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祈福與教化:西漢國教改革運動與儒教祭祀禮的成立

并列篇名

Blessings and Moralization: On the Reformation of the Official Religion in Former Han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Confucian Worship Ceremony

DOI

10.29456/SC.200707.0001

作者

黃胡群(Hu-Chun Huang)

关键词

神祠制度 ; 儒教 ; 國教改革運動 ; 祈福 ; 教化 ; 淫祀 ; shrine system ; Confucianism ; the reformation of the official religion ; blessings ; moralization ; unorthodox worship

期刊名称

史轍

卷期/出版年月

3期(2007 / 07 / 01)

页次

1 - 4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想研究的課題是儒教祭祀觀的建立。學界經常將中國的國家形態稱為「儒教國家」,這樣的國家形態,是由儒教作為主要意識形態的皇帝制度所架構起來的。其中禮是儒教最重視者,而祭祀禮在五禮中又最受到重視,故本文欲了解祭祀禮在國家施政中的重要性,時間點置於儒教獲得國教地位的漢代。關於祭祀制度,前人的理解多集中於祈福方面,少有深入探討其中教化意義者,本文的寫作即欲就此深入剖析。首先,將探討西漢中後期的國教改革運動,這場運動意欲建立起屬於儒教的祭祀禮,並於東漢初期基本確立。這場改革運動之所以能夠發生,是由於《禮古經》和《古文禮記》的出土,有了這些文獻的支持,戴聖方能編成《禮記》一書以提供國教改革的根據。因而接下來,本文便考察了《禮記》的祭祀相關篇章,發現儒教將祈福的觀念轉化為「受福」,並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由氣化宇宙觀而來的「報本反始」,另一便是本文所著重的教化。而後再以城陽景王祠的打擊為例,說明儒教在建立合禮的正祀之外,還有禁絕非禮的淫祀之作為,且其目的主要仍是為了推行教化。最後,本文的寫作又能回應儒教國家之宗教性與人文性的課題,本文的看法是,宗教性與人文性在儒教國家中是一體的兩面,其間並無矛盾。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2002)。論語。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
  2. (2002)。史記。北京:中華書局。
  3. (1983)。國語。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4. (1981)。睡虎地秦墓竹簡。台北:里仁書局。
  5. (2002)。禮記。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
  6. (2002)。宋書。北京:中華書局。
  7. (2002)。尚書。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
  8. (2002)。儀禮。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
  9. (2002)。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10. (2002)。魏書。北京:中華書局。
  11. (2002)。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12. (2002)。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
  13. Chang、 Chun-ming(1935).The Chinese Standards of Good Government: Being a Study of the Biographies of Model Officials` in Dynastic Histories.Nankai Social and Economic Quarterly,Ⅷ(2)
  14. Wechsler, Howard J.(1985).Offerings of Jade and Silk: Ritual and Symbol in the Legitimation of the. Tang Dynasty.New Heaven, Conn.:Yale University Press.
  15. 戶川芳郎(1987)。儒教史。東京:山川出版社。
  16. 王充、黃暉(1996)。論衡。北京:中華書局。
  17. 王健文(1995)。奉天承運-古代中國的「國家」概念及其正當性基礎。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8. 王國維(1992)。觀堂集林。上海:上海書店。
  19. 王符、汪繼培(1968)。潛夫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20. 王葆玹(1994)。西漢經學源流。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1. 平勢隆郎(1996)。中國古代紀年の研究。東京:汲古書院。
  22. 甘懷真(2003)。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台北:喜瑪拉雅基金會。
  23. 甘懷真(2003)。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台北:喜瑪拉雅基金會。
  24. 甘懷真(2003)。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台北:喜瑪拉雅基金會。
  25. 甘懷真(2003)。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台北:喜瑪拉雅基金會。
  26. 甘懷真(2003)。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台北:喜瑪拉雅基金會。
  27. 甘懷真(1995)。秦漢的「天下」政體-以郊祀禮改革為中心。新史學,16(4)
  28. 甘懷真(2003)。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台北:喜瑪拉雅基金會。
  29. 甘懷真(2003)。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台北:喜瑪拉雅基金會。
  30. 甘懷真、胡戟主編(2002)。二十世紀唐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1. 朱彬(1998)。禮記訓纂。北京:中華書局。
  32. 西嶋定生(1983)。中国古代国家と東アジア世界。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
  33. 何寧(1998)。淮南子。北京:中華書局。
  34. 余英時(1999)。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35. 余英時(2000)。軸心突破和禮樂傳統。二十一世紀,58
  36. 余英時(1999)。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37. 余英時(1999)。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38. 吳文璋(2001)。巫師傳統和儒家的深層結構-以先秦到西漢的儒家為研究對象。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39. 志田不動麿(1936)。後漢時代の妖巫と妖賊。歷史教育,11(6)
  40. 李零(2002)。法國漢學
  41. 李學勤(1994)。簡帛佚籍與學術史。台北:時報出版社。
  42. 邢義田(1987)。秦漢史論稿。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43. 林巳奈夫(1967)。中国古代の神巫。東方學報,38
  44. 林富士(1994)。漢代的巫者。板橋:稻鄉出版社。
  45. 林富士(1995)。東漢晚期的疾疫與宗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6(3)
  46. 板野長八(1995)。儒教成立史の研究。東京:岩波書店。
  47. 金子修一(2001)。古代中国と皇帝祭祀。東京:汲古書院。
  48. 俞理明(2001)。太平經。成都:巴蜀書社。
  49. 柯靈烏、陳明福譯(1985)。柯靈烏自傳。台北:故鄉出版有限公司。
  50. 洪适(1983)。隸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51. 耶律亞德著、楊儒賓譯(2000)。宇宙與歷史:永恒回歸的神話。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52. 徐旭生(2003)。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桂林:廣西師大。
  53. 徐復觀(2003)。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54. 袁宏(1971)。後漢記。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55. 袁珂(1982)。山海經。台北:里仁書局。
  56. 張光直(1990)。中國青銅時代。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57. 陳瑋芬(2004)。由「東洋」到「東亞」,從「儒教」到「儒學」-以近代日本為鏡鑑談「東亞儒學」。台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
  58. 陳夢家(1936)。商代的神話與巫術。燕京學報,20
  59. 堀毅(1988)。秦漢法制史論攷。北京:法律出版社。
  60. 傅柯、謝強、馬月譯(1999)。知識考古學。北京:三聯。
  61. 楊寬(1965)。古史新探。台北:中華書局。
  62. 蒲慕州(1995)。追尋一己之福。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63. 趙璘(1991)。西京雜記(外二十一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4. 劉昭民(1982)。中國歷史上氣候之變遷。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65. 增淵竜夫(1960)。中国古代の社会と国家。東京:弘文堂。
  66. 應劭、王利器(1982)。風俗通義。台北:明文書局。
  67. 韓非、陳奇猷(2000)。韓非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8. 韓格理著、翟本瑞譯(1996)。中國社會與經濟。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69. 韓格理著、翟本瑞譯(1996)。中國社會與經濟。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70. 韓格理著、翟本瑞譯、陳介玄譯(1996)。中國社會與經濟。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71. 嚴可均校輯(1981)。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文。京都:中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