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中唐至五代華嚴經變的「入法界品圖」探究

并列篇名

The research of the painting of entering the Dharma Realm of Avataṃsaka Sutra in the Tang Dynasty to the Five

作者

陳俊吉(Chun-Chi Chen)

关键词

善財童子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圖 ; 華嚴宗

期刊名称

書畫藝術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18期(2015 / 06 / 01)

页次

133 - 17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華嚴經》產生的華嚴造像藝術,於唐代開創以來在華嚴宗與當時宗教氛圍的推廣下,使得相關造像活躍於歷史的舞臺上,但甚為可惜經過唐五代的毀佛運動,以及宋代以降華嚴經變的沒落,今日所剩下來的華嚴經變甚少,使得欲去探求中國早期華嚴經變的圖像發展脈絡,顯得有所難度。不過值得慶幸的是,敦煌至今仍遺存不少唐五代時期的華嚴經變,將可藉由相關的遺例試圖去了解早期華嚴經變發展,故本文將著重於中唐至五代時期華嚴經變中的入法界品圖部分,並透過相關遺例的分析探討,期望了解其發展脈絡。而入法界品圖此乃華嚴造像極重要的部分,爾後宋代在此基礎上,創造出童子五十三參圖像,該類造像受到禪宗、天台宗、華嚴宗…等宗教團體推崇,於宋、元、明、清時期使得該造像流通甚廣。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圖在唐五代的前身便是入法界品圖,蓋該類造像如何發展運用,相關研究尚待開發,可說是藝術史上極為重要且須釐清的部分。而華嚴經變圖的早期發展,在初唐時主要依止為《六十華嚴》,盛唐以降為《八十華嚴》,在中唐以降規模較宏大的華嚴經變會配置有入法界品圖,但晚唐至五代時有些較簡易的華嚴經變並未配置有入法界品圖,缺乏了入法界品圖,並不會影響華嚴經變畫面的判讀,反而言之華嚴經中的入法界品圖有獨立趨勢,可以離開華嚴經成為獨立造像,為宋代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圖立下基石。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陳俊吉(2014)。「華嚴藏海圖」與「七處八會圖」的獨立發展至結合探究。書畫藝術學刊,16
    連結:
  2. 陳俊吉(2012)。中國善財童子的「五十三參」語彙與圖像考。書畫藝術學刊,12
    連結:
  3. (1975)。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東京:國書刊行會。
  4. 〔日〕林宥海,〈燉煌千佛洞に於ける華嚴經七處八會圖像に就いて〉,《密教研究》第67 號特輯(高野町:高野山大學密教研究會,1938 年9 月)
  5. 〔唐〕釋澄觀述,《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36 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 年)
  6. (1987)。明版嘉興藏。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7. 〔唐〕實叉難陀譯,《大方廣佛華嚴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0 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 年)
  8. Wong, Dorothy(2007).The Huayan/Kegon/Hwaŏm Paintings in East Asia.Reflecting Mirrors: Perspectives on Huayan Buddhism,Wiesbaden:
  9. ジャック‧ジエス編、秋山光和訳(1994)。西域美術第1巻:ギメ美術館ぺリオ・コレクション。東京:講談社。
  10. 王中旭(2009)。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北京,中央美術學院。
  11. 王惠民(2011)。華嚴圖像研究論著目錄。敦煌學輯刊,74
  12. 石璋如(1996)。莫高窟形。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3. 佐和隆研(2000)。仏像図典。東京:吉川弘文館。
  14. 李其琼(1998)。論吐蕃時期的敦煌壁畫藝。敦煌研究,1998(2)
  15. 沙武田(2007)。敦煌石窟歷史的重構。圓光佛學學報,11
  16. 沙武田(2005)。敦煌P.4049「新樣文殊」畫稿及相關問題研究。敦煌研究,91
  17. 奈良国立博物館編(2002)。大仏開眼一二五○年:東大寺のすべて。東京:朝日新聞社。
  18. 孫曉崗(2007)。文殊菩薩:圖像學研究。蘭州: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
  19. 殷光明(2008)。敦煌華嚴法華經變的配置與判教思想。敦煌壁畫藝術繼承與創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
  20. 海住(2003)。莫高窟華嚴變相的考察。2000 年敦煌學國際學術討論會文集:紀念敦煌藏經洞發現暨敦煌學百年,蘭州:
  21. 張大千、國立故宫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1985)。張大千先生遺著漠高窟記。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22. 郭祐孟(2011)。敦煌莫高窟華嚴經變初探。華嚴學報,創號刊
  23. 陳俊吉(2013)。淺析中國華嚴造像體系:兼論善財童子造像系譜。造形藝術學刊,2013
  24. 敦煌文物研究所編(1988)。敦煌藝術寶庫。臺北:地球出版社。
  25. 敦煌文物研究所整理(1982)。敦煌莫高窟內容總錄。北京:文物出版社。
  26. 敦煌文物研究院編(1988)。敦煌藝術寶庫。臺北:地球出版社。
  27. 敦煌文物研究院整理(1982)。敦煌莫高窟內容總錄。北京:文物出版社。
  28. 敦煌研究院編(2003)。2000 年敦煌學國際學術討論會文集:紀念敦煌藏經洞發現暨敦煌學百年,蘭州:
  29. 敦煌研究院編(2008)。敦煌壁畫藝術繼承與創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
  30. 敦煌研究院編(1996)。敦煌石窟內容總錄。北京:文物出版社。
  31. 敦煌研究院編(2003)。敦煌石窟全集:石窟建築卷。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
  32. 敦煌研究院編、江蘇美術出版社編(1994)。敦煌石窟藝術:莫高窟第一五四窟附第二三一窟(中唐)。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
  33. 敦煌研究院編、江蘇美術出版社編(1994)。莫高窟第九窟、第一二窟(晚唐)。江蘇省:江蘇美術出版社。
  34. 甯強(2008)。敦煌佛教藝術。高雄:高雄市復文書局。
  35. 鄭炳林、沙武田(2005)。敦煌石窟藝術概論。蘭州:甘肅文化。
  36. 盧輔聖編。中國書畫全書(修訂版)
  37. 謝稚柳(1955)。敦煌藝術敘錄。上海:上海出版公司。
  38. 魏道儒(2007)。中國華嚴宗通史。臺北:空廷書苑。
  39. 藤枝晃(1961)。吐蕃支配期の敦煌。東方學報,通卷31
  40. 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編、甘肅省古籍文獻整理編譯中心編(2008)。敦煌莫高窟百年圖錄。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陳俊吉(2016)。唐五代善財童子入法界品圖像探究。書畫藝術學刊,20,33-56。
  2. 陳俊吉(2021)。五代吳越國資賢寺石窟造像探究。靜宜中文學報,20,4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