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傳統中國肖像畫與西洋繪畫-早期影響-(下)

并列篇名

Traditional Chinese Portrait and Western Painting-Initial Influence (3)

DOI

10.29831/TDPC.201212.0008

作者

黃朝政(Chao-Cheng Huang)

关键词

肖像畫 ; 個體 ; 氣 ; 本質 ; 形式 ; 差異

期刊名称

書畫藝術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13期(2012 / 12 / 01)

页次

213 - 25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以當今的眼光來看,大約1600~1900年期間的中、西繪畫交流發展中,當時中國肖像畫的許多影像觀念跟繪畫技術確實是受到了西方藝術的影響與刺激。不過,整體而言,中國肖像畫中的主要表達內容與象徵符號,似乎並沒有產生太大的改變,甚至於在一些主要的形式上,仍然是沿襲或者複製於一些古代繪畫的結構風格。這明顯地為中、西肖像畫區分出一條的「差異」界線,簡單地說,在二十世紀以前的中國肖像畫,是具有很明顯的、清晰的創作動機與表現對象,完全有別於西洋肖像畫在不同的時代背景的不同影像風格與感官訴求。這裡第一步我們將試圖去尋找與分析,傳統中國與西洋古典藝術在創作個體肖像畫上的「差異」本質思考,然後在利用幾件東、西方代表性的肖像畫作品,去突顯我們所分析的差異特色。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沈之瑜:<關於任伯年的新史料>,1961 年9 月7 號《文匯報》第四版
  2. 姜紹書:《無聲詩史》,卷七<姜厚初>,頁133、卷七<西域畫>,頁133
  3. 鄭逸梅:《小陽秋》,上海,日新出版社,1947,頁1
  4. DE SALIS, William Fane: Reminiscences of travel in China and India in 1848, London, Waterlow & Sons, 1892, p. 12.
  5. McCALL, John E.: “Early Jesuit Art in the Far East: In China and Macau before 1635”, Artibus Asiae 10 (1948), 45-69.
  6. 姜紹書:《無聲詩史》,卷四<曾鯨>,頁71-72
  7. 大村西厓(Omura Seigai, 1868~1927):《中國美術史》,陳彬龢譯,上海,商務印書局,1930,頁189
  8. 張庚:《國朝畫徵錄》,卷中,頁38-39
  9. <任伯年紫砂雕塑>,http://yishujia.findart.com.cn/259601-blog.html
  10. GILMAN, Sander L.(1986).Lam Gua and the development westernized medical iconography in China.Medical History,30(1),57-69.
  11. HUTCHEON, Robin,BONSALL, Geoffrey W.,CHINNERY, George(1975).Chinnery: The man and the legend.Hong Kong: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12. RACHMAN, Stephen(2004).Curiosity and Cure: Peter Parker's patients, Lam Qua's portraits.Common-Place,4(2)
  13. VINOGRAD, Richard(1992).Image of the Artist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ese Portraiture, Boundaries of the self : Chinese portraits, 1600-1900.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4. WILKINSON, Endymion Porter(2000).Chinese History: A Manual, Revised and Enlarged.USA:
  15. 丁羲元(1992)。任伯年人物畫綜述。名家翰墨,28,54。
  16. 丁羲元(1989)。任伯年年譜─年譜、論文、珍存、作品。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
  17. 中國美術館編(1993)。任伯年精品集。北京:人民美術。
  18. 毛文芳(2008)。圖成行樂:明清文人畫像題詠析論。臺北:臺灣學生。
  19. 王伯敏(1988)。中國美術通史。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
  20. 任堇叔(1992)。任堇叔題跋錄。名家翰墨,28,112。
  21. 胡光華(2001)。中國明清油畫。湖南:湖南美術出版社。
  22. 徐希景(2009)。從匠藝到藝術─中國早期照相館人像與肖像畫的融合。貴州大學學報,27(6),143-147。
  23. 馬季戈(2004)。曾鯨與波臣派。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
  24. 高居翰(1997)。山外山─晚明繪畫1570~1644。臺北:石頭出版社。
  25. 高居翰(1997)。氣勢憾人─十七世紀中國繪畫中的自然與風格。臺北:石頭出版社。
  26. 張岱(1986)。陶庵夢憶。臺北:金楓出版社。
  27. 張春樹、駱雪倫、王湘雲譯(2008)。明清時代之社會經濟具變與新文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8. 梁白泉編(1993)。中國肖像畫選集。香港:文物出版社。
  29. 莫小也(2002)。17-18世紀傳教士與西畫東漸。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30. 楊逸(1989)。海上墨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1. 萬青力(2005)。並非衰弱的一百年─十九世紀中國繪畫史。臺北市:雄獅。
  32. 趙力編、余丁編(2002)。中國油畫文獻。湖南美術出版社。
  33. 劉道廣(1984)。曾鯨的肖像畫記法分析。美術研究,1984(2),56-59。
  34. 韓依薇, Larissa(2000).Curing Chinese Culture: Lam Qua'sMedical Portraiture.「中國十九世紀醫學」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35. 聶崇正(1996)。宮廷藝術的光輝─清代宮廷繪畫論叢。東大圖書公司。
  36. 龔產興(1982)。任伯年研究。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