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

并列篇名

The Exploring of Type of the Birth by Transformation Boy from the Northern Dynasty to the Tang Dynasty

作者

陳俊吉(Chi-Chun Chen)

关键词

童子飛天 ; 蓮花童子 ; 蓮花化生 ; 嬰戲圖

期刊名称

書畫藝術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15期(2013 / 12 / 01)

页次

177 - 25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中國化生童子圖騰源於佛教藝術中的裝飾圖案,在北朝時期已經在石窟中開始運用,到唐代時化生童子除了在佛教藝術中使用外,也擴及到世俗的器物上使該類童子圖騰的運用範圍更加寬廣。關於北朝至唐代時期化生童子的類型有那些?如何遞變?目前並未有專論探討之,故引發筆者探究的動機,本文將透過類型學、風格學的研究方法,來釐清筆者將欲探究之議題。經過本文探討後得知,此階段的化生童子主要可以分為三種類型:其一為「飛天型」,化生童子以飛天形貌展現,故又名「童子飛天」,該類造型於北朝時開始運用,但於唐代時逐漸衰落。其二為「蓮生型」,化生童子展現從蓮花中誕生的場景,此類童子造型與蓮花有著密切關係,故又稱為「蓮花童子」,該類造型從北朝至唐代皆有使用,為三種化生童子類型中數量比例佔最多數的一類。其三為「嬉戲型」,該類化生童子以嬉戲形貌體態展現,主要於唐代時才開始大量運用。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陳俊吉(2012)。嬉戲童顏:三國時期嬰戲題材的獨立發展與歷史解讀。藝術論文集,臺北:
    連結:
  2. 〔唐〕釋玄奘譯,《阿毘達磨俱舍論》,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9 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 年)。
  3. 〔唐〕釋圓測撰,《仁王經疏》,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33 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 年)。
  4. 〔隋〕闍那崛多譯,《四童子三昧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12 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 年)。
  5. 〔劉宋〕畺良耶舍譯,《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12 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 年)。
  6. 〔元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51 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 年)。
  7. 〔姚秦〕鳩摩羅什譯,《佛說阿彌陀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12 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 年)。
  8. 〔劉宋〕京聲譯,《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4 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 年)。
  9. 〔後秦〕佛陀耶舍、竺佛念譯,《佛說長阿含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1 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 年)。
  10. 〔曹魏〕康僧鎧譯,《佛說無量壽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12 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 年)。
  11. 〔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增壹阿含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 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 年)。
  12. 〔西晉〕竺法護譯,《大寶積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11 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 年)。
  13. Fong, Wen C.(1969).Toward a Structural Analysis of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Art Journal,28(4)
  14. ジャック‧ジエス、秋山光和訳(1994)。西域美術。東京:講談社。
  15. 大西磨希子(2007)。西方净土変の研究。東京:中央公論美術出版社。
  16. 中國石窟雕塑全集編輯委員會編(2001)。中國石窟雕塑全集。重慶:重慶出版社。
  17.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1994)。中國美術全集。臺北:錦繡。
  18.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1994)。中國美術全集。臺北:錦繡。
  19.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1994)。中國美術全集。臺北:錦繡。
  20.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1993)。中國美術全集。臺北:錦繡。
  21. 中國硅酸鹽學會編(2006)。中國陶瓷史。北京:文物出版社。
  22. 王綱懷、孫克讓(2007)。唐代銅鏡與唐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3. 王嶸(2000)。關於米蘭佛寺「有翼天使」壁畫問題的討論。西域研究,39
  24. 王嶸(2006)。西域藝術史。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25. 王鏞(2004)。印度美術。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6. 王艷霞(2008)。「蓮生貴子」的象征性造型研究。魅力中國,27
  27. 吉村怜(1999)。天人誕生図の研究:東アジア仏教美術史論集。京都:東方書店。
  28. 朱巍(2009)。飛天圖像流變考論。東南文化,208
  29. 佛光大辭典編修委員會(1988)。佛光大辭典。高雄: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30. 李心峰編(1998)。藝術類型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31. 李建毛(2009)。湖湘陶瓷。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
  32. 李效偉(2008)。長沙窯模印貼花:大唐陶瓷裝飾藝術之奇葩。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
  33. 李輝柄編(2004)。長沙窯。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
  34. 李輝柄編(2004)。長沙窯。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
  35. 岩宮武二(1990)。ボロブドゥール:岩宮武二写真集。東京都:岩波書店。
  36. 東京囯立博物館編集、京都囯立博物館編集、朝日新聞社編集(1991)。西域美術展:ドイツ‧トウルアン探検隊。東京都:朝日新聞社。
  37. 東京国立博物館編集(1993)。上海博物館展。東京:中日新聞社。
  38. 東京国立博物館編集、朝日新聞社編集(2004)。中国国宝展 2004 年。東京:朝日新聞社。
  39. 東京国立博物館編集、朝日新聞社編集(2000)。中国国宝展 2000 年。東京:朝日新聞社。
  40. 林保堯(2005)。敦煌藝術圖典。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41. 邱陵(1995)。新疆米蘭佛寺壁畫:「有翼天使」。西域研究,19
  42. 金申編(2007)。海外及港台藏歷代佛像:珍品紀年圖鑒。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43. 俞偉超編(1989)。考古類型學的理論與實踐。北京:文物出版社。
  44. 段文杰(2007)。敦煌石窟藝術研究。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
  45. 孫曉崗(2007)。文殊菩薩:圖像學研究。蘭州: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
  46. 宮治昭(2004)。仏像学入門:ほとけたちのルーツを探る。東京都:春秋社。
  47. 馬煒編、蒙中編(2010)。西域繪畫:敦煌藏經洞流失海外的繪畫珍品。重慶:重慶出版社。
  48.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2008)。絲路傳奇:新疆文物大展。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49. 曹意強(2007)。藝術史的視野─圖象研究的理論、方法與意義。杭州:中國美術出版社。
  50. 郭乃彰(1990)。印度佛教蓮花紋飾之探討。高雄:佛光山出版社。
  51. 郭玉海(1996)。故宮藏鏡。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52. 揚之水(2004)。古詩文名物新證。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53. 揚之水(2004)。摩睺羅與化生。古詩文名物新證,北京:
  54. 敦煌文物研究所編(1988)。敦煌藝術寶庫。臺北:地球出版社。
  55. 敦煌文物研究所編(1988)。敦煌藝術寶庫。臺北:地球出版社。
  56. 敦煌研究院編(2003)。阿彌陀經畫卷。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
  57. 敦煌研究院編(2003)。彌勒經畫卷。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
  58. 敦煌研究院編(2003)。飛天畫卷。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
  59. 敦煌研究院編(2003)。佛傳故事畫卷。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
  60. 敦煌研究院編(2003)。圖案卷。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
  61. 敦煌研究院編(2003)。服飾畫卷。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
  62. 敦煌研究院編(2003)。音樂畫卷。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
  63. 敦煌研究院編(1997)。中國石窟:安西榆林窟。北京:文物出版社。
  64. 敦煌研究院編(2007)。敦煌:紀念敦煌藏經洞發現一百年。北京:朝華出版社。
  65. 敦煌研究院編(2003)。圖案卷。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
  66. 敦煌研究院編(2003)。民俗畫卷。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
  67. 楊東苗、金衛東(2002)。再現敦煌:大型敦煌壁畫復原精品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68. 楊雄(1988)。莫高窟壁畫中的化生童子。敦煌研究,16
  69. 葉喆民(2011)。中國陶瓷史。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70. 劉青戈編(2010)。中國舞蹈通史。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71. 劉美觀(2006)。解讀長沙窯。北京:文物出版社。
  72. 潘亮文(2011)。有關雲岡石窟中所見本生、因緣故事之相關問題:以儒童本生、阿育王施土與羅睺羅因緣為主。南藝學報,2
  73. 蕭湘、長沙市博物館編(2011)。中華彩瓷第一窯:唐代長沙銅官窯實錄。長沙:岳麓書社。
  74. 錢初熹(2006)。美術鑑賞及其教學。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
  75. 霍旭初(2009)。西域佛教考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陳俊吉(2014)。雷峰塔地宮玉雕童子像探究:五代善財童子異化的獨立造像。玄奘佛學研究,22,37-84。
  2. 陳俊吉(2015)。唐五代「入法界品圖」中善財童子的造形與特色。書畫藝術學刊,19,15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