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愛」字考 |
并列篇名 |
A Study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 "愛"(Love) |
作者 |
游國慶(Kuo-Ching Yu) |
关键词 |
愛 ; 爱人無心 ; 漢字構形斷代學 |
期刊名称 |
書畫藝術學刊 |
卷期/出版年月 |
19期(2015 / 12 / 01) |
页次 |
43 - 70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愛字考》探討「愛」字字形演變。「愛」字本「從心從旡」。旡為既之本字,象食畢顧首之形,引申有「已、盡、全」等義。從旡從心,以會盡全心以愛之意,故古訓作「惠」愛義。後字下加「夂」表「惠之行」,成為今「愛」字之原型。古文字惠愛之「愛」最早見於戰國時,或「從心從旡」與《說文》篆書同。或作「從心從既」與《說文》古文同。「從心從旡從夂」的「愛」字,始見於戰國晚期至秦統一後的雲夢秦簡,顯然是秦系文字的特色。在隸變過程中,「愛」字與「舜」字因形近而有類化混淆,從此改變了隸楷「愛」字的上部,不再「從旡」。「從旡-心-夂」之「愛」字的中下部「上心下夂」,在兩漢簡帛墨蹟中或改作「上夂下心」,同類現象亦出現於「憂」字,如此改易偏旁的書寫次序,可以有效促進筆勢的上下聯結,遂開啟草體之源--隸變訛「舜」頭,「心」「夂」上下倒,將「心」旁下移並簡化為ㄧ橫,連筆縱書之,遂成「愛」之草體。行書與楷書之「愛」字,上部多由隸書的「尔」變為「爫」,「ㄣ」變成「冖」,下部仍為從心從夂。中間「心」旁或連省成一橫,併接下「夂」似「友」字或「反」字。大陸簡化字將「愛」簡作「爱」形,下從「友」,是採用古人行書寫法的一種,與所謂「爱人無心」之笑談無關。由字形資料排比可知,今日通行的「从爫冖心夂」、「首筆作一撇」的「愛」的寫法,最早出現在隋代,至唐時大盛,取代了魏晉迄隋長期「首筆作一橫」的「愛」的寫法。正因如此,草書「愛」字,自漢晉迄隋唐「首筆作一橫」,筆勢由左起向右行的「愛」字寫法習見:直到唐代,才出現筆勢由右上起向左下行「首筆作一撇」的「愛」字寫法(以墨跡為據),這種現象或許即種因於唐楷「愛」字「首筆作一撇」的緣故。綜合上述「愛」字古、篆、隸、草、行、楷各時代字形之筆勢構形的特徵考察,應該可以提供作為學術界對古代書跡的分期斷代參考,從而作更多更廣的字形普查,建構起更完整的「漢字構形斷代學」。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人文學 > 藝術 |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