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黃土水『甘露水』大理石雕做為二戰前一則有關臺灣崛起的寓言:觀摩、互文視角下的一個閱讀

并列篇名

Huang Tu-Shui's Sculpture Dew as an Allegory of the Rise of Taiwan: An Intertextual Reading

作者

羊文漪(Wen-I Yang)

关键词

黃土水 ; 甘露水 ; 臺灣雕塑 ; 觀摩 ; 互文性 ; 寓意象徵

期刊名称

書畫藝術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14期(2013 / 07 / 01)

页次

57 - 8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臺灣二戰前的美術史上,前輩雕塑家黃土水(1895-1930)佔據一個崇高的位置,「臺灣藝壇的麒麟兒」、「天才雕塑家」、「臺灣雕塑史上的永恆光芒」、臺灣「「新美術運動」黎明期偉大的雕塑家」,這些稱譽與禮讚,並非黃土水四度入選日本「帝展」,所謂帝國凝視所可定位的;同樣的,黃土水一生藝術成就,是否又如謝里法所說,懸而未決:「還是讓時間作決定,…讓後人慢慢地來審視」?本文以1919至1921年黃土水在東京完成的『甘露水』大理石雕,為關注討論的對象,試圖從研究者做為讀者,以及「互文」及「觀摩」的視角,來閱讀『甘露水』石雕的創作方案、創作實踐、視覺敘事表現、以及題旨所在。對於『甘露水』,這件臺灣美術史上第一件等身高的現代大理石雕、也是第一件女性裸體創作,本論文最後提議,它是一件結合宗教主題與擬人化的雕塑創作,作品題旨跟文化認同有關,為一則關於「臺灣,在神明庇佑下,自海洋崛起」的寓意性創作。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獨立行政法人國立美術館藏品總目錄網站 :http://search.artmuseums.go.jp/search_e/index.php
  2. 東京藝術大學大學美術館藏品目錄網站:http://www.geidai.ac.jp/museum/collection/collection_ja.htm
  3. 黑田紀念館網頁:http://www.tobunken.go.jp/kuroda/gallery/english/tikanjo01.html (瀏覽:2013/03/20)
  4. (2009)。臺灣近代化歷程:1945 年之前。台北:北市美館。
  5. 文部省編纂,(1922),《帝國美術院第三回美術展覽會圖錄》,東京市:審美書院。
  6.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典藏品網站:http://www.metmuseum.org/toah/works-of-art/07.127(瀏覽:2013/03/20)
  7. Erwin Panofsky, (1935). “The Neoplatonic movement and Michelangelo”, Studies in Iconology: Humanistic Themes in the Art of the Renaissance. pp.171-230
  8. 陳其南,(1998)。從甘露水、臺灣畫家名作流落坊間談起。《聯合報》(7月 19 日 15 版)。
  9. Bakhtin, Mikhail,Holquist, Michael(ed.),Emerson, C.(trans.),Holquist, M.(trans.)(1981).The dialogic imagination: four essays,Austin:
  10. D'Alleva, Anne(2005).Methods & Theories of Art History.London:Laurence King Publishing Ltd.
  11. Elsen, Albert E.(1980).Rodin's Art.Ithaca:
  12. Hobsbawm, Eric(1983).Invention of Tradi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3. Martínez Alfaro, María Jesús(1996).Intertextuality: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Atlantis,18(1/2),268-285.
  14. Rimer, J. Thomas(ed.),Hirayama, Mikiko(Trans.)(2004).Not A Song Like any Other: An Anthology of Writings by Mori Ōgai.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5. Roudiez, Leon S.(ed.),Gora, T.(trans.)(1980).Desire in Language: A Semiotic Approach to Literature and Art.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6. Stafford, Emma(ed.),Herrin, Judith(ed.)(2005).Personification In The Greek World: From Antiquity To Byzantium.Aldershot, Hampshire:Ashgate Publishing.
  17. Stoichiță, Victor Ieronim(1995).Visionary Experience in the Golden Age of Spanish Art.London:Reaktion Books.
  18. 王秀雄(1996)。臺灣第一位近代雕塑家─黃土水的生涯與藝術。藝術家,258,263-267。
  19. 王秀雄(1996)。黃土水。台北:藝術家。
  20. 王秀雄(1996)。臺灣第一個近代雕塑家黃土水的藝術與風格探釋。東海學報,37(1),1-32。
  21. 可人(1973)。臺灣藝談的麒麟兒,黃土水的「水牛群像」。雄獅美術,24
  22. 弗洛伊德、劉平譯、孫慶民譯(2006)。達文西對童年的回憶。台北:Portico。
  23. 仲代(1998)。怎麼了?「甘露水」。藝術新聞,1998(09 月),72-73。
  24. 安.達勒瓦、李震譯(2009)。藝術史方法與理論。南京:江蘇美術。
  25. 江美玲(2005)。從<番童>到<水牛群像>的 黃土水 作品考察。2005近代臺灣美術的轉與承學術研討會
  26. 百代美育編輯部(1974)。巨匠黃土水其人其事。百代美育,15,12-17。
  27. 艾維(1998)。情?理?法?─從黃土水「甘露水」事件談起。典藏藝術,72,196-198。
  28. 李欽賢(1994)。黃土水在東京美校。雄獅美術,281,13-17。
  29. 李欽賢(1994)。解讀黃土水的「帝展」光環。雄獅美術,281,31-36。
  30. 李欽賢(1999)。黃土水:大地.牧歌。台北:雄獅。
  31. 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編輯、三重縣立美術館編輯、宮城縣美術館編輯(2007)。日本彫刻の 近代。京都:淡交社。
  32. 高雄市立美術館編輯(1998)。黃土水百年誕辰紀念展。高雄:高雄市美館。
  33.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1989)。黃土水雕塑展。台北:歷博館。
  34. 陳木子(1995)。臺灣雕塑史上的永恆光芒─黃土水。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31,188-196。
  35. 陳昭明(1977)。再談黃土水師事何人?。藝術家,22,96-98。
  36. 陳昭明(1993)。從「蕃童」的製作到入選「帝展」─黃土水的奮鬥與其創作。藝術家,220,367-369。
  37. 陳昭明(1976)。黃土水拜誰為師?。藝術家,19,86。
  38. 陳昭明(1974)。天才雕塑家─黃土水。百代美育,15,49-61。
  39. 陳毓卿(1974)。為黃土水先生遺作展覽催生。百代美育,15,43-48。
  40. 潘諾夫斯基、李元春譯(1997)。造型藝術的意義。台北:遠流。
  41. 鄭水萍(1994)。試探黃土水的雕塑文獻與圖象風格命題。雄獅美術,281,18-30。
  42. 蕭瓊瑞(1997)。島嶼色彩: 臺灣美術史論。台北:東大。
  43. 蕭瓊瑞(1993)。黃土水和他東美的老師。炎黃藝術,46,30-32。
  44. 謝里法(2007)。臺灣美術運動史。台北:藝術家。
  45. 謝里法(1998)。形而上的吸引力─黃土水的發現與研究。藝術家,283,490-491。
  46. 謝里法(1979)。臺灣近代雕刻的先驅者─黃土水。雄獅美術,98,6-47。
  47. 謝里法(1979)。回響黃土水專輯的補充及修正。雄獅美術,99,83-84。
  48. 謝里法(2002)。是女神﹖還是女妖﹖─黃土水名作「甘露水」探尋始末。藝術家,326,222-226。
  49. 邁可.潘恩、李奭學譯(2005)。閱讀理論。台北:書林。
  50. 薩伊德、蔡源林譯(1993)。文化與帝國主義。台北:立緒。
  51. 顏娟英(1998)。臺灣近代美術大事年表。台北市:雄獅。
  52. 顏娟英(2004)。日治時期地方色彩與臺灣意識問題─林玉山從「水牛」到「家園」系列作品。新史學,15,115-143。
  53. 顏娟英譯(2001)。風景心境:臺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台北:雄獅。
  54. 麟翔(1987)。雕塑天才黃土水。台北文獻直字,82,197-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