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出土楚簡文字的字體考察-以〈包山楚簡〉爲例

并列篇名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Letter of the Unearthed Chu Inscribed Bamboo Slips-Baoshan Chu Inscribed Bamboo Slips for Example

DOI

10.29831/TDPC.200812.0014

作者

謝榮恩(Jung-En Hsieh)

关键词

楚簡 ; 包山楚簡 ; 字體 ; 篆書

期刊名称

書畫藝術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5期(2008 / 12 / 01)

页次

253 - 29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廿世紀初,斯坦因西域探險,在流沙中發現漢代簡策,凝聚了世人的焦點。爾後,大批竹簡、木簡、帛書出土,尤其是簡牘帛書之上,筆墨書寫的古代真跡文字,數量豐富,字體、字形風格變化多樣,而已出土之戰國楚墓及楚系竹簡文字,數量最多,且保存完好,這些筆寫墨書於竹、木簡、帛書之文字書法,其風格迥異於同時代之金石刻、鑄文字,由於是墨書真跡,讓我們看到了當時代日常書寫的書法實相,大量楚簡文字,部分與傳統認知的篆書(秦系文字)字體相同,部分則存在很大的構形差異,並且時而可見隸筆,這些楚簡文字的篆書、隸書字體定位如何,本文將透過古代文獻中描述之篆、隸書形態與筆畫特徵,以〈包山楚簡〉爲代表,實際考察其書寫造形,並取甲骨文、金文、說文所列之古文、籒文、篆文,與〈包山楚簡〉文字做比較,察其字體同異,探討〈包山楚簡〉文字在造字形體上與秦以前各時代、同時代不同地域之篆書有多少相似度和差異,以及其隸化之程度。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
  2. 王國維著(1984)。觀堂集林。北京:中華書局。
  3. 包世臣(1985)。藝舟雙楫。臺北:華正書局。
  4. 司馬遷(1983)。史記。臺北市:宏業書局。
  5. 何琳儀著(1989)。戰國文字通論。北京:中華書局。
  6. 吾丘衍(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學古編。臺北商務印書館。
  7. 林進忠(2001)。晴嵐論集。臺北:國立台灣藝術學院。
  8. 段玉裁編(1983)。斷句套印本說文解字注。臺北市:漢京文化事業。
  9. 孫過庭(1986)。書譜。臺北:金楓出版社。
  10. 班固(1974)。《漢書》,新校本廿五史,顏師古注。臺北:史學出版社。
  11. 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編(1991)。包山楚簡。北京:文物出版社。
  12. 裘錫圭著(1999)。古文字論集。臺北藝文印書館。
  13. 劉有定(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釋衍極。臺北商務印書館。
  14. 劉熙載編(1988)。藝概。臺北:華正書局。
  15. 潘運告主編(1999)。漢魏六朝書畫論。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
  16. 薑夔(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續書譜。臺北商務印書館。
  17. 豐坊(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書訣。臺北商務印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