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台灣街舞發展影響因素與策略之研究-以街舞工作者之觀點為例

并列篇名

The Affecting Factors and Strateges of Hip-Hop Development in Taiwan – The Perspective of Hip-Hop Workers

DOI

10.6406/JNCKUPER.201510_47(1).0001

作者

陳婷薇;廖俊儒

关键词

嘻哈文化 ; 次文化 ; 青少年次文化 ; Hip-Hop ; Subculture ; Youth Subculture

期刊名称

成大體育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47卷1期(2015 / 10 / 01)

页次

1 - 1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灣街舞歷史發展及其中的相關影響因素與策略,街舞為嘻哈文化一環,嘻哈文化係以年齡區分為青少年次文化,起源於美國紐約Bronx區,1980年代傳入臺灣後,便對臺灣青少年與社會群體有所影響,故欲藉本研究讓大眾系統性的了解街舞歷史背景與現況,且促使街舞舞者、街舞工作者能更有效地推動臺灣街舞。本研究採用深度訪談,並以類屬分析法歸納彙整相同現象。研究結果發現:一、臺灣街舞發展歷程脈絡分為街舞舞者自我本身學習方式、練舞空間與時間、舞者之間氛圍、舞蹈風格與技術、比賽與活動之多寡與形式、參與街舞人數,以及社會外在環境的媒體曝光程度、政府重視程度、學校教育與街舞課程之相關、社會大眾之觀點、企業關注程度、家庭支持度;二、臺灣街舞發展影響因素有大眾傳播擴散效應、街舞參與人數上升、商業市場需求與效益、人品與人際關係、街舞形象轉變、直線教育;三、臺灣街舞發展策略有注重幕後行政、街舞舞者應優先注重生活、街舞正式化、人、積極對外溝通、教育方式、街舞風格之獨特性、傳承。然而未來研究可多元進行,以各學術領域層面為基礎,提供街舞更豐富的學術參考,以期臺灣街舞能有更完善的發展。

英文摘要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research the history of Street Dance in Taiwan, and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developed situation in recent years. Street Dance is one of the elements of Hip-Hop, which is a youth subculture. The origin of Hip-Hop was from Bronx, New York City in USA, Hip-Hop is a big influence for teenagers and society since it came into Taiwan. That is the reason why I intend to make sense for public to know more about the situation and history of Hip-Hop through a systematical generalization, and figure out strategies to push Street dancers and workers up to a more high level. The study is mainly going down with in-depth interview and also notes. I used the method of category analysis to get a more objective and completed result, which is arranged as the following: First, developing Street Dance in Taiwan can be classified as the way dancers study, the space and time for training, atmosphere between dancers, style and technic, competitions and events, amount of dancers, frequency of exposure on media, value for government, education about Hip-Hop, interests of public, attentions from sponsor, support from family. Second, effected factors of developing in Taiwan include spreading of media, raising amount of dancers, demanding and effecting of business market,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image of Street Dance, directed education. Third, the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has off-stage works, life style, official Street Dance, people, communication with public, education, style and unique, passing down. The study could be multiple and base on science to provide an abundant library of Hip-Hop, promote it into a more complete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體育學
参考文献
  1. 王玉麟(2004)。研究倫理的相關議題。教師之友,45(3),85-93。
    連結:
  2. 李文心(2006)。街舞介紹。臺大體育,44,79-88。
    連結:
  3. 洪嘉穗(2009)。嘻哈文化之展現與反思。大專體育,101,16-21。
    連結:
  4. 盧玉珍(2011)。街頭飆舞的晚期現代性意涵。運動文化研究,17,7-56。
    連結:
  5. 簡美姿(2003)。國中舞蹈班學生學習滿意度量表編製信、效度分析研究。體育學系系刊,3,87-100。
    連結:
  6. 顏心彥、李晶(2011)。台北市街舞使用空間分析。大專體育,116,64-72。
    連結:
  7. Barker, Chris、羅世宏譯(2004)。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臺北:五南。
  8. Brake, M.(1985).Comparative youth culture: the sociology of youth cultures and youth subcultures in American, Britain and Canada.Bost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9. 王宗吉(1996)。體育運動社會學。新北市:銀禾文化事業公司。
  10. 吳牧青(2007)。街舞帶頭 音樂時尚跟著燒─嘻哈瘋台灣 台風嘻哈客。PAR 表演藝術雜誌,174,44-45。
  11. 吳聲佶(200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
  12. 吳瓊洳(2008)。台灣當前青少年次文化之實踐形貌與解讀。台灣教育,653,52-56。
  13. 呂潔如(200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
  14. 宋鎮照(1997)。社會學。臺北市:五南。
  15. 李亦園(1984)。當前青少年次文化觀察。中國論壇,205,9-15。
  16. 李靜怡(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南市,國立成功大學藝術學系。
  17. 林伯勳(200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
  18. 林青江(1981)。教育社會學新論。臺北市:五南文化事業機構。
  19. 林浩立(2005)。流行化、地方化與想像臺灣嘻哈文化的形成。人類與文化,37,7-28。
  20. 林益民、莊育麟(2002)。青少年文化素描:街舞與同人誌。台北:巨流。
  21. 施昱竹(201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
  22. 許樹淵(2012)。體育運動社會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23. 陳可宜(200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宜蘭縣,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
  24. 陳厚宇(201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新北市,國立臺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25. 陳麗娥(201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
  26. 傅讌翔(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系所。
  27. 黃明甘、高小芳、向薇潔(2006)。論街頭流行運動文化-街舞運動。明新學報,32,77-82。
  28. 鄒欣寧(2011)。或性感或炫技 普羅大眾愛舞「瘋」!-流行舞蹈在台灣。PAR 表演藝術雜誌,227,45-47。
  29. 熊瑞梅、蘇碩斌(2011)。臺灣社會學會《研究倫理守則》編訂歷程。臺灣社會學會通訊,72,1-5。
  30. 劉雅文(2011)。台灣街舞運動的風格、形式與基本舞步之研究。北商學報,19,43-58。
  31. 劉憶勳(200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花蓮縣,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
  32. 蔡文輝(1993)。社會學。臺北市:三民。
  33. 薛紹君(201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東市,國立臺東大學身心整合與運動休閒管理學系碩士班。
  34. 謝雅欣(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嘉義市,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
  35. 顏寧(2011)。質性研究:設計與施作指南。臺北市:五南。
  36. 魏志翰(201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高雄市,高雄師範大學體育學系。
  37. 羅世宏譯、Barker, Chris(2000)。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臺北:五南。
  38. 蘇志鵬、王進華(2008)。Hip Hop-街舞運動的形式與風格。動態藝術學刊,1,2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