主義的課題。台大社會工作學刊,22,153-196。
    連結:
  7. 許育光(2012)。碩士層級新手諮商師領導非結構諮商團體之經驗分析:個人議題映照與專業發展初探。輔導與諮商學報,34(2),23-44。
    連結:
  8. 曾麗娟、虞立莉(2004)。社會團體工作教育中學生參與成長團體之學習經驗探討。台灣社會工作學刊,2,1-40。
    連結:
  9. 游美貴(2012)。反思與實踐─連結多元文化的社會工作教育。台灣社會工作學刊,10,97-118。
    連結:
  10. 闕漢中、羅國英、張菁芬、賴兩陽(2008)。一個社區實作課群的實施經驗。東吳社會工作學報,19,117-148。
    連結:
  11. Carpenter, J.(2011).Evaluating social work education: a review of outcomes, measures, research designs and practicalities.Social Work Education,30(2),122-140.
  12. Gumpert, J.,Black, P. N.(2006).Ethical issues in social work: what are they? how are they managed?.Social Work with Groups,29(4),61-74.
  13. Knight, C.(2014).The BSW social work curriculum: teaching strategies, case material, and assignments for teaching social group work.Social Work with Groups,37(1),36-47.
  14. Macgowan, M. J.(2006).Evidence-based group work: a framework for advancing best Practice.Journal of Evidence-Based Social Work,3(1),1-21.
  15. Macgowan, M. J.(2012).A standards-based inventory of foundation competencies in social work with groups.Research on Social Work Practice,22(5),578-589.
  16. Swain, P. A.(2007)."Active student involvement and a real struggle with ideas": small group teaching in social work education?.Australian Social Work,60(4),466-480.
  17. Yalom, I.,Leszcz, M.(2005).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Group Psychotherapy.New York:Basic Books.
  18. 田秀蘭(1997)。諮商員訓練實習課程中的倫理議題。諮商與輔導,136,13-15。
  19. 余漢儀(2013)。社會工作教育反思:承諾抑或背叛?。聯合勸募論壇,2(1),1-18。
  20. 李易駿(2008)。實務取向的「社區工作」課程教學改進研究:行動研究的分析。靜宜人文與社會學報,2(1),1-26。
  21. 周立修(2010)。團體心理治療師訓練三部曲。中華團體心理治療,16(4),15-18。
  22. 林萬億、沈詩涵(2008)。邁向專精之路:臺灣社會工作的下一步?。社區發展季刊,121,199-233。
  23. 胡中宜(2006)。2006年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2006年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4. 張秀玉(2012)。任務性團體在社會工作實務之運用。社區發展季刊,140,31-40。
  25. 莫藜藜(2012)。團體工作中任務性團體(task group)的特性與運用。社區發展季刊,140,19-30。
  26. 莫藜藜(2007)。台灣社會工作學科教育的發展與變革的需求。社區發展季刊,120,30-47。
  27. 莫藜藜譯、Toseland, Ronald W.、Rivas, Robert F.(2013)。團體工作實務。台北:台灣培生教育。
  28. 許育光(2013)。團體諮商與心理治療:多元場域應用實務。台北:五南。
  29. 陳伶珠(2013)。老人社會工作專業才能建構之課程行動研究省思:以某科大老照系學生社區服務經驗為例。台灣高齡服務管理學刊,2(1),52-82。
  30. 陳慶福譯、翁樹澍譯、許淑穗譯、劉志如譯、吳淑禎譯、王沂釗譯、Corey, Marianne S.、Corey, Gerald、Corey, Cindy(2010)。團體諮商:歷程與實務。台北:新加坡商聖智學習。
  31. 陳麗欣(2009)。台灣社工大學畢業生專業勝任能力完備性與機構實習成效之研究。復興崗學報,96,155-186。
  32. 彭懷真(2007)。非自願性案主與社會工作教育。社區發展季刊,120,191-207。
  33. 曾華源、白倩如(2012)。團體動力、體驗學習與社會團體工作。社區發展季刊,140,5-18。
  34. 湯華盛(2010)。團體治療師訓練二部曲—動力式體驗性團體。中華團體心理治療,16(4),11-13。
  35. 湯華盛(2008)。團體治療師訓練計畫—「首部曲」與「二部曲」。中華團體心理治療,14(3),1-2。
  36. 程小蘋譯、黃慧涵譯、劉安真譯、梁淑娟譯、Masson, Robert L.、Jacobs, Ed、Harvill, Riley、Schimmel, Christine(2013)。團體諮商:策略與技巧。台北:新加坡商聖智學習。
  37. 黃源協(2007)。專業主義、新管理主義與最佳價值─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的挑戰與回應。社區發展季刊,120,85-105。
  38. 楊蓓(2010)。由團體工作者的專業養成反思團體工作的教育歷程。CHANGE─變遷社會下的社會工作教育與實務研討會
  39. 楊蓓(2011)。「社會團體工作」核心課程單元規劃與設計。社會工作核心知能建構研討會
  40. 鄭怡世、陳玟蒨(2013)。台灣民間社會福利組織社工人員工作內容與比重之探討:以聯勸補助的組織為例。聯合勸募論壇,2(2),23-50。
  41. 鍾明勳(2010)。團體心理治療師訓練的首部曲。中華團體心理治療,16(4),7-9。
被引用次数
  1. 林佩瑾(2021)。在經驗中學習、從行動中突破:臺灣社會團體工作專業養成的經驗與特色。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25(1),93-135。
  2. (2018)。案例教學法於方案設計與評估課程之成效分析。靜宜人文社會學報,12(1),109-129。
  3. (2024)。精神科社工人員臨床團體工作實務現況與能力研究。中華心理衛生學刊,37(1),1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