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光影漫遊-繪畫創作研究
|
并列篇名
|
Radiating of Light and Shadows-The Research of Painting Creations
|
作者
|
蔡双梅(Suang-Mei Tsai)
|
关键词
|
光 ; 影 ; 漫遊
|
期刊名称
|
書畫藝術學刊
|
卷期/出版年月
|
20期(2016 / 06 / 01)
|
页次
|
269
-
309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中國傳統繪畫在光影的表現形式上和西方有很大的不同,中國傳統繪畫中的光影是通過筆墨的運用,以陰陽虛實的變化和線條的輕重轉折來表現,是心靈內化之後的感悟,是主觀情感的體驗,用意象光影的表現手法,在黑白對比中展現光影的明暗,並不是沒有光影的存在,只是沒有刻意去強調它,尤其刻意不畫影子,這是中國繪畫特有的審美觀念。在西方,光影卻是非常重要的繪畫元素,表現手法比較接近自然寫實,十九、二十世紀之後,東西方相互交流影響,東方繪畫也開始探索西方繪畫光影的表現形式,產生各式各樣的表現手法,帶來新的發展方向。本論文以光影繪畫表現做為主要探討方向,從中國古代畫論、中西美術史及不同時代畫家的作品中,探討中西繪畫的光影表現形式,希望得到啟發並提升創作能力。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人文學 >
藝術
|
参考文献
|
-
(2008)。藝術欣賞期刊,4(4)
-
(2011)。水彩藝術資訊,11
-
(2013)。水彩藝術資訊,14
-
清鄭燮(2001)。鄭板橋採集,題畫,竹。臺灣:鼎文書局出版社。
-
De Fiore, Angelo(1992)。秀拉。臺北:錦繡。
-
De Fiore, Angelo(1992)。林布蘭。臺北:錦繡。
-
De Fiore, Angelo(1993)。維梅爾。臺北:錦繡。
-
Parramons Fditorial Team、曾文中翻譯(2002)。光與影的秘密。臺北市:三民書局。
-
卜登科(2011)。李可染藝術研究。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
-
大衛 蓋利夫、江凌青翻譯、陳美璇翻譯(2009)。最具影響力的50 位畫家。臺北縣:新一代圖書。
-
王令中(2011)。藝術效應與視覺心理—藝術視覺心理學。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
-
田黎明(2005)。當代中國美術家檔案。北京:華藝出版社。
-
石守謙(2008)。風格與世變─中國繪畫十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光復書局(1991)。新編近代世界名畫全集。臺北市:光復書局。
-
朱光潛(2001)。談美。臺北:聖天堂出版。
-
吳繼濤(2004)。臺灣現代美術大系—水墨類:文人寫意水墨。臺北市:文建會出版。
-
李宗仁(2003)。李宗仁畫集─大地、水色、山光。臺灣桃園:
-
李長俊(2001)。西洋美術史綱要。臺北:雄獅美術。
-
李霖燦(1987)。中國美術史摘要。臺北:雄獅圖書。
-
杜哲森(1994)。李可染。臺北:錦繡。
-
周河編(1989)。國語活用辭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
周積寅(2005)。中國畫論輯要。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
-
周積寅編(2011)。中國畫論大辭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
林永利(2009)。心象與藝象。臺北市:風和文化。
-
林進忠編(2011)。21 世紀跨領域藝術學術研討會專刊,臺北市:
-
邵琦編、孫海燕編(2008)。二十世紀中國畫討論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
-
郎紹君(1994)。林風眠。臺北:錦繡。
-
唐秀玲(2008)。重彩技法語言解析。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
-
孫克(1995)。黃賓虹。臺北:錦繡。
-
孫為民(2009)。土地、生命和陽光的印象。天津:天津楊柳青畫舍。
-
孫美蘭(1993)。所要者魂─李可染的藝術世界。臺北市:宏觀文化。
-
馬良書(2011)。中國畫形態學。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
高木森(2004)。中國繪畫思想史。臺北市:三民書局。
-
張心龍(1999)。西洋美術史之旅。臺北市:雄獅美術。
-
張貞雯(2001)。繾綣花雨情事─張貞雯膠彩畫集。臺北縣永和市:張貞雯。
-
張清治。道之美─中國的美感世界。臺北市:允晨文化。
-
張樹柏編(1981)。故宮藏畫精選。香港:讀者文摘遠東公司。
-
紹慧良(2013)。寫意:中國畫發展方向。鎮江:江蘇大學出版社。
-
莊申(1992)。根源之美。臺北市:東大出版社。
-
陳彬彬(2011)。從零開始讀莫內的光與影。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
-
陳傳席(2005)。中國繪畫理論史。臺北市:三民書局。
-
陳綬詳(1995)。顧愷之。臺北:錦繡。
-
黃文捷(1999)。西洋繪畫 2000 年。臺北市:錦繡出版。
-
黃文範翻譯(2006)。繪畫色彩學。臺北市:三民書局。
-
黃玉琴編(2009)。傳承與開創─詹前裕膠彩畫展。臺中市:台灣美術館。
-
黃光男(2007)。畫境與化境─繪畫美學與創作。臺北:典藏藝術家庭。
-
楊永雯(1995)。高劍父。臺北:錦繡。
-
楊登順(1995)。董源、巨然。臺北:錦繡。
-
詹前裕編(2004)。臺灣膠彩畫史─系列演講與座談專輯。
-
鄔蘇拉編、托依卡編(2007)。現代筆墨專輯。珠海:珠海出版社。
-
廖瑾瑗(2004)。臺灣現代美術大系─膠彩類:抒情新象膠彩。臺北市:文建會出版。
-
甄巍(2009)。西洋油畫與中國水墨。上海:學林出版社。
-
劉思量(2001)。中國美術思想新論。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
劉曉路(2001)。東山魁夷論藝。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
-
劉鴻、張京(2004)。永恆之美 100 繪畫。天津:百花文藝。
-
劉曦林(1994)。徐悲鴻。臺北:錦繡。
-
歐陽文慧編(2010)。2010 年兩岸水彩交流研討會專輯,臺北:
-
潘運告編、雲告譯注(1997)。中國書畫論叢書。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
-
蔣躍(2012)。繪畫型式語言。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
-
蔡友(2007)。大地新韻─蔡友教授60 歲個展作品集。臺北市:杜秋玉。
-
鄧喬彬(2011)。中國繪畫思想史。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
-
薄松年(2006)。中國藝術史。臺北市:聯經。
-
聶崇正(1994)。郎世寧。臺北:錦繡。
-
嚴守智(1995)。范寬。臺北:錦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