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宋代蘇州吳學-地方教育的實踐與困境

并列篇名

The Development of Official School (Su-Zhou Wu Xue) in Song China

DOI

10.29456/SC.201007.0004

作者

張家瑋(Chia-Wei Chang)

关键词

蘇州 ; 范仲淹 ; 地方官學 ; 學田制度

期刊名称

史轍

卷期/出版年月

6期(2010 / 07 / 01)

页次

57 - 7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北宋是州縣學發達的年代,學校肩負著地方官員行教化之目的,又能夠滿足士人對知識教育的需求,宋仁宗在位期間各地廣設官學,主要交由州縣官員去落實推動。本文以宋人提倡教育的氛圍為背景,列舉蘇州吳學的發展過程為例,篇幅上用三個段落來討論。 首先,在北宋擴大科舉取士,政府推動地方教育的風潮中,吳學是如何建立,並融入蘇州文化之中?興辦學校能否成功,除了寄託著鄉民期望,同時也牽涉到州縣官員與蘇州士人對基層教育的關注度。探討蘇州地區自范、朱兩氏父子,人與人之間所連繫出的人際關係,他們以直接或間接方式影響地方事務,興辦學校正是實質項目之一。再者,蘇州郡城在建炎四年(1130)遭逢金兵焚掠,使吳學校舍、典籍燬于戰火,過去由范仲淹、胡瑗所奠定下的教育基礎,不能因為災難而中斷,尤其紹興年間蘇州官員整頓地方秩序,是否將學校教育置入優先考量?宋金和議後政局回穩,政府對教育的態度又為何?最後,吳學自景祐二年(1035)起不斷的擴充校舍與學產,至元祐四年(1089)郡守王覲清點校產時,已經浮現產權不清的管理問題。由吳學與豪右的學田訟案來看,雙方主要在「蕩田」的歸有權上產生糾紛,本文將追述始末,並且討論學產經營上的困境。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1990)。天一閣明代方志選刊續編。上海市:上海書局。
  2. (2004)。中國歷代石刻史料彙編。北京:北京圖書館。
  3. 元脫脫(1985)。宋史。北京:
  4. 宋朱長文(1983)。樂圃餘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 宋朱長文(1999)。吳郡圖經續記。南京:
  6. 宋范成大(1999)。吳郡志。南京:
  7. 宋鄭虎臣輯(1983)。吳都文粹。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8. 明盧熊(1983)。蘇州府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9. 清王謇(1999)。宋平江城坊考。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10. 清徐松(1976)。宋會要輯稿。臺北:新文豐。
  11. 方誠峰(2005)。統會之地—縣學與宋末元初嘉定地方社會的秩序。新史學,16(3),1-22。
  12. 王民信編(1969)。宋史資料粹編。臺北:文海出版社。
  13. 李弘祺(1993)。宋代官學教育與科舉。臺北:聯經出版社。
  14. 周愚文(1996)。宋代的州縣學。臺北:國立編譯館。
  15. 高明士(1984)。唐代東亞教育圈的形成。臺北:國立編譯館。
  16. 梁庚堯(1997)。宋元時代的蘇州。宋代社會經濟史論集,臺北:
  17. 梁庚堯(1993)。豪橫與長者:南宋官戶與士人居鄉的兩種形象。新史學,4(4),45-95。
  18. 梁庚堯(1977)。南宋的農地利用政策。臺北:臺大文史叢刊。
  19. 陳雯怡(1996)。由官學到書院:從制度的理念與互動看宋代教育的演變。臺北:聯經出版社。
  20. 陶晉生(1981)。女真史論。臺北:食貨出版社。
  21. 趙鐵寒(1959)。宋代的州學。宋史研究集,臺北:
  22. 劉子健(1987)。兩宋史研究彙編。臺北:聯經出版社。
  23. 鄧小南(1995)。北宋蘇州的士人家族交游圈—以朱長文之交遊為核心的考察。國學研究,北京:
  24. 鄧小南(1997)。龔明之與宋代蘇州的龔氏家族。國學研究,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