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圖寫興亡:實景山水圖在清初金陵社會網絡中的意涵

并列篇名

The Early Qing Social Context and Development of Nanjing Topographical

DOI

10.29831/TDPC.200612.0015

作者

楊敦堯(Tun-Yao Yang)

关键词

明清之際 ; 金陵畫派 ; 南京 ; 歷史記憶 ; 視覺符碼 ; 遺民情境

期刊名称

書畫藝術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1期(2006 / 12 / 11)

页次

253 - 28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金陵山水景物在清初所處的政治、地理、歷史等文化特質,及其特殊的時空內涵與情境網絡,成為明遺民人士在藝文創作上常見的題材,多以此地「景象」寄寓民族情感,圖寫興亡之感概。其因素約有三:一則南京乃六朝故都,有著交替興亡的歷史背景,也留下不少悲創歌詠的史詩和詠物詩,在中國歷史上極為突出;二則南京是明王朝開國之都,城東鍾山的朱元璋之陵寢,孝陵的意義更象徵朱家王朝的符號;三則是甲申之變後,福王於南京建立短暫的弘光朝,史稱南明,其政權的腐敗,處於危亡的邊際,又是勾引人對歷史的反顧於南朝陳後主「玉樹後庭花」式的金粉舊夢,具有現實政治的關照意義。因此在明遺民的筆下,山水景物多塗上蒼涼悽楚的主觀色彩,構成主客相衝突的「有我之境」,蘊含著深沉的滄桑之感與興亡之恨。以金陵城市意識與觀感為對象的實景山水圖,亦在波瀾起伏的歷史舞台上,映現濃厚懷舊感傷的情境。因此,畫中藉以憑弔所描繪的景象,是明遺民對於易代的歷史記憶與聯想,使得與易代相關係的許多事件與物象具有象徵的意涵:即如此孤寂、荒茫、幻化、迷離氛圍中的金陵景象,在故明孤臣孽子的眼中,儼然是故國土地的化身,象徵對過去明朝景象的感嘆,來抒表憑弔懷古。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明王圻、王思義(1993)。三才圖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 明朱之蕃(1983)。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區:金陵圖詠。台北:成文出版社。
  3. 明朱察卿(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朱邦憲集。台南:莊嚴文化。
  4. 明吳應箕(1961)。貴池先哲遺書:留都見聞錄。台北:藝文印書館。
  5. 明姚綬(1973)。歷代畫家詩文集:穀菴集選。台北:學生書局。
  6. 明郎瑛(1998)。七修類稿。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7. 明張仲昭(1983)。文淵閣四書:未軒文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8. 明張岱(2005)。陶庵夢憶。台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9. 明張岱(1991)。張岱詩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0. 明陳沂(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金陵古今圖考。台南:莊嚴文化。
  11. 明楊爾曾輯。海內奇觀。台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
  12. 明顧起元(1987)。客座贅語。北京:中華書局。
  13. 明顧起元(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金陵古金石考目。台南:莊嚴文化。
  14. 南朝劉勰(1985)。文心雕龍。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5. 南朝劉勰(1985)。叢書集成新編:文心雕龍。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6. 唐李白(1977)。李太白全集。北京:中華書局。
  17. 唐李商隱(1978)。李義山詩集。香港:中華書局。
  18. 唐杜甫(1998)。杜詩鏡銓。台北:藝文印書館。
  19. 唐韋莊(1922)。四部叢刊初編:洗花集。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
  20. 唐劉禹錫(1965)。四部叢刊初編:劉夢得文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21. 清孔尚任(1994)。桃花扇。台北:華正書局。
  22. 清孔尚任(1984)。湖海集。台北:世界書局。
  23. 清王士禎(1981)。漁洋精華錄。台北:世界書局。
  24. 清王士禎(1981)。漁洋精華錄。台北:世界書局。
  25. 清伍崇曜、張岱(2005)。陶庵夢億。台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6. 清余賓碩(1984)。筆記小說大觀:金陵覽古。台北:新興出版社。
  27. 清余懷(2005)。福建叢書:余懷集,味外軒詩輯。揚州:廣陵書社。
  28. 清杜濬、卓爾堪。明末四百家遺民詩
  29. 清杜濬、卓爾堪。明末四百家遺民詩
  30. 清周亮工(1993)。清人畫學論著:讀畫錄。台北:世界書局。
  31. 清周亮工(1993)。讀畫錄:清人畫學論著·上。台北:世界書局。
  32. 清屈大均、歐初編、王貴忱編(1985)。屈大均全集(三):翁山文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33. 清屈大均|歐初編、王貴忱編(1996)。屈大均全集(三):翁山文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34. 清胡香昊、卓爾堪(1973)。明清史料彙編•八集:明末四百家遺民詩。台北:文海出版社。
  35. 清孫靜庵(1985)。明遺民錄。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36. 清徐枋(1973)。歷代畫家詩文集:居易堂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37. 清陳子龍(1977)。安雅堂集。台北:偉文圖書公司。
  38. 清陳開虞。江寧府志。北京:北京大學圖書館。
  39. 清陳維崧(1929)。四部叢刊初編:陳迦陵文集。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
  40. 清陳濟生編、顧炎武編、歸莊編(1965)。天啓崇禎兩朝遺詩小傳。台北:世界書局。
  41. 清楊思壽(1971)。眼福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42. 清顧炎武(1976)。顧亭林詩箋。台北:廣文書局。
  43. 清龔鼎孳、錢仲聯主編(2004)。清詩紀事。南京:鳳凰出版社。
  44. 清龔賢。龔賢研究集
  45. 清龔賢。龔賢研究集
  46. 清龔賢、卓爾堪。明末四百家遺民詩
  47. 清龔賢、劉海粟主編、王道云編註、劉宇甲編註、蕭平編註(1988)。龔賢研究集。江蘇:江蘇美術出版社。
  48. Susanne. K. Langer、劉大基譯(1991)。情感與形式(原書名:Feeling and Form)。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49. 中華叢書委員會編(1956)。故宮書畫錄。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50. 王正華、李孝悌編(2005)。中國的城市生活。台北:聯經出版社。
  51. 姜斐德(1997)。畫可以怨否?:《瀟湘八景》與北宋譴遷詩畫。國立台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4,59-84。
  52. 單國強主編(2000)。金陵諸家繪畫。香港: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
  53. 圖版見中國古代書畫鑑定組編(1999)。中國古代書畫圖目。北京:文物出版社。
  54. 趙園(1999)。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55. 蕭阿勤(2000)。民族主義與臺灣一九七○年代的「鄉土文學」:一個文化(集體)記憶變遷的探討。台灣史研究,6(2),77-138。
  56. 蕭馳(1999)。中國抒情傳統。台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
被引用次数
  1. 李珮詩(2008)。明亡前後金陵勝景圖象之研究—以松巒古寺爲例。書畫藝術學刊,4,257-291。
  2. (2019)。舊席.舊秦淮.舊宮門——吳梅村詩文中的南京記憶與隱喻。文與哲,35,195-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