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中國善財童子的「五十三參」語彙與圖像考

并列篇名

The Exploration of Vocabulary and Image in the Fifty-Three Visits of Sudhana in China

DOI

10.29831/TDPC.201206.0011

作者

陳俊吉(Chun-Chi Chen)

关键词

五十三參圖 ; 五十四參 ; 《華嚴經》 ; 〈入法界品〉

期刊名称

書畫藝術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12期(2012 / 06 / 01)

页次

355 - 39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依據《華嚴經》的〈入法界品〉,產生出善財童子參訪善知識的造像藝術,一共有五十四位善知識,善財童子原則上,每一回的參訪,皆有不同的一位善知識。但經文中卻產生兩處例外,第一為,文殊菩薩一共登場兩次,故善財童子一共參訪文殊菩薩兩回;第二為,德生童子、有德童女兩位合一會說法。而《華嚴經》本身並未將善財童子參訪歷程中的「五十三參」、「五十五所會」、「五十四參」…等用語列出,此乃中國古代大德判教的結果。而今日兩岸佛教對於善財童子參訪諸善知識,大都使用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之說,但此說究竟何處而來?何時成為通說?參訪次數究竟如何計算?這些問題,筆者將透過文獻史料的記載,以及傳世具有榜題的作品進行考證,期望藉此來解決以上的問題。善財童子的「五十三參」之說最早由華嚴宗三祖釋法藏所提出,北宋末時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之說,已成為佛學界普遍主要通說語彙,並且沿用至今。但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參訪排序內容,從古代本文與圖像探討後得知,從元代至今日,已經開始把〈入法界品〉一共54回的參訪皆表現出來,但其中有一位善知識不計算「參次」中,或者與其他位善知識合併,故各文本與圖像的參次並非統一,而是有些許出入。而今日所見的「五十三參」的排序方式,最晚可追溯至元代所制定出的樣貌,沿用至今成為佛教界最主要的通說。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北宋]釋贊寧等撰,《宋高僧傳》,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50 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 年)。
  2. [東晉]菩提流志譯,《大寶積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11 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 年)。
  3. [姚秦]鳩摩羅什譯,《集一切福德三昧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12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 年)。
  4. [北宋]釋惟白述,《佛國禪師文殊指南圖讚》,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45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 年)。
  5. [唐]釋法藏述,《華嚴經探玄記》,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35 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 年)。
  6. [西晉]竺法護譯,《郁迦羅越問菩薩行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12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 年)。
  7. (1975)。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東京:國書刊行會。
  8. [元]釋如志,《四十華嚴》,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10 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 年)。
  9. [元魏]曇摩流支譯,《如來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12 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 年)
  10. (1987)。明版嘉興大藏經。臺北:新文豐。
  11. [唐]釋義淨譯,《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14 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 年)。
  12. [唐]釋澄觀撰,《大方廣佛華嚴經疏》,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35 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 年)。
  13. [唐]地婆訶羅,《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10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 年)。
  14. [唐]釋澄觀,《大華嚴經略策》,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37 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 年)。
  15. [唐]般若譯,《大方廣佛華嚴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10 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 年)。
  16. [隋]闍那崛多譯,《五千五百佛名除障滅罪神呪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14 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 年)
  17. [東晉]佛馱跋陀羅譯,《大方廣佛華嚴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9 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 年)
  18. [西晉]竺法護譯,《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11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 年)。
  19. [西晉]竺法護譯,《等集眾德三昧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12 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 年)。
  20. [西晉]竺法護譯,《佛說彌勒下生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14 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 年)。
  21. [後梁]闕譯人名,今附梁錄,《現在賢劫千佛名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14 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 年)。
  22. [唐]釋圓照撰,《貞元新定釋教目錄》,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55 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 年)。
  23. [唐]釋澄觀述,《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36 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 年)。
  24. [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增壹阿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2 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 年)。
  25. [唐]實叉難陀譯《大方廣佛華嚴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10 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 年)。
  26. [唐]釋法藏集,《華嚴經傳記》,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51 冊,頁155上。
  27. 北宋孤雲居士畫、北宋佛國禪師讚(1972)。善財五十三參圖讚。成都:成都古籍書店。
  28. 《鄧尉山聖恩寺志》編輯委員會編(2008)。鄧尉山聖恩寺志。揚州:廣陵書社。
  29. Fontein, Jan(1967).The Pilgrimage of Sudhana: A Study of Gandavyuha Illustrations in China.Japan:Mouton.
  30.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審編(1996)。釋迦世尊應化示蹟圖。香港:香港九龍鑽石山志蓮道五號。
  31. 木村清孝(1977)。初期中国華厳思想の研究。東京:春秋社。
  32. 王曉麗編(2009)。宗教信仰與民族文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33. 平川彰、梶山雄一、高崎直道(1986)。華厳思想。東京:春秋社。
  34. 正聞學社印贈(1972)。善財五十三參圖讚。臺北:正聞學社。
  35. 石田尚豊(1988)。日本の美術:華厳経絵。東京:至文堂。
  36. 全佛編輯部編(1999)。佛菩薩的圖像解說(二)。臺北:全佛出版社。
  37. 呂威(1999)。華夏諸神:財神卷。臺北:雲龍出版社。
  38. 李偉穎(2000)。略探「善財五十三參圖讚」。書目季刊,34(1)
  39. 奈良国立博物館編(2002)。大仏開眼一二○年 東大寺のすべて。東京:朝日新聞社。
  40. 倉聖(2005)。財神圖說。哈爾濱:黑龍江美術出版社。
  41. 桑大鵬(2007)。三種《華嚴》及其經典闡釋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42. 柴澤俊(1997)。山西寺觀壁畫。北京:文物出版社。
  43. 馬書田(2007)。中國佛菩薩羅漢大典。臺北:國家出版社。
  44. 密法教義組編(2012)。華嚴拜拜法。臺北:華嚴印經會。
  45. 強梵暢編(2008)。大方廣佛華嚴經疏纂要綜合表解。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46. 梅津次郎(1971)。華厳会善知識曼荼羅図。東大寺(下),東京:
  47. 陳琪、羅偉國、張德寶繪圖、龐先健繪圖(2001)。圖說普賢菩薩。合肥:黃山書社。
  48. 陳琪瑛(2007)。《華嚴經‧入法界品》空間美感的當代詮釋。臺北:法鼓文化。
  49. 椎名宏雄(1997)。《佛國禪師文殊指南圖讚》の諸本。華厳学論集,東京:
  50. 褚柏思(1977)。善財求道記。美國加州:美國世界佛教青年會。
  51. 鄭秀雄(1987)。善財五十三參。高雄:佛光山文化事業。
  52. 寶篋園文化設計坊圖文繪編(2009)。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故事。臺南:和裕出版社。
  53. 釋慧裕倡印(1975)。善財五十三參圖讚。臺北:安樂淨苑。
被引用次数
  1. 陳俊吉(2012)。本生故事的善財童子對於亞洲文藝影響之初探:兼談中國此類造像藝術未發展之成因。書畫藝術學刊,13,259-297。
  2. 陳俊吉(2013)。消失的造像傳統:唐密經論中曼荼羅的善財童子造像。書畫藝術學刊,14,111-139。
  3. 陳俊吉(2014)。雷峰塔地宮玉雕童子像探究:五代善財童子異化的獨立造像。玄奘佛學研究,22,37-84。
  4. 陳俊吉(2015)。北齊華嚴造像的開展:以華嚴三聖與七處八會為例。華梵人文學報,23,1-39。
  5. 陳俊吉(2015)。唐五代「入法界品圖」中善財童子的造形與特色。書畫藝術學刊,19,151-203。
  6. 陳俊吉(2015)。中唐至五代華嚴經變的「入法界品圖」探究。書畫藝術學刊,18,133-174。
  7. 陳俊吉(2015)。中唐至五代華嚴經變的「入法界品圖」探究。書畫藝術學刊,18,133-174。
  8. 陳俊吉(2016)。唐五代善財童子入法界品圖像探究。書畫藝術學刊,20,33-56。
  9. 邱敏捷(2017)。印順對〈入法界品〉之析論—文殊到普賢信仰發展之考察。玄奘佛學研究,27,141-163。
  10. (2023)。大足石刻中所見之文殊像。中國文哲研究通訊,33(4),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