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由“借荊州”看孫權的外交策略(208~219 CE)
|
并列篇名
|
Jing-zhou and the Diplomacy of Sun Quan
|
DOI
|
10.29456/SC.200907.0001
|
作者
|
楊晏州(Yen-Chou Yang)
|
关键词
|
借荊州 ; 孫權 ; 呂蒙 ; 劉備 ; 孫劉聯盟
|
期刊名称
|
史轍
|
卷期/出版年月
|
5期(2009 / 07 / 01)
|
页次
|
1
-
15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吳蜀聯盟是中國史上首次兩個皇帝互相承認對方合法性並結盟對抗另一位皇帝的聯盟,雙方稱帝前的孫劉聯盟則是其雛形,荊州更與此息息相關。荊州的「借」、「還」不只是劉備單方面的願望並可達成,而是在整體局勢下才有的成果,同樣孫劉聯盟的破局也非關羽一人即可辦到。本文即試圖以漢末群雄割據的整體局勢與孫權的政策對「借荊州」作一探討。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歷史學
|
参考文献
|
-
三國志 · 吳書 · 魯肅傳。
-
三國志 · 吳書 · 魯肅傳。
-
三國志 · 吳書 · 諸葛瑾傳。
-
三國志 · 吳書 · 陸遜傳。
-
三國志·吳書·甘寧傳。
-
辯亡錄:三國志 · 吳書 · 三嗣主傳。
-
三國志 · 蜀書 · 先主傳。
-
三國志 · 吳書 · 程昱傳。
-
三國志 · 吳書 · 吳主傳。
-
三國志·吳書·陸凱傳。
-
漢晉春秋:三國志 · 吳書 · 魯肅傳。
-
三國志·吳書·全琮傳。
-
三國志·蜀書·鄧芝傳。
-
三國志 · 蜀書 · 關羽傳。
-
江表傳:三國志 · 蜀書 · 先主傳。
-
雲別傳:三國志 · 蜀書 · 趙雲傳。
-
漢晉春秋:三國志 · 蜀書 · 先主傳。
-
三國志 · 魏書 · 程昱傳。
-
三國志·吳書·呂蒙傳。
-
三國志 · 蜀書 · 法正傳。
-
三國志 · 蜀書 · 諸葛亮傳。
-
三國志 · 吳書 · 周瑜傳。
-
三國志 · 吳書 · 周瑜傳。
-
三國志·吳書·魯肅傳。
-
宋王象之。輿地紀勝。臺北:文海出版社。
-
宋王象之。元和郡縣圖志:輿地紀勝。臺北:文海出版社。
-
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2006)。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
-
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2006)。漢晉春秋:三國志·吳書·魯肅傳。北京:中華書局。
-
清趙翼撰(1962)。二十二史剳記·卷七〈借荊州之非〉條。臺北:世界書局。
-
清趙翼撰(1962)。二十二史割記 卷七〈借荊州之非〉條。臺北:世界書局。
-
清顧祖禹(1968)。讀史方輿紀要。臺北:商務印書館。
-
清顧祖禹(1968)。讀史方輿紀要。臺北:商務印書館。
-
尹詢公(1981)。從荊州爭奪戰看三國前期的外交鬥爭。文史哲,5
-
尹韻公(1981)。從荊州爭奪戰看三國前期的外交鬥爭。文史哲,5,37-52。
-
王石天(1996)。從孫劉聯盟的破裂看關羽北上襄、樊的時機。河南大學學報,36(6),40-42。
-
王石天。從孫劉聯襲的破裂看關羽北上襄、樊的時機。河南大學學報,36(6)
-
王仲牢(2003)。魏晉南北朝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王仲華(2003)。魏晉南北朝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王延武(1996)。淺析孫吳立國與奪取江陵之關係。中南民族學院學報,4
-
王延武(1996)。淺析孫吳立國與奪取江陵之關係。中南民族學院學報,4,80-85。
-
田余慶(2004)。秦漢魏晉史探微。北京:中華書局。
-
田餘慶(2004)。秦漢魏晉史探微。北京:中華書局。
-
朱紹侯(1991)。吳蜀荊州之爭與三國鼎立的形成。史學月刊,1,14-24。
-
朱紹侯(1991)。吳蜀荊州之爭與三國鼎立的形成。史學月刊,1
-
李殿元(1994)。「借荊州」的是是非非。成都大學學報,3,75-79。
-
李殿元(1994)。「借荊州」的是是非非。成都大學學報,3
-
李曉杰(2000)。東漢荊州刺史部所轄諸郡沿革考。湖北大學學報,27(5),80-85。
-
李曉傑。東漢荊州刺史部所轄諸郡沿革考。湖北大學學報,27(5)
-
杜建民(2003)。蜀漢何以失荊州。史學集刊,2
-
杜建民(2003)。蜀漢何以失荊州。史學集刊,2,6-12。
-
杜建民(1995)。劉備實未「借荊州」。齊魯學刊,2,73-75。
-
杜建民(1995)。劉備實未「借荊州」。齊魯學刊,2
-
徐澄、徐海松(1995)。論「借荊州」。杭州師範學院學報,1
-
徐澄、徐海松(1995)。論「借荊州」。杭州師範學院學報,1,20-24。
-
馬植杰(2004)。三國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
馬植傑(2004)。三國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
馬植傑。三國史。
-
張東華、劉偉(2003)。荊州之爭與吳蜀關係新探。成都大學學報,2,59-64。
-
張東華、劉偉(2003)。荊州之爭與吳蜀關係新探,2
-
傅樂成(1977)。漢唐史論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
傅樂成(1977)。漢唐史論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
楊洪權(1997)。孫吳謀荊州述論。煙台師範學院學報,4
-
楊洪權(1997)。孫吳謀荊州述論。煙台師範學院學報,4,43-47。
-
楊德炳(1996)。「跨有荊益」得失再評·隆中對。武漢大學學報,2,86-92。
-
楊德炳(1996)。隆中對「跨有荊益」得失再評說。武漢大學學報,2
-
萬繩楠(1994)。魏晉南北朝史論搞。臺北:雲龍出版社。
-
萬繩楠(1994)。魏晉南北朝史論搞。臺北:雲龍出版社。
-
趙國華。三國時期的吳蜀關係。華中師範大學學報,36(1)
-
趙國華(1997)。三國時期的吳蜀關係。華中師範大學學報,36(1),113-119。
-
劉勇(1996)。也談劉備「借荊州」。許昌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5(2),81-86。
-
劉勇。也談劉備「借荊州」。許昌師專學報,15(2)
-
謝偉傑。孫吳「彈性外交」述論。漢學研究,2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