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
-
杜正宇(2017)。論二戰時期的臺灣大空襲(1938-1945)。國史館館刊,51,59-95。
連結:
-
陳柏棕(2019)。臺籍戰歿日本兵紀念場域的形塑:以新竹北埔濟化宮為例。國史館館刊,62,165-198。
連結:
-
黃自進(2004)。抗戰結束前後蔣介石的對日態度:「以德報怨」真相的探討。近代史研究所集刊,45,143-194。
連結:
-
戴寶村(2004)。B29 與媽祖:台灣人的戰爭記憶。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22,223-275。
連結:
-
中國時報—中時電子報,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601?chdtv,檢索日期:2021 年 04 月 17 日。
-
臺灣日日新報漢珍版,http://rrxin.lib.nccu.edu.tw/cgi-bin2/Libo.cgi?,檢索日期:2021 年 04 月 17 日。
-
蘋果新聞網,https://tw.appledaily.com/home/,檢索日期:2021 年 04 月 17日。
-
NOWnews 今日新聞,https://www.nownews.com/,檢索日期:2021年04月17 日。
-
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s://www.ltn.com.tw/,檢索日期:2021 年 04 月 17日。
-
台湾ビジュアル辞典 , https://taiwanvisualjiten.blog.fc2.com/blog-entry-322.html,檢索日期:2021年04月17日。
-
聯合知識庫,http://udndata.com/ndapp/Index,檢索日期:2021 年 04 月 17日。http://udndata.com/ndapp/Index
-
Connerton, Paul(1989).How Societies Remember.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Maurice, Halbwachs(1992).The Social Frameworks of Memory, On Collective Memory.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Winter, Jay(2006).Remembering War: the Great War between Memory and Histor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Connecticut:Yale University of Yale Press.
-
三尾裕子(2017)。植民地経験、戦争経験を「飼いならす」-日本人を神に祀る信仰を事例に-。日本台湾学会報,19,14-28。
-
台湾協会編(1982)。台湾引揚史─昭和 20 年終戦記録。東京:台湾協会。
-
四方田犬彥,林姿瑩(譯)(2017)。石原裕次郎在台灣的影響。戰後台灣的日本記憶:重返再現戰後的時空,臺北:
-
石計生(2017)。歌謠、歌仔本與雜誌流傳─中野忠晴、「日本歌謠學院」對戰後初期台日的跨文化影響。戰後台灣的日本記憶:重返再現戰後的時空,臺北:
-
吉野直也(1991)。台湾軍司令部 1895〜1945。東京:国書刊行会。
-
何邦立(2015).筧橋精神─空軍抗日戰爭初期血淚史.臺北:獨立作家出版社.
-
呂理政(1990).天、人、社會:試論中國傳統的宇宙認知模型.臺北: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
-
尾原仁美(2006)。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
-
李衣雲(2010)。解析「哈日現象」:歷史•記憶與大眾文化。思想,14,99-110。
-
李承機(編),李育霖(編)(2020).「帝國」在臺灣 II:「日本時代」的歷史記憶.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
李家愷(2013)。由新材料試探臺灣民間鬼故事。臺灣文獻,64(3),149-184。
-
李慶秋(2005).咱的故鄉:中埔.嘉義:嘉義縣中埔鄉立圖書館.
-
李豐楙(2012)。凶死與解除:三個台灣地方祭典的死亡關懷。華人學術處境中的宗教研究:本土方法的探索,香港:
-
李豐楙(1994)。從成人之道到成神之道:一個臺灣民間信仰的結構性思考。東方宗教研究,新 4,183-210。
-
沈佳姍(2018)。從義愛公故事看日警變成臺灣神的虛實與意義。臺灣文獻,69(2),157-194。
-
汪宏倫(2016)。戰爭與社會:對「二戰結束七十週年」的觀察與反思。國史館通訊,10,121-131。
-
林泉忠(2010)。哈日、親日、戀日?「邊陲東亞」的「日本情結」。思想,14,139-159。
-
林美容(2017).台灣鬼仔古.臺北:月熊出版.
-
林美容,三尾裕子,劉智豪(2017)。從田中綱常到田中將軍的人神蜕變:無關族群的民族史學。臺灣文獻,68(4),147-180。
-
洪瑩發(2013)。花蓮,東華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
-
馬有成(2005).珍藏西港宗教民俗卷.臺南縣:臺南縣西港鄉公所.
-
陳立台,鄧時中(1998).南寮漁村史.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
-
陳怡宏(2015)。二戰下的臺灣人:總體戰的生活記憶。WatchTaiwan 觀.臺灣,26,14-22。
-
陳咨仰(2013)。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研究所。
-
陳為民(1992).無聊男子的軍中鬼話.臺北:希代書版股份有限公司.
-
陳為民(1993).無聊男子的軍中鬼話 3.臺北:希代書版股份有限公司.
-
黃文博(1998).站在台灣廟會現場.臺北:常民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鈴木清一郎,《臺灣舊慣冠婚葬祭と年中行事》,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34。
-
臺灣省政府,〈臺灣省政府教育廳函〉教二字第 05197 號,《臺灣省政府公報》,六十二年秋字第 65 期,臺北,1973。
-
遠流台灣館(編)(2000).台灣史小事典.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
劉鳳翰(1997).日軍在台灣:一八九五年至一九四五年的軍事措施與主要活動.臺北縣:國史館.
-
蔡慧玉(1996)。台灣民間對日索賠運動初探:「潘朵拉之箱」。台灣史研究,3(1),173-228。
-
蔡慧玉(編),吳玲青(整理)(1997).走過兩個時代的人─台籍日本兵.臺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
蔡錦堂(2010)。臺灣的忠烈祠與日本的護國神社.靖國神社之比較研究。師大臺灣史學報,3,3-22。
-
戴寶村(策畫),潘繼道(2015).「小的」與 1895.臺北:玉山社.
-
謝佳靜(2008)。臺南,南台科技大學應用日語系。
-
謝國興(2019)。臺灣民間信仰中的日本神明。臺南文獻,16,54-85。
-
鍾志正,張建豐(2009).乙未戰爭研究─你不知道的台灣保衛戰.臺北:海峽學術.
-
藍適齊(2015)。「喪失」在戰爭(記憶)中:第二次世界大戰與臺灣平民家庭。戰爭與臺灣社會學術研討會,臺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