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張大千晚期(1960-1983)的青綠山水:從古典到現代之路

并列篇名

The Blue and Green Paintings of Chang Dai-Chien's Late Period (1960-1983): Transformation of the Past into Modernity

DOI

10.29831/TDPC.201206.0003

作者

馮幼衡(You-Heng Feng)

关键词

青綠山水 ; 抽象表現主義 ; 凹凸花 ; 沒骨 ; 潑墨 ; 潑彩

期刊名称

書畫藝術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12期(2012 / 06 / 01)

页次

53 - 11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一九四九年國共內戰以後,張大千輾轉移居海外,由於在歐美與西方藝術有著一手接觸,他的山水也在由潑墨轉為潑彩的自然發展下,形成他青綠山水的第三個階段(1960-1983)。吸收了西方抽象畫的精神,他先是讓水、墨自然流淌變化,六0年代中期以後他復以石青石綠代替墨色,潑彩風格也告成熟。他從二0年代一出道開始,用色之方法與靈感幾乎全脫胎於古法,浸潤傳統之深可謂當代之最,晚期青綠山水代表他從早期在董其昌的「引介」下學習六朝張僧繇的沒骨山水以後,不斷自我摸索,終於在晚年作出重大突破的過程。這中間除了西洋與日本對他的衝擊,更有他對傳統的吸收與轉化-包括石濤、敦煌經驗、與集大成的態度都對他晚年青綠潑彩的出現有著決定性的影響,使得傳統青綠山水在他手中得到現代化的面貌。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馮幼衡(2010)。張大千早期(1920-40)的青綠山水:傳統青綠山水在二十世紀的復興。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29,217-273。
    連結:
  2. (1988)。張大千紀念文集。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3. (1986).C.C.Wang Landscape Paintings Introduction by Cahill.New York:Hsi An T'ang.
  4. (1990)。東洋畫之美(1)竹內栖鳳。臺北:藝術圖書公司。
  5. 佳士德《中國近代畫》拍賣目錄(香港:佳士德,2011 年5 月)。
  6. 林淑蘭、張三舜,〈藝壇人士談張大千畫藝〉,《中央日報》,1983 年4 月3日
  7. (2009)。張大千110歲書畫紀念特展。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8. 唐許嵩(1984)。建康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9. Fong, Wen C.(1981).Ao-t'u hua or 'Receding-and-Protruding Painting' at Tun-huang.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inology: Section of History of Art,Taipei:
  10. Fong, Wen C.(2002).Between Two Cultures.New York: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11. Fu, Shen(1991).Challenging the Past-the Paintings of Chang Dai-chien.Washington D.C.:Smithonian Institution.
  12. Johnson, Mark(1999).Chang Dai-chien in California.San Francisco:San Francisco University.
  13. Langlois, John D.(ed.)(1981).China Under Mongol Rule.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4. Lucie-Smith, Edward(1986).Lives of the Great Twentieth Century Artists.New York:Rizzoli International Publications, Inc..
  15. Vinograd, Richard(1979).Some Landscapes Related to the Blue-and-Green Manner from the Early Yuan Period.Artibus Asiae,XLI(2/3),101-131.
  16. 于安瀾(1974)。畫史叢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7. 于安瀾編(1982)。畫品叢書。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18. 巴東(2000)。無人無我無古無今─張大千畫作加拿大首展。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19. 巴東(1996)。張大千研究。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20. 王水照選注(1984)。蘇軾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1. 吳惠寬。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台南藝術大學。
  22. 李永翹(1987)。張大千年譜。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3. 李毅峰、穆美華(1993)。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傅抱石。臺北:錦繡文化企業。
  24. 李鑄晉(1988)。張大千與西方藝術。張大千學術論文集 九十紀念學術研討會,臺北:
  25. 汪毅編(2008)。聚焦張大千。成都:四川出版集團 四川美術出版社。
  26. 林木(1997)。20世紀中國畫研究─現代部分。廣西美術出版社。
  27. 俞劍華(1973)。中國畫論類編。香港:中華書局。
  28. 秦祖永輯(1968)。國學基本叢書。臺北:商務印書館。
  29.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1993)。張大千先生詩文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30.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1993)。張大千先生詩文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31.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1980)。張大千書畫集。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32.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1993)。張大千先生詩文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33.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1980)。張大千書畫集。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34.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1976)。張大千作品選集。臺北:歷史博物館。
  35. 陳振濂(2000)。近代中日繪畫交流史比較研究。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
  36. 陳傳席(2001)。中國名畫家全集─傅抱石。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37. 陳滯冬(1997)。張大千談藝錄。河南:河南美術出版社。
  38. 傅申(1991)。略論日本對國畫家的影響。中國、現代、美術 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39. 傅申(1998)。張大千的世界。臺北:羲之堂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40. 傅申(1994)。上昆侖尋河源:大千與董源─張大千仿古歷程研究之ㄧ。張大千溥心畬詩書畫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臺北:
  41. 傅申(1988)。王蒙筆力能扛鼎 六百年來有大千─大千與王蒙。張大千學術論文集 九十紀念學術研討會,臺北:
  42. 馮幼衡(1983)。形象之外。臺北:九歌出版社。
  43. 劉曦林(1994)。傅抱石。中國巨匠美術周刊,中國系列007
  44. 蕭瓊瑞(1996)。趙無極。中國巨匠美術周刊,中國系列071
  45. 謝家孝(1982)。張大千的世界。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46. 舊香居編(2010)。張大千畫冊暨文獻圖錄。臺北:舊香居。
  47. 鶴田武良(1988)。張大千的京都留學生涯。張大千學術論文集 九十紀念學術研討會,臺北:
被引用次数
  1. 陳麗媜(2022)。行動美術館概念運用於幼兒園美感教育之實證研究:以水墨藝術為例。藝術教育研究,43,3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