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宋夢英集篆十八體書碑及其相關問題

并列篇名

Tomb Stone by Mon-Ing's (Sung Dynasty) 18 Script Style Calligraphy Collection and Related Issues

DOI

10.29831/TDPC.200712.0007

作者

游國慶(Kuo-Ching Yu)

关键词

夢英 ; 集篆十八體書 ; 雜體篆

期刊名称

書畫藝術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3期(2007 / 12 / 01)

页次

95 - 16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台北故宮曾購存一張「北宋釋夢英十八體篆書碑」墨拓,原石刻現貯於西安碑林【圖2】)比較之下,故宮拓本上方尚缺一塊碑文,上有篆題及贈詩多首。因爲全碑的碑影、碑拓極少發表,學術界也罕見討論,幾乎是完全忽略了它的重要性。 在西漢以後,篆籀被通行的隸書所取代,篆籀成了稀罕的古代文字,於是學者開始輯錄前代古文籀篆,魏晉南北朝更興起創製雜體篆、雜體書的風潮,在文獻記載上,南北朝湧現了最多的雜體書,五十六種書、「百體」或百餘體者,比比皆是。其中屬於篆書體的,也達數十種,至今卻都只存其目、未知其詳。 「北宋釋夢英十八體篆書碑」是現存最早的雜體篆實物作品,由此開展出的集篆三十二體〈金剛經〉,起於宋僧道肯而流傳於明清。至清乾隆皇帝,又命作三十二體篆〈盛京賦〉,更依此漢文篆體,翻製出滿文三十二篆,滿漢古篆合爲六十四體,恰符六十四卦之數,爲古今雜體篆之集大成。而溯其源,則允推「北宋釋夢英十八體篆書碑」爲承先啟後的重要角色。 所以,本文擬從歷代篆書的演變說起,討論各時期對書體的認知與各種古篆的作品狀況;紀錄「北宋釋夢英十八體篆書碑」的碑石和碑文現況,並敘述其篆體特色與後世評價,最後重新給予歷史定位。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李域錚(1986)。西安碑林。陜西人民出版社。
  2. 李域錚編(1989)。西安碑林書法藝術。陜西人民出版社。
  3. 李域錚編(1995)。陜西古代石刻藝術。陜西三秦出版社。
  4. 施安昌(2002)。善本碑帖論集。紫禁城出版社。
  5. 高峽主編(1999)。西安碑林全集。廣東經濟出版社。
  6. 高峽主編(1999)。陜西珍貴文物集成碑刻書法卷。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7. 路遠(1998)。西安碑林史。西安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丁治民(2011)。新發現集篆寫本:姚敦臨《二十體篆》。書畫藝術學刊,10,1-13。
  2. 連蔚勤、翁敏修(2013)。《永樂大典》所引《二十體篆》研究。漢學研究集刊,16,89-116。
  3. 盧慧紋(2014)。唐至宋的六朝書史觀之變:以王羲之〈樂毅論〉在宋代的摹刻及變貌為例。故宮學術季刊,31(3),1-56。
  4. 游國慶(2015)。道寧齋印考。故宮學術季刊,32(4),4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