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陵政變是司馬氏邁向魏晉禪代的起點,由於充斥許多阻力,政變後司馬氏仍花費三代四人十餘年的時間才成功篡位。其中諸葛誕是最後一位起兵抵抗司馬氏的人物,學術界也一直把他當作忠於曹魏的代表,少數質疑他前後行為矛盾的論著往往無法提出合理解釋,諸葛誕抵制司馬氏的形象也因此穩居主流地位。但在筆者整理《三國志》、《世說新語》、《晉書》等史籍後,發現諸葛誕在發動淮南三叛以前,其所作所為顯示他根本可算作司馬師的黨羽,後來討伐司馬昭並非長期計晝。魏晉禪代之際的黨派劃分,恐怕與現代人的想像有些出入。
本文主標題探討諸葛誕的黨派屬於瑣碎的史料考證,副標題則嘗試將諸葛誕黨於司馬師連結至司馬氏都督政策的轉變過程,試圖為唐長孺先生的論點做一點補充。司馬懿、司馬師在高平陵政變後缺乏足夠力量以同姓盡據要地都督,只得先重用異姓為督。司馬昭擁有更強大的權力後,才開始分派其餘司馬氏人物擔任地方都督,這項政策直接開啟西晉的「宗王出鎮」。諸葛誕身為司馬氏姻親,正好在司馬氏的都督政策由任用異姓轉往重用同姓的過程中扮演關鍵的過渡性角色。後人過度重視諸葛誕討伐司馬昭的言行,反使此事遭到忽略。而司馬氏在魏末先控制中央禁衛軍,再步步爭奪各地都督軍的行為,或許也為西晉八王之亂樹立不良典範。高平陵政變對西晉的啟發,可能不下於玄武門之變在唐朝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