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唐代詩境與書境的融通探述-以李白論書詩及〈上陽臺帖〉為例

并列篇名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ang poem contexts and calligraphy--taking Li Bai's "Ascending the Balcony" for example

作者

劉家華(Liu,Chia-Hua)

关键词

唐代 ; 詩境 ; 書境 ; 論書詩 ; 李白

期刊名称

書畫藝術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21期(2016 / 12 / 01)

页次

121 - 15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詩歌及書法在唐代同樣取得無可取代、輝煌的成就。文人詩書兼擅這一現象在唐代最為顯著。論書詩這座橋樑,更將這兩座文學史和書法史上的高峰串聯,促進共同的進步與發展。唐代詩人仰觀萬物,透過感悟、提煉出抽象性的審美質素,將氣勢、意韻、精神氣度、趣尚境界,一寓於詩,亦一寓於書,詩書交響,碰撞出耀眼的火花。李白正是這個時代的佼佼者。其詩歌與書法同樣展現雍容大度、儀態萬千的「天真」、「豪逸」的精神意蘊,可謂「詩中有書,書中有詩」。其以天縱之才加上自己在書法上的創作體驗,使其有感而發的論書詩,展現想像奇絕且氣勢恢宏,並闡明其高妙的書法審美觀——「入神」。李白酣醉後,即景吟詠,隨性揮毫的〈上陽臺帖〉,短短25字,自信與豪情躍然紙上。其用筆蒼勁自如,結體顧盼有情,行氣參差跌宕,虛實相映、奇趣無窮,是其生命的外化形式,是「兩忘」、「物化」的境界。賞析〈上陽臺帖〉,使我們感受到李白在書法領域上的卓越成就,同他的詩作一樣永垂不朽。本文乃以唐代詩歌及書法為討論文本,探討詩境與書境的交融,及李白的詩、書共通的審美意境。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清.錢泳:《履園叢話.卷10》,《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862775。
  2. (2012)。宋元人書學論著。台北:世界書局。
  3. (2014)。清人書學論著。台北:世界書局。
  4. (1982)。中國文化新論.意象的流變。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5. (1999)。歷代書法論文選續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
  6. 文苑英華。北京:中華書局。
  7. (1985)。宣和書譜。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8. 宋歐陽修、宋宋祁(1985)。新唐書。台北:鼎文書局。
  9. 明陶宗儀(1984)。書史會要。上海:上海書店。
  10. 明解縉(1985)。春雨雜述‧書學傳授。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1. 唐孫過庭(2009)。唐人書學論著、宣和書譜。台北:世界書局。
  12. 清王琦注(2013)。李太白全集。北京:中華書局。
  13. 清彭求定編、清沈三曾編(1983)。全唐詩。上海:中華書局。
  14. 王元軍(1995)。唐人書法文化。台北:東大圖書。
  15. 王岳川(2008)。書法文化精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6. 李向平(2011)。從“袞雪”的審美分析兼論曹操的書法意境。許昌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17. 李廷華(2001)。中國書法的人文處境。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18. 李郁周編(2013)。尚法與尚意─唐宋書法研究論集。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19. 李澤厚(1999)。美學三書。安徽:安徽文藝出版社。
  20. 金學智(1997)。中國書法美學。江蘇:江蘇文藝出版社。
  21. 姜一涵(2001)。書道美學隨緣談(一)。台北:蕙風堂。
  22. 張光賓(1984)。中華五千年文物集刊.法書篇一。台北:商務印書館。
  23. 啟功(1991)。啟功叢稿。台北:華正書局。
  24. 許擇文(200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台灣師範大學。
  25. 陳敬介(2006)。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台北,東吳大學中文系。
  26. 黃炳輝(2008)。唐詩學史論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7. 萬云駿(1986)。詩詞曲欣賞論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8. 葛景春(1991)。李白與中國傳統文化。台北:群玉堂出版公司。
  29. 詹鍈編(1996)。李白全集校注彙釋集評。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30. 載建華(2001)。石濤畫論。台北:華正書局。
  31. 廖美玉(2007)。中古詩人的生命印記。台北:里仁書局。
  32. 劉正成編。中國書法鑑賞大辭典.上。香港:旺文出版社。
  33. 歐陽中石(2001)。書法天地。台北:商務印書館。
  34. 蔡長盛(1984)。中國書法的視覺與美感表現。新竹師專學報
  35. 蔡顯良(2005)。唐代論書詩研究。書法研究
  36. 蔡顯良(2007)。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南京,南京藝術學院。