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華嚴藏海圖」與「七處八會圖」的獨立發展至結合探究

并列篇名

The Research of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to Conjunction of"the Painting of Sevenlocations and Nine Assemblies" and"the Painting of Lotus Repository Sea"

作者

陳俊吉(Chun-Chi Chen)

关键词

華嚴經變 ; 蓮華藏世界海觀 ; 蓮華藏世界圖 ; 華嚴教主

期刊名称

書畫藝術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16期(2014 / 07 / 01)

页次

45 - 10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華嚴經變的造像藝術發展,屬於目前佛教藝術探討的顯學之一,但多著重於盛唐以降的華嚴經變發展面貌,此時華嚴經變主要依止《八十華嚴》,其經變的組成必包含「七處九會圖」與「華嚴藏海圖」的結合。但唐代《八十華嚴》尚未譯出前的華嚴造像,主要所依止的為晉譯《六十華嚴》,此時的經變以「七處八會圖」與「華嚴藏海圖」為主要,但二者如何發展?其樣貌為何?是學界鮮少關注的議題,《六十華嚴》衍生的造像藝術,實為盛唐以降所依據《八十華嚴》所產生成熟華嚴經變的前身,值得學界釐清與探討。本文將透過文獻史料與相關作品遺例相互比對,期望還原其歷史面貌,經過本文探討後發現,「七處八會圖」與「華嚴藏海圖」在北齊時已經產生有初步的雛型,但二者並未結合一起。到了隋代時「七處八會圖」的發展,才有更成熟的趨勢,但也未與「華嚴藏海圖」結合。直到了初唐時依據《六十華嚴》才產生較為完善的華嚴經變,此時「七處八會圖」與「華嚴藏海圖」才有完美的結合。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李玉珉(1986)。半跏思惟像再探。故宮學術季刊,3(3)
    連結:
  2. 李玉珉(2012)。南北朝彌勒圖像與信仰。故宮學術季刊,30(2)
    連結:
  3. 林保堯(1999)。弗利爾美術館藏北周石造交腳彌勒菩薩七尊像略考:光背僧伽梨線刻素畫圖相試析之二。佛學研究中心學報,4
    連結:
  4. 陳俊吉(2015)。北齊華嚴造像的開展:以華嚴三聖與七處八會為例。華梵大學人文學報,23
    連結:
  5. (1975)。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東京:國書刊行會。
  6. (1975)。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東京:國書刊行會。
  7. (2001)。晉唐彌陀淨土信仰研究、彌勒信仰研究。高雄:佛光山宗務委員會。
  8. 〔日〕松本榮一,《燉煌畫の硏究》圖像篇(東京:東方文化學院東京硏究所,1937 年)
  9. 〔日〕高峯了州,《華嚴思想史》(京都:興教書院,1942 年)
  10. 〔日〕圓超,《華嚴宗章疏并因明錄》,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55 冊,頁1134 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 年)
  11. 〔日〕新井和臣,《大和路(東大寺)》(大阪:近畿觀光會,1941 年)
  12. 〔日〕亀川教信,《華嚴學》(京都:百華苑,1935 年)
  13. 〔北齊〕那連提耶舍譯,《大悲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25 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 年)
  14. 〔印度〕天親菩薩造;〔後魏〕菩提流支譯,《十地經論》,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26 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 年)
  15. 〔印度〕世親造;〔唐〕釋玄奘譯,《阿毘達磨俱舍論》,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29 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 年)
  16. 〔印度〕龍樹造;〔姚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25 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 年)
  17. 〔西晉〕(傳)竺法護譯,《佛說彌勒下生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4 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 年)
  18. 〔東晉〕佛馱跋陀羅譯,《大方廣佛華嚴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9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 年)
  19. 〔姚秦〕,(傳)鳩摩羅什譯,《梵網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24 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 年)
  20. 〔後秦〕鳩摩羅什等譯,《禪祕要法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5 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 年)
  21. 〔唐〕實叉難陀譯,《大方廣佛華嚴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0 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 年)
  22. 〔唐〕釋玄奘口述;釋辯機抄錄,《大唐西域記》,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51 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 年)
  23. 〔唐〕釋杜順說;釋智儼撰,《華嚴一乘十玄門》,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45 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 年)
  24. 〔唐〕釋法琳,《破邪論》,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52 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 年)
  25. 〔唐〕釋法藏,《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45 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 年)
  26. 〔唐〕釋法藏集,《華嚴經傳記》,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51 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 年)
  27. 〔唐〕釋神清,《北山錄》,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52 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 年)
  28. 〔唐〕釋智儼述,《大方廣佛華嚴經搜玄分齊通智方軌》,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35 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 年)
  29. 〔唐〕釋義淨譯,《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4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 年)
  30. 〔唐〕釋道世撰,《法苑珠林》,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53 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 年)
  31. 〔唐〕釋道宣撰,《律相感通傳》,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45 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 年)
  32. 〔唐〕釋道宣撰,《續高僧傳》,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50 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 年)
  33. 〔唐〕釋澄觀述,《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36 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 年)
  34. 〔劉宋〕佛陀跋陀羅譯,《佛說觀佛三昧海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5 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 年)
  35. 〔劉宋〕沮渠京聲譯,《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4 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 年)
  36. Watt, James C.Y.(ed.),Harper, Prudence Oliver(ed.)(2004).China: Dawn of a Golden Age, 200-750 Ad.New York: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37. ロデリック.ウィットフィールド編集解說、大英博物館監修、上野アキ翻訳(1982)。西域美術。東京:講談社。
  38. 小林剛(1964)。日本の美術:東大寺の大仏。東京:平凡社。
  39. 小野玄妙(1977)。小野玄妙佛敎藝術著作集。東京:開明書院。
  40. 中村元、余萬居譯(2005)。中國佛教發展史。臺北:天華出版社。
  41. 中國石窟雕塑全集編輯委員會編(2001)。中國石窟雕塑全集。重慶:重慶出版社。
  42.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1994)。中國美術全集。臺北:錦繡出版社。
  43. 木村清孝(1977)。初期中国華厳思想の研究。東京:春秋社。
  44. 王惕(2009)。佛教藝術概論。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45. 王裕昌(2010)。麥積山早期洞窟的彌勒造像與信仰。敦煌研究,2010(3)
  46. 王頌(2008)。宋代華嚴思想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47. 王靜芬、毛秋瑾譯(2011)。中國石碑:一種象徵形式在佛教傳入之前與之後的運用。北京:商務印書館。
  48. 末木文美士、涂玉盞譯(2002)。日本佛教史。臺北:商周出版。
  49. 正倉院事物所編集(1987)。正倉院宝物:北倉。東京:朝日新聞社。
  50. 石井教道(1964)。華厳教學成立史。東京:石井教道博士遺稿刊行會。
  51. 伊藤延男編(1975)。東大寺と新薬師寺‧法華寺。東京:株式?社集英社。
  52. 全佛編輯部編(2000)。佛教的持物。臺北:全佛出版社。
  53. 西村公朝(1980)。仏の世界観:仏像造形の條件。東京:吉川弘文館。
  54. 佛光大辭典編修委員會(1988)。佛光大辭典。高雄: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55. 李玉珉(2011)。佛陀形影。臺北:故宮博物院。
  56. 李芳民(2006)。唐五代佛寺輯考。北京:商務印書館。
  57. 李靜杰(2001)。北朝晩期と隋の盧舎那仏像について。美学美術史研究論集,19
  58. 李靜杰(2006)。北齊至隋代三尊盧舍那法界佛像的圖像解釋。藝術學,22
  59. 李靜杰(2000)。盧舍那法界圖像研究簡論(一)。故宮博物院院刊,88
  60. 李靜杰(2000)。盧舍那法界圖像研究簡論(二)。故宮博物院院刊,89
  61. 阮榮春(1990)。早期佛教造像的南傳系統。藝術學,4
  62. 周祝英(2009)。彌勒造像及其傳播。佛教文化,2009(3)
  63. 奈良六大寺大観刊行会編(2001)。東大寺。東京:岩波書店。
  64. 東京国立博物館編、朝日新聞社編(2000)。中国国宝展2000 年。東京:朝日新聞社。
  65. 林立樹(2006)。世界文明史。臺北:五南出版社。
  66. 林保堯(2009)。印度聖蹟山奇大塔門道篇。新竹:覺風佛教藝術。
  67. 林保堯(1996)。弗利爾美術館藏北周石造交腳彌勒菩薩七尊像略考:光背增伽梨線刻素畫研究史上的一些問題。藝術學,15
  68. 林保堯(1992)。東魏武定元年銘石造釋迦五尊立像略考:三世諸佛與二佛並坐的圖像及其成立基礎之三。藝術學,7
  69. 林保堯(1989)。東魏武定元年銘石造釋迦五尊立像略考:三世諸佛與二佛並坐的圖像構成及其成立基礎之一。藝術學,3
  70. 林保堯(1991)。東魏武定元年銘石造釋迦五尊立像略考:三世諸佛與二佛並坐的圖像構成及其成立基礎之二。藝術學,5
  71. 林保堯(1987)。東魏武定元年銘石造釋迦五尊立像略考:釋迦五尊與左右二相的圖像構成及其成立基礎之一。藝術學,1
  72. 林保堯(1988)。東魏武定元年銘石造釋迦五尊立像略考:釋迦五尊與左右二相的圖像構成及其成立基礎之二(兼論左右二葙菩薩的七尊造像性格。藝術學,2
  73. 林保堯編輯(2005)。敦煌藝術圖典。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74. 林煌洲(2003)。早期印度教宗教哲學思想的文化史因素與意義。印度宗教、藝術與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75. 松本文三郎、張元林譯(2004)。彌勒淨土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76. 肥塚隆編輯、宮治昭編輯(2000)。世界美術大全集。東京:小?館。
  77. 邱永輝(2012)。印度教概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78. 金申(1995)。中國歷代紀年佛像圖典。北京:文物出版社。
  79. 金申(2004)。佛教美術叢考。北京:科學出版社。
  80. 金申(2010)。佛教美術叢考續編。北京:華齡出版社。
  81. 金申(2002)。談半跏思惟菩薩像。中國歷史文物,2002(2)
  82. 洪啟嵩(2011)。佛教的宇宙觀。臺北:全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83. 洪莫愁(2003)。探索印度教的藝術表現。印度宗教、藝術與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84. 宮治昭、李萍譯、張清濤譯(2009)。涅槃和彌勒的圖像學:從印度到中亞。北京:文物出版社。
  85. 宮治昭、李靜杰譯(2006)。彌勒信仰與美術:從印度到中國。藝術史研究,廣州:
  86. 高振農釋義(1996)。華嚴經。大樹鄉:佛光出版社。
  87.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2003)。印度宗教、藝術與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88. 曹郁美(2001)。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89. 望月信亨、釋印海譯(1994)。淨土教起源及其開展。Rosemead, CA:法印寺。
  90. 郭乃彰(1990)。印度佛教蓮花紋飾之探討。高雄:佛光出版社。
  91. 郭祐孟(2011)。敦煌莫高窟華嚴經變初探。華嚴學報,創號刊,228-231。
  92. 陳俊吉(2013)。淺析中國華嚴造像體系:兼論善財童子造像系譜。造形藝術學刊
  93. 陳清香(2012)。北朝佛教造像源流史:法相紋在埃及、印度、中亞、中土的傳承演變。臺北:空庭書院。
  94. 陳清香(1977)。佛經變相美術創作之研究。臺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
  95. 陳揚炯(2008)。中國淨土宗通史。南京:鳳凰出版社。
  96. 敦煌研究院編(2003)。敦煌石窟全集。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
  97. 敦煌研究院編(2003)。敦煌石窟全集。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
  98. 朝日新聞社編(1994)。大英博物館所蔵インドの仏像とヒンドゥーの神々。東京:朝日新聞社。
  99. 楊紹南(1996)。宗教哲學概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100. 廖明活(1995)。智儼判教思想的形成:《搜玄記》和《五十要問答》的判教學說。佛教思想的傳承與發展:印順導師九秩華誕祝壽文集,臺北:
  101. 趙玲(2012)。印度秣菟羅早期佛教造像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102. 賴鵬舉(2009)。敦煌石窟造像思想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
  103. 戴維‧方坦納、何盼盼譯(2003)。象徵的名詞。臺北:米娜貝爾出版。
  104. 顏娟英(1995)。北齊小南海石窟與僧稠。佛教思想的傳承與發展:印順導師九秩華誕祝壽論文,臺北:
  105. 魏道儒(2007)。中國華嚴宗通史。臺北:空廷書苑。
  106. 嚴娟英編(2008)。北朝佛教石刻拓片百品。臺北: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07. 釋天慈(2003)。臺北,華嚴專宗學院研究所。
  108. 釋印順(2005)。成佛之道。新竹:正聞出版社。
  109. 釋印順(2003)。佛在人間。新竹:正聞出版社。
  110. 釋恆清編(1995)。佛教思想的傳承與發展:印順導師九秩華誕祝壽論文,臺北:
  111. 釋道昱(2002)。兜率內院疑點之探討。普門學報,11
  112. 会田雄次監修(1968)。インド文化圈。東京:世界文化社。
被引用次数
  1. 陳俊吉(2016)。寶寧寺水陸畫中無榜題諸佛尊名考證。書畫藝術學刊,21,59-120。
  2. 陳俊吉(2021)。五代吳越國資賢寺石窟造像探究。靜宜中文學報,20,41-90。
  3. 陳俊吉(2023)。遼代朝陽北塔天宮出土銀棺三身佛造像探討。玄奘佛學研究,39,35-86。
  4. 陳俊吉、陳俊吉(2015)。中唐至五代華嚴經變的「入法界品圖」探究。書畫藝術學刊,18,133-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