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明清時代大眾的功名心態
|
并列篇名
|
The Popular Attitudes Toward the Scholarly Honor in Ming and Qing Periods
|
DOI
|
10.29456/SC.200607.0001
|
作者
|
劉彥成(Yen-Cheng Liu)
|
关键词
|
功名 ; 科舉 ; 家法族規 ; 士人 ; 棄儒從商 ; 教育 ; 家族 ; scholarly honor ; Imperial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 ; Family discipline ; Gentleman person ; Abandons the Confucian to pursue commerce ; Education ; Family
|
期刊名称
|
史轍
|
卷期/出版年月
|
2期(2006 / 07 / 01)
|
页次
|
1
-
33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自隋唐時代起,科舉制度成為中國重要的取士制度,使士人有了穩固的上升階梯。一個制度確實是政府所制定的,但是沒有得到人民支持的制度卻也是行不通的。歷代以來科舉考試受到大家的重視,個人心態會受到整個大環境的影響,功名心態因科舉制度而生,隨著年代的久遠,功名心態成為支持科舉制度不斷延續的最大力量,歷朝政府為了抓住民心和籠絡士人,所以也樂於維持科舉制度。
本文的出發點在於個人的功名心態,由個人的功名心態探討到以家庭的教育與觀念的傳承,或許功名可以藉由家庭教育與觀念的傳遞,造成一代一代的子孫都受到長輩的功名觀念的影響,使社會風氣不斷有崇尚功名的文化表現。隨著政治、經濟等變遷,社會風氣也會隨著產生變化,如明代後期的「棄儒從商」,或著是清末西力東漸所產生的巨變,這都使得社會風氣大轉變,科舉功名的價值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但是科舉功名在大眾心裡應該還有一定的價值,否則科舉制度就實行不下去了。最後探討國家在個人心態、家庭教育、社會風氣的氛圍之下,國家原本理想的取才制度,被大眾視為一個光明正道。
在明清時代,追求功名是一種文化的、集體的心態。在這一點上,無論人們最終從事什麼行業,都人視舉業為人生正道。一種心態和觀念不可能瞬間因為外在環境的改變而完全消失不見,功名心態亦是如此。清末廢科舉後,中國人的功名心態並沒有因此而煙消雲散。中國人其實將科舉中的功名心態轉移至新的教育制度中,隨著新的教育制度的實行而繼續的延續下去。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歷史學
|
参考文献
|
-
Ho, Ping-ti.(1962).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 Aspects of Social Mobility, 1368-1911.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
卞利(2000)。明代中後期至清前期徽州社會變遷大眾心態研究。《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4(6)
-
王先明(1995)。清代社會結構中紳士階層的地位與角色。中國史研究,4
-
王慶華(2002)。論《儒林外史》結構框架的文化反思精神。內蒙古大學學報,34(2)
-
史小軍(2001)。復古與新變-明代文人心態史。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
任恆俊(2003)。晚清官場規則研究。海口:海南出版社。
-
何剛德(1997)。民國筆記小說大觀。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
何懷宏(1998)。選舉社會及其終結-秦漢至晚清歷史的一種社會學闡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
吳海燕(1998)。明清商人文化素質的提高對經商活動的影響。《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5(5)
-
吳敬梓(1983)。儒林外史。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
李琳琦(2001)。明清徽州進士數量、分佈特點及其原因分析。《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9(1)
-
李慈銘(1978)。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台北:文海出版社。
-
沈垚(1997)。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汪崇員(2003)。《儒林外史》中以鹽商為背景的落伍文人。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7(1)
-
汪道昆(1997)。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周明初(1997)。晚明士人心態及文學個案。北京:東方出版社。
-
周腊生(1993)。明代狀元奇談。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
周腊生(1994)。清代狀元奇談。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
胡思敬(1970)。近代中國史料叢刊。臺北:文海出版社。
-
范金民(1997)。明清江南進士數量分析、地域分佈及其特色分析。《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2
-
范金民(1997)。明代江南進士事功述論。史學集刊,4
-
范金民(2005)。明代地域商幫的興起。本文爲台灣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專題討論而作
-
范曄(1975)。新校本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
-
韋慶遠(1989)。明清史新析。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凌濛初原著、徐文助校訂、繆天華校閱(1993)。二刻拍案驚奇。台北:三民書局。
-
孫華瑩(2000)。論明清商人重教興學及其特點。《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8(4)
-
孫麗萍(2002)。論明清時期官商一體化的作用和影響。史林,1
-
孫競昊(1995)。明清江南商品經濟與消費結構關係探析。齊魯學刊,4
-
徐光啓(2002)。農政全書。長沙:岳麓書社。
-
徐泓(1989)。明代後期華北商品經濟的發展與社會風氣變遷。第二次中國近代經 濟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
班固(1975)。新校本漢書。台北:鼎文書局。
-
張正明、薛慧林主編(1989)。明清晉商資料選編。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
張仲禮(1991)。中國紳士:關於其在19世紀中國社會中作用的研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
張杰(2003)。清代科舉家族。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曹雪芹、高鶚原著、馮其庸校注(1984)。紅樓夢校注。臺北:里仁書局。
-
陳其南(1990)。家族與社會。臺北:聯經出版社。
-
陳維昭(2001)。帶血的輓歌-清代文人心態史。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
陳獨秀(1984)。陳獨秀文章選編。北京:三聯書店。
-
曾國藩(1985)。曾國藩全集:家書。長沙:岳麓書社。
-
費成康(1998)。中國的家法族規。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
黃省曾(1997)。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楊國強(1997)。清代的功名與富貴。史林,1
-
蒲松齡著、張式銘校點(1995)。聊齋誌異。長沙:岳麓書社。
-
劉翠溶(1992)。明清時期家族人口與社會經濟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
-
蔣文玲(1995)。明清士商滲透現象探析。江海學刊,1
-
鄧嗣禹(1982)。中國考試制度史。台北:學生書局。
-
賴惠敏(1997)。天潢貴胄:清皇族的階層結構與經濟生活。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錢存訓、李約瑟(1990)。中國科學技術史。北京:科學出版社。
-
謝宏維(2000)。論明清時期江西進士的數量變化與地區分布。《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3(4)
-
瞿同祖(1984)。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台北:里仁書局。
-
譚立剛(1991)。紅樓夢社經面面觀。台北:新文豐出版社。
-
顧炎武(1984)。亭林文集。台北:漢京文化出版社。
|
被引用次数
|
-
陳美姿,周麗端(2020)。望子成龍女成鳳?教養信念在社經地位與家庭學習環境間的中介效果。教育心理學報,52(2),365-388。
-
王秀槐(2015)。從「以我為榮」 到 「證明自己」: 華人文化脈絡下知覺不同父母期待之大學生的生涯因應組型初探研究。輔導與諮商學報,37(1),79-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