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日治期」外地藝師於蘭陽寺院創作之研究

并列篇名

An Investigation of Art Craft of Local Temples by Masters Coming Out of Lan-Yang Area in the Period of Japanese Governance

DOI

10.29831/TDPC.201206.0002

作者

林福春(Fu-Chun Lin)

关键词

蘭陽寺院藝術 ; 日治期寺院藝師 ; 外地藝師對蘭陽寺院藝術的貢獻

期刊名称

書畫藝術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12期(2012 / 06 / 01)

页次

25 - 5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清末民初之際,臺地因尚處於農業社會時代,斯時所謂民俗藝術本質上大都屬於鄉土休閒活動,而興築寺院匠師的技藝競賽,自然成了鄉民茶餘飯後關注的焦點。由於先民思想封閉,加上根深柢固的地域觀念,既連興建寺院都壁壘分明,蘭陽溪北、溪南的匠師在施作時,彼此都相互較勁,為一爭高下,嘗聞弄到三餐不繼的窘境,寺院的主事者甚至延攬外地匠師加入競爭的行列,遂使競逐活動蔚為風氣!綜觀應聘前來蘭陽的外地藝師,他們都能一展長才,默默地為蘭陽寺院留下精心傑作。筆者在田野訪查中發現,「日治時期」前來蘭陽的藝師,其成員分別來自臺北、廣東、廈門、福州、泉州等地,彼時“溪北的宜蘭”暨“溪南的羅東”因地處人文薈萃之所,人們的審美觀亦較其他地區高出許多,廟方乃巧妙地應用各地藝師爭勝的心理,藉以提升藝作品質,從中獲取物超所值的利益。由於畢生貢獻鄉土勞苦功高,這些老師傅們有些已被遴選為「國家民族藝師」或「重要民族藝師」,他們對蘭陽寺院藝術的貢獻有三。其一:由於他們優質的藝作,使蘭陽寺院變得更為恢宏燦爛!其二:部分外地藝師在建廟之餘,從事薪傳志業,廣招生徒,對蘭陽寺院藝術人才的培養,功不可沒。其三:這些藝師因雲遊南北,藝作遍佈各地,有利於學者對其風格之研究,遂使蘭陽與臺地在「地方藝術史」的網絡上能結托一致,若就追求文獻的學術價值而言,誠然意義重大!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1975)。中國畫論類篇。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2. (2010)。人體經絡輕圖典。三采文化出事業有限公司。
  3. 大正藏
  4. 莊伯和,〈林再興與交趾陶藝術展〉,〈專文〉,臺北車站文化藝廊, 1998年12月迄1999年3月。
  5. 王慶臺、「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中心」編輯(1996)。木雕─黃龜理藝術作品圖鑑。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6. 李乾朗(1988)。,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7. 李乾朗、康錫諾(1997)。大龍峒「保安宮」建築與裝飾。財團法人臺北保安宮。
  8. 汪彝中。民族藝師林再興─交趾陶藝術傳承展專輯。財團法人臺灣手工業推廣中心。
  9. 林敏雄、郭喜斌(2006)。建築And裝飾藝術。麥寮‧「拱範宮」第六屆管理委員會。
  10. 林會承(1987)。傳統建築手冊形式與作法篇。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11. 林福春(2000)。清代噶瑪蘭暨第二代寺院匠師藝作析探。臺灣文獻,51(1)
  12. 陳清香(2005)。臺灣佛教美術的傳承與發展。文津出版社。
  13. 楊白衣、聖印校訂(1956)。佛菩薩的戶籍。臺中:覺生月刊。
  14. 趙惠玲(2004)。美術鑑賞。臺北:三民書局。
  15. 劉還月(1994)。臺灣民間信仰小百科。臺北:臺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