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港口、信仰與地方社會:清代淡水地方社會之形成與多元信仰發展 |
作者 |
王怡茹;林聖欽 |
关键词 |
淡水 ; 地方社會 ; 腹地 ; 文化地景 ; 信仰 |
期刊名称 |
北市教大社教學報 |
卷期/出版年月 |
13期(2014 / 12 / 01) |
页次 |
1 - 42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淡水位於淡水河下游右岸,因其位居河流出海口之區位因素,成為促使聚落發展的重要原因。漢人進入淡水發展,與清康熙朝後諸墾號相繼入墾臺北盆地有很大的關係。然而,清領初期北臺灣重要的行政(八里坌巡檢司)、軍事(淡水營)機關,都設駐在淡水河左岸之八里坌,外來船隻也多以八里坌港為停泊地,淡水的發展尚不及八里坌。約於乾嘉年間,因環境變遷造成八里坌港淤塞,以及原駐八里坌之行政、軍事機關相繼遷移,逐漸形成八里坌沒落、淡水港興起之局面。對內,淡水是腹地聚落之重要集貨圈、也是提供各式日常生活所需的市街聚落;對外,淡水是外來船隻主要的泊碇所,與淡水河流域之內港街市形成「外港-內市」的合作關係。當乾隆年間淡水漢人市街逐漸發展後,作為地方民眾心靈寄託、重要社交場所的民間信仰廟宇,也隨著市街聚落發展,陸續興建。從市街廟宇的成立時間與分布空間來看,不僅成立時間間隔短,空間分布也甚為密集,並以福佑宮為市街各族群最主要、最大之信仰中心,地方社會逐漸形成以福佑宮為中心,其他信仰多元並立的信仰型態。為探究港口、信仰與地方社會三者間之關係,本文主要從人與環境互動(人地關係)的角度出發,討論淡水港之興起背景、機能轉變、腹地範圍以及市街信仰型態。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地理及區域研究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
被引用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