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國中七年級學生對史料證據的認知初探

并列篇名

Explore Students' Concepts of Historical Evidences

作者

王曉玲(Hsiao-Ling Wang)

关键词

史料 ; 史料證據 ; 史料認知 ; 歷史思考 ; 歷史思維 ; 歷史概念 ; 史料概念歷史能力 ; 歷史文本

期刊名称

史轍

卷期/出版年月

9期(2013 / 07 / 01)

页次

107 - 12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學習帶得走的能力」是近年來全世界教育發展的趨勢,歷史學科可以培養學生那些帶得走的能力?成為英、美等國歷史教學發展的重心,台灣國中與高中的教學課綱也呈現出這樣的歷史教學趨勢,而「史料證據」的歷史教學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變得愈來愈重要。何謂「史料證據」的歷史教學?在台灣一般的歷史課堂現場,以及考場上普遍使用的「史料題」,都將史料作為既定歷史知識的佐證,這種長期以來錯誤的學習方式,使得一般師生將「史料證據」的歷史思維,當作為固定歷史資訊的思考模式,這種違背歷史學科能力的做法,有進一步釐清其概念的必要。在培養「以史料為證據」的教學裡面,學生必須從自己處理史料以及建立論述的過程中,學習到歷史學家看待史料的方式及其思維運作的過程。對於「史料」的解讀並不是固定不變的,因此在進行史料教學的同時,理解學生的歷史思考有其必要,根據近年來英國與台灣歷史學者對於學童思考的探究,建立的學童對於「史料」認知的進程,本研究即在這個基礎下進行實證研究。本研究以「一段歷史、兩段不同立場史料」的問卷,對台灣國中七年級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發現約占全體學生的67%能夠明確描述文本的差異,無法分辨文本差異的學生約占全部的13%,至於學生史料認知的研究結果,卻不如史料閱讀的研究結果樂觀。比例高達70%的學生都認為歷史只有一個真相,相信「歷史是固定事實」,而學生具有「歷史是一種文本」的認知比例只占8%,這樣的研究結果,與其他學生歷史認知的相關研究若合符節。顯現出在台灣的歷史課堂,發展培養「史料證據」能力的歷史教學有其急切性。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How Students Learn: History in the classroom.Washington, D.C.: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2. History Teaching and Historical Understanding.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 Ltd..
  3. (1996).understanding History.
  4. Bruner, Jerome S.、邵瑞珍譯(1995)。教育的歷程。台北:五南。
  5. Lee, Peter、周孟玲譯(1994)。兒童學習歷史的進程。清華歷史教學,3,5-14。
  6. Thompson, D.、葉小兵譯(1996)。理解過去:程序與內容。清華歷史教學,7,15-24。
  7. 林慈淑(2001)。史家?偵探?或紀錄?─10-14 歲兒童對歷史記述的一些想法。史學與文獻,台北:
  8. 林慈淑(2002)。歷史教與學的鴻溝─英國兒童歷史認知的探究。東吳歷史學報,8,153-190。
  9. 陳冠華(199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
  10. 劉靜貞(2001)。10~16 歲學生對歷史記述的認知初探。史學與文獻,台北:
  11. 潘怡伶(200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