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消失的造像傳統:唐密經論中曼茶羅的善財童子造像
|
并列篇名
|
Disappeared Tradition of figures: The Sudhana Figures of Mandala in the Sutra of Tangmi
|
作者
|
陳俊吉(Chun-Chi Chen)
|
关键词
|
純密 ; 東密 ; 雜密 ; 般若 ; 大悲
|
期刊名称
|
書畫藝術學刊
|
卷期/出版年月
|
14期(2013 / 07 / 01)
|
页次
|
111
-
139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在漢譯經典中關於善財童子的記載並且產生造像藝術,主要出自《華嚴經》的〈入法界品〉中,屬於華嚴經系的範疇。除此之外,在唐密經典與造像中也不乏有關善財童子的身影,但甚為可惜歷經晚唐、五代毀佛以後,唐密造像系譜的善財童子便逐漸沒落乃至消失,今日相關唐密曼荼羅造像藝術,在中土已經中斷千年之久。筆者將以唐密系譜中,經論所記載的曼荼羅出現善財童子造像為探討對象,探究其該尊像於曼荼羅中的配置位置,象徵意涵,造型表現…等。將以經論中記載的內容為主,輔以日本流傳相關唐密系譜的圖像,藉此釐清上述議題。經過本文探討後發現,唐代經論中曼荼羅有關善財童子的記載主要有三:其一,屬純密體系的曼荼羅,即〈阿闍梨所傳曼荼羅〉依據《大日經疏》而來,善財童子於該曼荼羅中,出現在文殊院中,成為文殊菩薩的眷屬,具有「般若智慧」救護眾生的意涵。其二,為《文殊經金翅鳥王品》所衍生的曼荼羅,屬於雜密體系,曼荼羅中善財童子配置在南方,該尊像有「般若智慧」破除眾生無明、煩惱的意涵。其三,為《補陀落海會儀軌》所產生的曼荼羅,屬於雜密體系,善財童子配置在該曼荼羅中,成為觀音菩薩的眷屬,具有「大悲心」護持眾生的意涵。關於善財童子在唐密曼荼羅中的造像表現,原則上皆以童子貌,身著菩薩衣著,端坐於蓮臺之上的「童子菩薩形」。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人文學 >
藝術
|
参考文献
|
-
陳俊吉(2012)。中國善財童子的「五十三參」語彙與圖像考。書畫藝術學刊,12
連結:
-
(1975)。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東京:國書刊行會。
-
〔唐〕釋一行記,《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六,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39 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 年)。
-
〈依據現存《文殊經金翅鳥王品》經文排列曼荼羅假想圖〉,陳俊吉,2012.04.10 繪製。
-
〔唐〕不空,《文殊師利菩薩根本大教王經金翅鳥王品》,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1 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 年)。
-
〈依據現存《補陀落海會儀軌》經文排列假想圖曼荼羅〉,陳俊吉,2012.04.23 繪製。
-
〔唐〕不空,《金剛頂瑜伽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修行儀軌經》卷上,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0 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 年)。
-
〔唐〕不空譯,《攝無礙大悲心大陀羅尼經計一法中出無量義南方滿願補陀落海會五部諸尊等弘誓力方位及威儀形色執持三摩耶幖幟曼荼羅儀軌》,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0 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 年)。
-
〔後秦〕釋僧肇,《注維摩詰經》卷五,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38 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 年)。
-
明吳承恩、徐少知校、周中明注、朱彤注(1996)。西遊記校注。臺北:里仁書局。
-
Yu, Chun-Fang(2001).Kuan-Yin: The Chinese Transformation of Avalokitesvara.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
平川彰、莊崑木譯(2002)。印度佛教史。臺北:商周。
-
弘學(2003)。佛教諸尊全圖:雜曼荼羅。成都:巴蜀書社。
-
石田尚豊(1975)。曼荼羅の研究。東京都:東京美術。
-
石田尚豊(1975)。曼荼羅の研究。東京都:東京美術。
-
石海軍(2008)。愛欲正見。重慶:重慶出版社。
-
全佛編輯部編(2000)。佛教的真言咒語。臺北:全佛文化。
-
佐マ木教悟、高崎直道、井ノ口泰淳、塚木啟祥、釋達合譯(1998)。印度佛教史概說。臺北: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吳立民、韓金科(1998)。法門寺地宮唐密曼荼羅之研究。香港:中國佛教文化出版社。
-
呂建福(2010)。中國密教史。臺北:空庭書苑。
-
呂建福(2011)。中國密教史。臺北:空庭書苑。
-
坎貝爾、呂艾倫譯(2012)。空行母:性別、身分定位,以及藏傳佛教。臺北:正智出版社。
-
李世傑(1991)。印度大乘佛教哲學史。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
每日新聞社編集、「重要文化財」委員会事務局編集(1973)。重要文化財。東京:每日新聞社。
-
松長有慶、吳守鋼譯(2008)。東方智慧的崛起:密教。臺北:大千出版社。
-
染川英輔、小峰弥彥、小山典勇(1994)。曼荼羅図典。東京:大法輪閣。
-
耶律大石(2008)。西藏文化談。臺北:正覺教育基金會。
-
英武(2004)。密宗概要。成都:巴蜀書社。
-
密林持松(2008)。密教通關。臺北:空庭書苑。
-
密教辭典編纂會(1979)。增訂新版密教大辭典。臺北:新文豐。
-
張曼濤編(1979)。密教史。臺北:大乘文化。
-
越智淳仁(2005)。図説・マンダラの基礎知識:密教宇宙の構造と儀礼。東京:大法輪閣。
-
藍吉富編(1988)。世界佛學名著譯叢。臺北:華宇出版社。
-
釋印順(2009)。印度佛教思想史。新竹:正聞出版社。
-
釋聖嚴(2006)。印度佛教史。臺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栂尾祥雲、吳信如譯(2011)。曼荼羅之研究。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
|
被引用次数
|
-
陳俊吉(2014)。雷峰塔地宮玉雕童子像探究:五代善財童子異化的獨立造像。玄奘佛學研究,22,37-84。
-
吳清海(2018)。書法融入表演藝術探究以雲門《行草》舞作為例。明道學術論壇,10(4),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