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日治時期書家身份與其金石書風特質

并列篇名

The Calligraphers' Identity and Their Epigraphy on Chinese Calligraphic Styles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Era

作者

何美青(Mei-Ching Ho)

关键词

日治時期 ; 社會身份 ; 篆隸書體 ; 風格

期刊名称

書畫藝術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17期(2014 / 12 / 01)

页次

165 - 22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依臺灣在日治時期的社會狀況,臺民普遍對清朝廷放棄治理權感到失望,拒絕接受日人領導,處於一種亟欲自立、不甘淪為殖民身分的心態,當時丘逢甲(1864~1912)等在臺志士,持續發表抗日言論。然而,在日人陸續接收臺灣各地後,臺民心理轉為戒慎恐懼,個人的所思、所想與言說都甚為謹慎。學者、仕紳處於如此情勢,紛紛轉以文學、藝術形式表達內心情思,在各地區形成不少賦詩吟詠的集社形態,透過詩文內容呈現該時臺民的心聲與知識份子對時務的看法及態度,像是日人山本竟山(1863~1934)、澤谷星橋(1876~1925)等人便是經由頻繁參與詩社或書會的團體活動,進而與臺民有良好互動;甲骨文字學家羅振玉(1866~1940)與歷史學、漢學知名學者久保天隨(1875~1934)等海外學者的研究著錄,亦隨著書家口耳相傳與教學的方式,在臺灣漸漸的傳播開來。日治時期「以書著稱」的臺籍書家團體,並非全體皆以書法教學或是從事書法研究為主要志業,還有一部分是站在社會文化訊息散播者的角度,從事當時臺灣地區報社的記者、編輯工作,又因報導需要,經常快速且大量的接觸到來自中國與東瀛的新資訊,由於記者身份、得與各界人士相互往來、交游,同時也肩負著傳遞與演釋新資訊進入臺灣的責任。此類以文化傳播工作為主的書家,主要代表有:梁啟超(1873~1929)、魏清德(1886~1964)等人,除專致在金石學、拓本收集與書法實踐外,也對篆印頗有心得,不單是頻繁參與臺灣書壇的各項活動,也憑藉自身的收藏及臨碑書作的展覽,將歷代經典碑版與拓本傳出,帶動日後臺灣書壇上金石書風的品評與美感論述,連帶也影響到後人學習書法的傾向。終身致力於書法教學、以書名著稱於當時的金石書家,有的設有私塾開課授徒,有的則是致力於編纂書法教學教材,如日下部鳴鶴(1838~1922)、曹秋圃(1895~1993)這些書家長年教授書法以此營生,累積豐富的教材與眾多門生,逐漸發展出門派、流風的模式,各家進一步再成立書會、舉辦各式展覽活動與競賽。單純的書家身份,反而成為除官方外,臺灣書壇的主要影響力,直接影響臺灣金石書風的發展與表現特質。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黃華源(2011)。清末到日治(1885-1945)社會變遷下的臺灣書法發展考察。書畫藝術學刊,10,169。
    連結:
  2. 蔡盛琦(2004)。戰後初期臺灣的圖書出版-1945 至1949 年。國史館學術集刊,5,213。
    連結:
  3. 臺灣教育會編:《臺灣教育沿革誌》(臺北,臺北教育會,1939 年)
  4. 湖北宜都網 http://www.guoxue.com/master/yangshoujing/ysj10.htm
  5. 張維屏:http://baike.baidu.com/subview/80433/5754879.htm?fromId=80433&from=rdtself 20131024
  6. (1990)。臺灣地區現代美術的發展。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
  7. (2000)。禮器碑。東京:二玄社。
  8. 《臺灣日日新報》:〈譯叢-植民地美術〉,1910 年12 月15 日,第1 版
  9. (2000)。北海相景君碑。東京:二玄社。
  10. (1982)。石刻史料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
  11. 日治時期日人與臺人書畫數位典藏計劃國立清華大學圖書http://cpjtt.lib.nthu.edu.tw/handle/123456789/270
  12. (1995)。梁啟超題跋墨蹟書法集。北京:榮寶齋出版。
  13. 松山茂七:〈本島に於ける國語教育と漢文(上)〉,《第一教育》,第5 卷第4 號,大正15 年4 月17 日,第104 頁
  14. 《臺灣史料稿本》,〈科舉俊秀の學士を會合し揚文會發會式を舉行す〉(未刊本),第17 卷,明治33 年3 月15 日(1900 年)
  15. (1982)。石刻史料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
  16. 《臺灣日日新報》:〈雜報〉,1906 年11 月22,日第5 版
  17. 《臺灣日日新報》:〈雜報-書家來臺〉,1908 年11 月29 日,第4 版
  18. 《臺灣日日新報》:〈敬次星橋詞兄見過瑤韻〉,《臺灣日日新報》,1922年3 月27 日,第4 版
  19. 《臺灣日日新報》:〈新竹益精會書畫展準備事宜〉,1929 年8 月12 日,第4版
  20. 崔詠雪:臺灣美術丹露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專題總論〈在水一方-1945年以前臺灣水墨畫〉, http://taiwaneseart.ntmofa.gov.tw/page05.html ,2013年10 月27 日查
  21. 《臺灣日日新報》:〈雜報-書家揮毫〉,1911 年4 月9 日,第3 版
  22. 林錫慶編著:《東寧墨跡》(臺北,東寧墨跡編纂會,1933 年)
  23. 新竹市文化局網站:藝文旅遊/人物誌/陳福全 http://www.hcccb.gov.tw/chinese/05tour/tour_f02.asp?titleId=241 ,2013 年2月2 日查
  24. 日治時期日人與臺人書畫數位典藏計畫網站」http://cpjtt.lib.nthu.edu.tw/pageFa2.jsp
  25. (1997)。歷代書法論文選。臺北:華正書局。
  26. 《臺灣新聞》:〈全國書畫展開催〉,1940 年10 月10 日
  27. (1993)。中文大辭典。臺北:中國文化大學。
  28. 《臺灣日日新報》:〈編輯日錄(八月廿三日)〉,1910 年8 月24 日,第5 版
  29. 東海散人:〈臺灣用人要務四則〉,《臺灣新報》,第246 號,明治30 年(1897年)7 月7 日,第1 版
  30. 曹秋圃:〈金石文字〉,《臺灣省通志館館刊》(臺北,臺灣省通志館,1948年10 月),第1 卷第1 期,第36 頁
  31. 《臺灣日日新報》:〈雜報-竹城紙貴〉,1910 年8 月9 日,第5 版
  32. 容庚:《金石字典》(臺北,中華書局,1938 年9 月)
  33. 呂世宜:《愛吾廬題跋》(京都,京都大學桑原文庫版)
  34. 《臺灣日日新報》:〈淡水館書畫展覽會〉1905 年9 月2 日,第5 版
  35. 臺灣總督府臺灣史料編纂委員會:〈臺灣紳章條規を定む〉,《臺灣史料稿本》(未刊本),第11 卷,明治29 年10 月23 日(1896 年)
  36. 劉曉邨:〈友人索書〉詩壇專欄,《詩報》(基隆,吟稿合刊詩報社出版,1939年12 月20 日),第214 號,第5 頁
  37. 《臺灣日日新報》:〈一力樓上之書畫會〉1908 年1 月29 日,第5 版
  38. 泰東書道院:《第二回泰東書道院展覽會記念寫真帖》(東京,泰東書道院,1931 年7 月)
  39. 日高秩夫:《新編書鑒.第一學年用》(東京,小學堂)
  40. 黑柳勳:《黑柳勳便箋帖》(臺北,新高堂書店)
  41. 法書會:《書苑》(東京,法書會,1911 年11 月3 日),第1 卷第1 號
  42. 《臺灣日日新報》,〈社說:臺北の社會〉,第551 號,明治33 年3 月6 日,第2 版
  43. 《臺灣日日新報》:〈譯叢-外來思想(譯金氏筑水氏稿)〉,1911 年7 月12日,第1 版
  44. 《臺灣日日新報》:〈雜報-內地彙報/寧齋文庫〉,1905 年11 月14 日,第4版
  45. 清翁方綱(1966)。兩漢金石記。藝文印書館。
  46. 清楊守敬(1977)。激素飛清閣平碑記。臺北:學海出版設。
  47. 清謬荃孫(1973)。藝風堂文集續集。臺北:文海出版社。
  48. 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歷史文化分會編(1998)。歷代碑誌叢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設。
  49. 中國碑帖經典編委會(2008)。鄭文公碑。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
  50. 井口尚樹編輯(2004)。墨雜誌
  51. 王國璠(1976)。臺灣金石木書畫略。臺中:省立臺中圖書館。
  52. 王朝貴編(1989)。民國書法1911-1949。河南:河南美術出版社。
  53. 王詩琅、張良澤編(2003)。臺灣人物誌。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54. 名児耶明(2009)。日本書道史。東京:藝術新聞社。
  55. 安季邦編(1976)。百家翰林書畫集。臺北:禹甸文化事業。
  56. 成田山書道美術館(2006)。日本の書 維新~昭和初期。東京:藝術新聞社。
  57. 成田美術館(2006)。日本の書 維新~昭和初期。東京:藝術新聞社。
  58. 余美玲。日治時期傳統文人魏清德的書畫活動與南宗風尚之探析。臺灣古典文學研究集刊,4,307。
  59. 余美玲(2010)。臺灣古典文學研究集刊。臺北:里仁書局。
  60. 吳文星(2012)。日治時期臺灣的社會領導階層。臺北:五南圖書。
  61. 吳昌碩(2005)。吳昌碩集。東京:二玄社。
  62. 吳國豪編輯(2012)。大風起兮。臺北:何創時書法基金會。
  63. 吳鼎仁(2005)。金門古書畫藝術。金門縣金城鎮:金縣文化局。
  64. 吳鼎仁(2004)。金門一千六百年來唯一的書法家 西村呂世宜。金門:金縣文化局。
  65. 吳瀛濤(1960)。日據時期出版界概觀。臺北文物,8(4),47。
  66. 李世偉(1997)。日治時代文社的研究─以「崇文社」為例。臺灣風物,47(3),15-41。
  67. 李為真編輯、陳迪華編輯(2008)。翰墨因緣:臺灣早期書畫專輯。南投:臺灣文獻館。
  68. 李郁周(2002)。書禪.厚實.曹秋圃。臺北:雄獅出版社。
  69. 李郁周(1999)。日治時期新竹書壇概觀。一九九八年書法論文選集,臺北:
  70. 李郁周(2009)。日治時期竹南南洲書畫協會辦理全國書畫展覽會書法部門試析。臺灣美術,78,31。
  71. 李郁周(2002)。臺灣書家書事論集。臺北:蕙風堂。
  72. 李郁周編、曹容(2010)。曹容全集。臺北縣三重市:澹盧書會。
  73. 李蕭錕(2006)。造化在手 匠心獨運。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74. 李騰嶽(1965)。張純甫之詩及其「是左十說」之作。臺灣風物,15(3),14。
  75. 杜淑純編(2008)。杜聰明 墨寶漢詩紀念輯。臺北:杜淑純出版。
  76. 杜聰明(1989)。回憶錄。臺北:龍文出版社。
  77. 杉村邦彥(1995)。內藤湖南與羅雪堂。書友,105,23-35。
  78. 林玉茹(2000)。清代竹塹地區的在地商人及其活動網絡。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79. 林金田編輯、蕭富隆編輯(2003)。臺灣早期書畫專輯。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80. 林惠珠。明清時期閩臺多畫淵源關系初探─以謝琯樵、呂世宜為例。藝苑,9,42-44。
  81. 林熊光。為臺灣導入金石學的呂西村先生。書苑雜誌,6(9),19。
  82. 姜亞沙編、經莉編、陳湛綺編(2005)。民國畫報匯編.綜合卷。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
  83. 施翠峰(2006)。日治時期臺灣美術活動(下)。藝術家,63(6),423-427。
  84. 施翠峰(2006)。日治時期臺灣美術活動(中)。藝術家,63(5),530-535。
  85. 施翠峰(2006)。日治時期臺灣美術活動(上)。藝術家,63(4),473-479。
  86. 施慧明編輯(2006)。風中勁竹─日據時期臺灣新文化運動下的藝術。臺北:北市美館。
  87. 洪惠冠(2002)。迎曦送晚三百年─竹塹先賢書畫展專輯。新竹:新竹市文化局。
  88. 香取潤哉(2006)。山本竟山在臺灣的碑刻書法。書畫藝術學刊,1,2。
  89. 徐玉立編(2006)。漢碑全集。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
  90. 翁聖峰(2003)。一九三0 臺灣儒學.墨學論戰。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19(1),13。
  91. 馬無咎(1967)。中國金石學概要。臺北:藝文印書館。
  92. 高玉珍編(1995)。臺灣早期書畫展。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93. 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2013)。瀛海掇英:臺灣日人書畫圖錄。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
  94.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2003)。丹青憶舊─臺灣早期先賢書畫展。臺北:史博館。
  95.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1996)。國歷歷史博物館館刊,1996(11 月)
  96.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組(1995)。臺灣早期書畫展。臺北:史博館。
  97. 國家圖書館編輯組(2003)。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時期。臺北:國家圖書館出版。
  98. 婁子匡(1969)。三孝之子張純甫。臺北文獻,6(8),99。
  99. 崔詠雪(2004)。翰墨春秋 1945 年以前的臺灣書法。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
  100. 崔詠雪、賴俊雄(2008)。翰墨因緣─臺灣早期書畫專輯。南投:臺灣文獻館。
  101. 張炎憲、李筏室、莊水明(1987)。臺灣近代名人誌。臺北:自立晚報聯經。
  102. 張懷瓘(1997)。張懷瓘書論。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
  103. 曹秋圃(1950)。書道之我見。中國一周,1,24。
  104. 梁基德編(2001)。清翰林等科舉名家墨跡藏珍。彰化縣福興鄉:梁基德。
  105. 梁啟超、許俊雅編(2007)。梁啟超遊臺作品校釋。臺北:國立編譯館。
  106. 淡江大學文錙藝術中心編(2004)。翰墨珠林 臺灣書法傳承作品集。臺北:淡江大學文錙藝術中心。
  107. 許志浩(1992)。中國美術期刊過眼錄(1911 年~1949 年)。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
  108. 連雅堂(1992)。臺灣通史。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09. 郭伶芬(1999)。清末臺灣門戶開放與社會變遷。臺灣人文生態研究,1(2),29-42。
  110. 陳湛綺編輯(2005)。金石書畫,1-87
  111. 麥鳳秋(1997)。日據時期臺灣出版的書家墨蹟資料研究。1997 年書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112. 麥鳳秋(198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
  113. 麥鳳秋(1989)。日據時期臺灣書法風格之演變。臺灣美術,1(4),34-43。
  114. 勝山洋光編(2012)。遊目騬懷 寄暢園所藏臺灣早期書畫。臺中:文化資產局。
  115. 馮永華(2003)。新莊地區書法發展史。臺北縣:新莊市公所。
  116. 馮永華(1981)。臺灣書畫源流。文化新莊季刊,3
  117. 黃典權(1976)。臺灣的金石。幼獅月刊,44(5),21-28。
  118. 黃美娥(2009)。久保天隨與臺灣漢詩壇。臺灣學研究,7,1。
  119. 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5)。竹塹先賢書畫展 鄭再傳收藏。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
  120.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中華文物保護協會(2010)。臺灣先賢丹青書畫展。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121. 劉正誠(1989)。中國書法鑒賞大辭典。臺北:旺文出版社。
  122. 劉剛編(2010)。湖鄉歷代書法選集。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
  123. 劉熙載(1986)。藝概。臺北:久博圖書公司。
  124. 蔡國川(1994)。竹塹藝術家薪傳錄。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
  125. 蔡盛琦。新高堂書店:日治時期臺灣最大的書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9(4),38。
  126. 鄭國瑞(2009)。臺灣書畫家小傳1662-1945。高雄:高雄復文出版社。
  127. 冀亞平編、賈雙喜編(1995)。梁啟超題跋墨跡書法集。北京:榮寶齋。
  128. 歷代碑帖書法選編輯組(1995)。宋搨天發神讖碑。北京:文物出版社。
  129. 謝世英(2009)。由魏清德《臺灣日日新報》〈忙中賞心錄〉談中日臺書畫交流。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39,41-54。
  130. 謝世英(2007)。魏清德的雙料生涯─專業記者與書畫嗜好。歷史文物,173,13。
  131. 顏娟英譯、鶴田武良譯(2001)。風景心境─臺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32. 顏娟英譯、鶴田武良譯(2001)。風景心境─臺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33. 顏真卿(2003)。麻姑仙壇記。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
  134. 龔顯宗(1998)。箴盤鐵筆王石鵬。城鄉生活雜誌,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